三、“天岳山”名考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一切存在都有合理的连贯性与牵连性。从远古的神秘,到现在的开发,在看似毫无关联中,存在着巨大的关联性,那就是人文的发展与传承。所以,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天岳山之来历。尽管目前可查资料不多,但各地志的三言两语记载,却非常明了。

《清同治·平江县志》地理志称:“幕阜山,一曰天岳山,又称天柱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围五百里,跨义宁、通城数州县,道书曰‘二十五洞天’。岳州称岳阳,以在岳之阳也。”记载非常详尽。追溯在此之前,山名称“天岳”又始于何时?又是因何而得名?具体到精准,只怕是千古难解之谜。

但经过无数专家学者考证,说“天岳”乃指伏羲氏之陵,这个有据可查。

清同治年间平江县志《艺文志》载:著名学者张瓒昭著《楚陵述略》卷二曰:“平江之天岳,即《禹贡》东陵。其下有皇坛,乃伏羲氏之陵。”

张瓒昭,原名张宝昭,号斗峰,道光年间举人。曾应清朝五经专科选举中,全国夺魁。在《楚陵述略》中,他对湖南境内的茶陵、昭陵、醴陵、零陵、泉陵、春陵等古陵都有指正。徐日辉(浙江工商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旅游文献研究所所长)认为:“孔子所著的《易·系辞》有关伏羲的记载,完全是人的形象。72个字,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系辞)》中的记载一样。这说明史籍互为印证,另一方面也再次证明孔子这位‘不语怪的圣贤’,早在2500年前就请人祖伏羲走出了神话。可见伏羲氏是实实在在存在传说中的人。”

张瓒昭其人其事,除上述《艺文志·著述》外,还在《人物志·儒林》有详细介绍:张瓒昭,原名宝昭,字绚珊,号斗峰,嘉庆辛优贡,道光乙未举人,并曾应五经专科选举中,有一经夺魁。少时师承岳麓书院院长、著名学者罗典,后出大学士蒲城王鼎、萧山汤金钊之门,又与当时名儒龚自珍、沈维桥、凌坤、魏源辈上下其议论,于古经一字一句必求得解,不肯附和前说。终生精于经史考证,于天文地理尤有建树。其著述除《楚陵述略》二卷外,还有《易义原则》六卷,《易义附篇》四卷,《书义原古》四卷,《天文地舆说》各一卷,《东安公牍》二卷,《斗峰文集》四卷等,其《天文分解图说》还被选入《皇清经世文编》。

现在虽然无法找到《楚陵述略》原著,但对于张瓒玿这位认真做学问的名儒大家所说的“天岳乃伏羲氏之陵”的说法,一定有着其研究依据及重要发现和考究的,决不会是信口开河,空穴来风。早年曾有人在幕阜山调查时,许多老年人指证过山上曾建有“皇坛殿”。皇坛殿规模宏伟,内有48只梁柱、48盏灯,柱立如林,灯光辉映。殿上供奉伏羲手持八卦。相说曾在一峰尖下,牛手为伏羲身,特建皇坛祀奉。

皇坛殿早年毁于兵火,现其遗址仍在。张昭之说伏羲是华胥氏的儿子,远古时的部族首领。传说他教民结绳为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进入了渔猎经济生活的时代。伏本风姓,繁体“风”字中包含了一个“虫”字,“风”本是龙凤图腾的标志。传说中的伏羲龟齿、龙唇、蛇身、人头、牛手,这无疑是崇拜龙图腾部族意识的一种反映。他的最重要的作为是八卦。作为华夏书写文字起源的八卦,据说是伏羲曾仰视天上星辰的变化,俯察地上万物的枯荣,并仔细考察乌龟背上的神秘图形和人体自身构造,用二元法则画出八种图形,来代表包括人和自然在内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及其演变。

