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刘福胜少将
- 红安·中国第一将军县(少将篇)
- 党史天地杂志社
- 1682字
- 2021-05-14 14:18:09
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一军九十一师二七一团政治处主任,第九十三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三十一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第九十三师二七七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一团营政治教导员,冀南军区东进纵队第一团、青年纵队第三团政治委员,新编第四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第十团政治委员,冀南军区后勤部政治委员。1945年任冀南军区第五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冀南军区第十一军分区司令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三十旅旅长。1949年任河南军区南阳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开辟桐柏新区和德州、邓县、南阳等战役战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空军师长,中南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广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政治委员。1960年任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治委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并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土布棉袄的故事
1931年春,刘福胜和湾下的十几个青年胸佩红花,启程前往七里坪参加红军,刚到村口,母亲突然从村里跑出,手中抱着一件棉袄,边跑边喊他的名字。他考虑到家中只有这一件棉袄,临走前将其留了下来。没想到被细心的母亲发现。
由于连里还没来得及给刚参军的战士发棉衣,刘福胜的棉袄便姓了“公”。班里的战士站岗放哨轮着穿,有时还给生病的战友当被子盖。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决定翻越大巴山,建立川陕革命根据地。刘福胜所在的第七十三师二一九团作为方面军的先遣队顶风冒雪,向大巴山进发。出发半天后,他们就被一条河沟挡住了去路。战士们二话没说,挽起裤脚就开始趟河。刘福胜将脚踩进河中,一股透骨的寒气由下向上蔓延开来,才走几步,冰碴、碎石像钢刀一样,将腿上划满血痕,再走一会,草鞋带子就被磨断了。
休息时,大家也顾不上察看伤口,一边啃着硬干粮,一边用随身带着的稻草打草鞋。刘福胜看着战友们那一双双乌紫的脚,突然想起背包里的棉袄,毫不犹豫地拿出来,用刀子割成块块。
战友们接过棉袄碎片,洗净伤口的泥沙,用它仔细地把脚包好,再穿上草鞋。连长发话了:“同志们,坚持就是胜利,出发!”
用生命织就希望的梦想
1964年5月,刘福胜从武汉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的位置上退下来。老将军回到阔别三十余载的故乡,家乡太穷了,穷得连在村前滠水河上建一座简易桥的能力都没有。每逢雨季,村里的学生伢就得赤脚趟水过河上学。趟河溺水的事情时有发生。看到这种情况后,刘福胜当即掏出1500元钱,捐给村里。并亲自带领村民在滠水河上修起一座水泥桥。看到村里男女共用一个厕所,人畜共饮一塘水的情况,他又带着乡亲们对村里的公共设施进行改造。
1992年4月,刘福胜回乡时察看村办小学。当看见学生们挤在土墙危房里上课时,当晚便主持召开了一个特殊的村支部会议。会议的议题只有一个:修建方刘冲希望小学。他从身上掏出1000元钱对支部成员说:“再穷不能穷了教育这句话,不能光落在口头上说说,现在我带个头,大家开完会后,分头到各户中去动员,让乡亲们都出点力。我们方刘村的希望就全寄托在这群娃娃身上。”
在将军的带动下,全村一千多人共集资1万多元。方刘冲希望小学开工一年后,学校工程因缺资金,只盖一层便搁下了。为此,他亲自回乡带着村干部跑到县里求援。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当即从紧巴巴的财政中拨出2万元,县教委也拨出9千元用于方刘村小学的建设。
1994年7月,学校工程又一次因资金缺口而停工。刘福胜再一次冒着酷暑赶到学校与村干部一起商量对策,最后从银行