伏羲氏因其对人类文明启蒙的杰出贡献,故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和神农氏、祝融氏并称为“三皇”。人类文明始祖的伏羲,生卒年代死因均无从考证,但他始终受到中华民族的万代景仰,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除平江有伏羲陵外,河南淮阳县城北的蔡河边也有其陵基,庙号泰皇伏羲庙。江西修水县的黄龙山还存一景,乃女娲补天之石。至于孰真孰假完全没有争论的必要。正如传说中的炎帝陵在陕西宝鸡有,湖南炎陵有,并无任何非议。因为本身已是超然物外的一种精神寄托。

伏羲氏和他的族群通过多代的努力,创造了八卦和伏羲文化,无疑是华夏文明的创始人,是渔牧农业生产的先行者,是氏族起源时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管理制度的奠基者。他们充满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和合精神,是中华民族团结、协作、发展的象征。今天,深入研究伏羲文化,挖掘传说中的伏羲古遗址,仍然具有时代精神和现实价值。天岳幕阜山、伏羲葬地的古迹考证正是弘扬、充实和丰富伏羲文化的重大壮举。并对长江水文化、洞庭湖文化、汨罗江及湘楚文化的研究和深入探讨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一直以来颇有争议的《禹贡》之东陵,到底又指的哪里,历史同样说法不一,争议颇多不说,还各有各的道理与依据。

一说在河南固始县西南的东陵乡,汉唐人多据此说。

《水经注》:“庐江郡之东陵乡,江夏有西陵,故是言东矣。《尚书》云:江水过九江至东陵者也。”清人胡渭驳之曰:“其地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南,大江南去五、六百里,安得云(江水)至于东陵乡。”这个东陵乡在长江以北数百里之外,又不在《禹贡》荆州之境,实不足信。此说大多不赞成。

还有一说在湖南岳阳,宋儒多以此说。

蔡沈《尚书集传》:“东陵,巴陵也,今岳州巴陵县也。”六朝宋人庾仲雍《江记》(又称《寻江记》)载:“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谓之巴陵,亦名东陵。《禹贡》过九江,至于东陵。”

北宋曾彦和云:“巴陵与夷陵相为东西,夷陵亦曰西陵,则巴陵为东陵可知也,又名天岳山、巴丘山。”此说对了一半,东陵在湖南岳阳,但不是巴陵而是天岳山。北宋曾彦和提到了天岳山就是东陵,但他把天岳山与巴丘山混淆了。巴丘很难称山,要称其为陵,而且是东陵,实难以相通。而天岳山,即幕阜山,是洞庭湖、鄱阳湖之间急剧上升地区,处夷陵之正东,相距垂直距离百多公里,古荆州之地,又是伏羲氏之葬地,故称东陵是实至名归。

各种说本之中,这个说本是最详实而有理有据的。并且,根据远古时代,人类以水为生的习惯与依赖,风水之惯常观相,天岳当是重地。

清儒王夫之《禹贡稗疏》卷二称:“东陵者,武昌以东,瑞昌以西,江之东岸诸山也。”王夫之这里所指的武昌即今湖北武昌,瑞昌即江西瑞昌。王夫之的判断是正确的,而幕阜山正是江之东岸之山。

“岷山导江,东别为沱,又东至于澧,过九江,至于东陵,东迤北,会于汇,东为中江,入于海。”要弄清楚东陵,必先弄清楚澧、九江和汇于哪里。

东至于澧,孔安国《尚书注疏》卷五称:“澧,水名,后世多从之,谓今湖南澧水。”湖南如今亦有“湘、资、沅、澧”四大水系。《山海经》中的澧沅之风、潇湘之渊,都是洞庭湖地区之地名、水名。

“九江”指哪里呢?唐以前有九江郡之寻阳说。至宋,胡旦认为“九江就是指洞庭之水为九江”。朱熹认为胡旦等人“以九江为洞庭,则其援证皆极精博。其《九江彭蠡辨》更详驳了汉唐旧说。”

《山海经》云:“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山海经》已经明确,九江在洞庭湖地区,处荆楚腹地,洞庭之水为九江。宋代蔡沈集宋儒说“九江”之大成,在《书经集传》中注九江曰:“汉九江郡之寻阳,乃《禹贡》扬州之境,不得以荆江之水当之。九江在长沙下隽西北。”那么下隽又在哪里呢?

《楚地记》曰:“巴陵潇湘之渊,在九江之间。今岳州巴陵县,即楚之巴陵,汉之下隽。洞庭正在其西北,则洞庭之为九江审矣。今沅水、渐水、元水、辰水、叙水、酉水、澧水、资水、湘水,皆汇合于洞庭,意以是名九江也。”

《水经》云:“九江在长沙下隽县西北”。王国维《水经注校》卷四十:“洞庭则在下隽”(今湖北通城和湖南岳阳一带属古下隽地,治城在今通城),而幕阜山正在古下隽,现在还有一半在湖北通城通山县境内。可见《禹贡》之“九江”正是洞庭之水,确信无疑。

经过澧水,过了洞庭之水,至于东陵就十分明显了,就来到了古下隽。古下隽即湖南巴陵与湖北通城一带是也。幕阜山在古下隽,如今通城境内。《禹贡》:“荆及衡阳惟荆州”。从荆山到衡山,按古时500步一里计算(一步为1.8米,相当于一人身高),相距大约应在400公里左右。而两山之中,就是幕阜山最高山体,海拔1606米,比衡山高,比荆山更高,山体又大。《禹贡》既是山川河流地理之宗书,写到荆州不可能不写最高最大又最居中的大山天岳幕阜山。所以至于东陵,就是指“天岳幕阜山”最清楚不过了。

远古走来的万千中华历史中,各自著书立说,加上民间历来的喜欢传说与想象编写,让一切错综复杂。加之,交通不便,造成了交流与沟通的局限,真真假假口口相传的,杜撰的,文字创作的,各尽所能,也将历史引入了万流难归宗。而研究人类的发展中,我们依据的是书说,可书说的各说各是,也是各地历史无法真实还原的原因。但经过历史学家的不断考究与追溯,从一切蛛丝马迹中寻找,从所有纷纭中理清线索,一切只会越来越接近真相。

真相来临之前,我们仍然有着无数的疑问,无数的未知,需要不断去证实解答。

证实了天岳幕阜为东陵,那么,为什么会称东陵呢?

陵属于陵墓。古时民不得称陵,只有帝王家死了以后所葬之地方可称陵。而且不是一般的陵,还是东陵。在方位上,东、南、西、北为基本方位;东北、东南等为中间方位。在出生星座表中,两个星球对角的距离称为方位。八宅风水学按大门所向的方位决定家宅的坐向。八个家宅方位分别对应八种卦象,即震、离、兑、坎、巽、坤、乾、艮。一个家宅的坐向决定该家宅究竟属什么卦。东方属震、南方属离、西方属兑、北方 属坎、东南方属巽、西南方属坤、西北方属乾、东北方属艮。

东方位这个部位,在一天之中,相当于太阳升起的清晨。而在一年之中,就象征着花开、鸟儿唱歌的春天。震就是地震、震动的震,因为有雨字头,所以,意味着天上激烈震动的雷。也可以说,震和雷是相同的。雷加上草字头的话,就变成蕾。春雷是上天告诉人类春天来临的讯号。也是过去、静止、培养出的万物,抢先开始跃动的时期。也可以说,是含苞待放、发芽的时候。对一个人而言,是意味着青年、年轻人、青春。含有活泼、旺盛、积极前进的意气。含有重新开始、发愤图强、发育、成长的意思,所以,亦有新鲜、创新、活动之意。对人体而言,是表示足、神经、肝脏、声带、喉咙等部位。对于一座陵来说,那是至初至高也是至福后代的最大方位。由以上的意义来看,就晓得这个部位是八方位中,最活泼、最有活力的方位。

这方位是新季节、人生、一切事物开始的地方,也是阳气发出的地方,所以和静止的阴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方位自然凸出是吉相。

要在《禹贡》地理宗篇中称之为东陵者,更不是一般的帝王而能享有如此殊荣。也只有人文始祖伏羲氏之葬地,才可以冠上“东陵”。

其次,幕阜山从方位上看在楚东,正是荆州与扬州交界处,相对于夷陵有东陵之称。《史记·五帝本纪》曰:“黄帝居轩辕之上,娶西陵之女是为螺祖。”《河图》记载:“自西陵东北陆行百二十里,有方山,其岭四方,素崖如壁,天清朗时,有黄影似人像,山上有神祠场,特生一竹,茂好,其标垂场中,场中有尘埃,则风起动此竹拂去如洒扫者。”这段精辟记载,就是指幕阜山有“青竹扫台”的景观。西陵在宜都,可见幕阜山与西陵都在长江边上。幕阜山居东,夷陵居西,故有东陵西陵之称。山上有神祠指东祠也。

东陵,是东皇太一之陵。《补注》云:“太一,星名,天之尊神。祠在楚东,以配东帝,故云东皇。”《楚辞集注·九歌》注说:“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东皇太一,即伏羲也)。”伏羲就是东皇太一,东皇的陵苑称为东陵是很自然的。

《禹贡》之东陵,既要从空间观念上去找到它的位置,还要从内容上考证其原由。幕阜山正是这两者使然。

1952年,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收获一件楚国铜器,是一鼎盖,盖边沿有铭文一行,“大右秦——东陵”。大右是官名,秦是人名。东陵,既是楚国铜器,而楚国之东陵,正是幕阜山。幕阜山正在楚国之东,故东陵被文物考古证实。

各种史书考证后,再回头看看平江及天岳幕阜之地地名与习俗及建筑也能知其一二。

到过天岳山一峰尖山脚下的人一定知道,那里设有皇坛,在平江县南江镇阜山村。一座山,叫墓伏山,并敢立皇坛,还称“天岳”,其中的奥秘与玄机不难解答,天下恐怕只有幕阜山有此殊荣。

“坛”是用土石筑成的台,古代用于祭祀或会盟誓师的地方。“皇坛”就是祭祀先皇的坛位。“天”, 《春秋繁露》曰:“天亦人之曾祖父也”。人类始祖为“天”; “岳”, 《诗诂》称:“山高而尊者岳”。“皇坛”与“天岳”的字面意思告诉我们,这里是人文始祖的寝陵,是祭祀先皇的地方。

“皇坛”什么时候立的无法考证。相传,“天岳”是舜帝封赐,到春秋战国时期,有《禹贡》之东陵说。

以上是“皇坛”的历史及幕阜山名称的演变。清同治县志二十九卷记载:幕阜山有三级皇坛,门首有迎恩桥、接官亭,相传前朝多遣官致祭,入《通志》。皇坛有四十八灯、四十八柱,供奉着手捧八卦的伏羲神像,并设有皇坛土地一直供奉至今。

据当地村民讲:皇坛有三进,两厢都有偏殿,殿右侧有一石亭,亭中有一井,井旁有一石马,龙首马身,谓之龙马。两侧联云:石马驮经通三界,龙王引水润十方。

可惜这皇坛毁于抗日战争,被日本飞机炸毁。如今断垣残壁尚存,残存不到200平米的旧庙和皇坛土地庙还在。当时其建筑规模清晰可见,石柱、石门、石斛比比皆是。有所遗,就有所存,有所存,就有所建,我们期待它恢复的那天,天岳幕阜山会真正迎来已远去的风云际会的地位。

天岳不但是伏羲之陵,后也是大禹曾趋奉的名山。

《前汉东方朔传》注:“师古曰魁”。天岳堂的魁屋就是凭悼先帝,师古祭祀的祖祠。

舜帝师古,就时于幕阜山。

舜帝,名重华,受尧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国号有虞。生于公元前2277年,“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卒于公元前2178年,享年100岁。据《史记》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吕览·召来》载:“尧战于丹水之浦,以服南蛮。”又说:“舜却苗民”。尧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给舜,洞庭湖中的君山岛至今还有二妃墓。据刘俊男(湖南工业大学历史学教授)《南北尧迹疏证》指出“尧禅让舜于今浏阳一带,舜禅于禹于洞庭之野”。舜就时于负夏,崩于苍悟之野,九嶷山有舜帝陵。这既有历史记载,亦有古迹印证,更有今陵立存。

《史记·五帝本纪》中说:“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兵器,就时于负夏。”《史记》这段话中的三个地名历山、雷泽、负夏都是讲幕阜山。

距今约四至五千年的时代,地球因大冰时期转暖,造成了一场巨大的洪水泛滥。我国古代《尚书·尧典》中写道:帝曰:“四汤洪水方割,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而西方的基督《圣经、佰莱莱》中也写道:“当洪水泛滥在地上的时候,挪亚整六百岁。挪亚同他的妻子、儿子、儿妇都进入了方舟,躲避洪水。大海的泉源都发开了,天上的窗户都敞开了。四十昼夜的大雨降在地上,水势在地上极其浩大,天下的高山都淹没了。”面对滔滔洪水,西方人乘方舟出逃的时代,中国出现了一位率领群众治水的英雄,他就是夏禹。

传说禹为姒姓,鲧之子,称大禹、夏禹、帝禹。他结婚仅三天就被帝舜委派继承父业治理洪水。禹欣然受命,吸取父亲堵塞失败的教训,改以疏导之法制服水害。治水八年(亦说十三年)奔波于大江南北,曾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凿开黄河龙门,疏波长、准河、伊河、润河、泗水、汝水、汉水、漯水。最终制服了洪水危害,因此有功,被舜选为继承人。舜死后,禹担任了部族联盟领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家传王位的朝代,是为夏朝开国之君。相传大禹晚年南巡至会稽而死。现在离浙江绍兴市东南约四公里有大禹陵。陵旁有禹王庙,始建于南朝梁大同十一年(公元545年)规模宏大,大门内立有一高大石碑,名“峋嵝碑”。

关于古代这位治水英雄,曾有他在平江亲自登临天岳的记载。

北宋时编著的《岳阳风土记·幕阜山记》中说:“山有石壁刻铭,上言夏禹治水登此山。”

清乾隆时平江名士彭其位作《天岳山论》中指出:且石壁有“神禹治水至此”古文六字,佐证幕阜山“其称以天岳也,自古然,非由今始”。与彭其位同时代的文人童先及在《禹篆》诗中写道:“等乘兴踏崔嵬,幕阜山前欲探奇。拨去云霞寻古迹,刷开苔藓认残碑。千年手泽依然在,八载丰功尚可追。当年共推明德远,迄今底定水东之。”李元度在《游幕卓山记》中也写到布满苔薛的禹碑尚在的事实。可见,古人确曾在山上刻碑铭文,记述大禹登上过此山。

大禹治水何以要攀登天岳之巅呢?已经不可能全面复述之用意。就他当时如此重任在身的繁忙,不可有是偶尔游兴大发而为,必有其非去不可的原因。综合当时情况分析,完全是政治斗争的需要。因为舜帝时既有洪水的自然灾害,又有三苗作乱的人为祸害,都需要平定。禹被委派治水兼有平定三苗之乱的双重任务。先要说明的:苗者,即田上长庄稼,古义本指从事农耕的部族居民为“苗人”,与现时苗族人并不属同一概念。所谓“三苗”,一指古神农氏炎帝之后,姜姓的苗和代龙,二指后来加入黄帝系的厘姓丹朱、马颧兜等族人,三指黄帝系的祝融黎与九黎部落。这三支苗人,在当时统称为“三苗”。

大约五六千年前,苗人沿黄河北岸东迁到冀中,在首领蚩尤率领下曾和黄帝统领的氏族集团为争夺中原肥沃平原展开大战,结果战败南逃,在荆楚、洞庭湖一带落业生息。故讲到平江历史则称“古为三苗之地”,也就是说夏以前平江只是“三苗”所居住之所并没有确切行政地名。三苗与尧帝同为羌人,曾反对把权力让给东夷人舜。舜掌权后则杀掉三苗首领,引发三苗族人更大仇恨。由于洪水泛滥,有苗氏却不服从命令去治水,即“苗顽弗即工”,舜命禹去征讨。治水与治苗始终长期交织在一起,苗民始终不肯臣服于舜。于是,舜晚年在南征三苗中,累死苍梧,葬身于湖南宁乡九薿山。

大禹接令,肩负双重使命,他要制止三苗作乱也必须像对待水患一样靠采取疏导的措施,才能逐步使苗民认同。而最有效的措施就是自己带头礼拜神圣,借助神圣的威力去影响苗民。他曾到衡山拜谒南岳神,因为他认为神是主宰山河的,并在山上立过一个书写怪异七十七个字的峋嵝碑,此碑在南宋时移刻于岳麓山,今称“禹王碑”。经明代学者杨慎翻译,碑文为禹记述治水功业、祷求神灵庇佑之意。禹对山神如此,对先古圣君的威望同样借重。夏禹是伏羲的后代,自然对德高望重的先人,是不会放弃任何机会来借重先人提升自己的地位的。传说大禹治水开凿龙门之山时,找到一个深广幽深的岩洞,打着火把入内,遇见一位大神,蛇身人面。大神手拿一块黄金图版,绘有八卦图形。大神告知掌管九条大河的女神华胥氏是其生母,取出一把玉简赐给大禹。玉简长一尺二寸,符合十二时辰之数,可以用来度量天地。大禹后来手持这把玉简,平定了洪水。那位人面的大神,就是伏羲。这则古代传说把伏羲、大禹治水紧紧联到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禹曾借助伏羲的名望成就其功业的事实。

从上面的概述中也就不难确认,当年大禹治水兼征三苗时,越过洞庭进入平江后,亲自到其祖先伏羲安葬的山上去做一番虔诚的瞻仰膜拜,完全属于顺理成章的公务事。

登上大山祭拜先皇,就不能如登衡岳一样称颂自己功业,然而又要使人广泛知道自己曾来过此地,于是在山上铭刻上“大禹治水到此”最为得体了。考究大禹足迹遍及南北,而其他地方很少留下“墨宝”,惟独在平江因借重了伏羲,而得天独厚。总之,矗立长江洞庭之滨,雄踞吴楚之间,高极天外,左拥黄龙,右挟凤凰,既高而尊,且为众山宗之山,既葬人文始祖伏羲于其上,又曾有大禹亲临其巅峰,称为“天岳”名副其实。古人言:“其胜概足与五岳相匹林,而其名之显,独不若五岳者何哉?无亦以地处避远,周王之马迹不至,谢公之屐齿不登,是以寂寂人间耳。”

幕阜山上“禹治水、登此山”的石壁刻铭仍旧在,缆船坡、系舟峰,一直到一峰尖,留下的禹帝足迹也都在。当年,时而蹑地飞天,时而三、五迹步,留下的足迹,世人称之的“禹步”也在。这为禹步的来历也找到了根源,更加佐证了天岳幕阜山为道教之发源地。

禹步,是道士在祷神礼仪中常用的一种步法动作。传为夏禹所创,故称禹步。因其步法依北斗七星排列的位置而行步转折,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又称“步罡踏斗”。可遣神召灵,获七星之神气。道士在行气或入山林之时,多用它聚气驱邪。《尸子》云:“古时龙门未辟,吕梁未凿,……禹于是疏河决江,十年未阚(《太平御览·皇王部》引作“窥”——引者注)其家,手不爪,胚不毛,生偏枯之疾,步不相过,人曰禹步。”

葛洪《抱朴子内篇·登涉》引《遁甲中经》曰:“往山林中,当以左手取青龙上草,折半置逢星下,历明堂入太阴中,禹步而行”,可辟“百邪虎狼”。“又禹步法:正立,右足在前,左足在后,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一步也。次复前右足,次前左足,以右足从左足并,是二步也。次复前右足,以左足从右足并,是三步也。如此,禹步之道毕矣。”

无数记载,无数天岳幕阜山之先人综论,结成了条线。原始宗教对祖先崇拜、天神崇拜的神学思想和道家法术,在幕阜山都能找到其来源的依据,这是五岳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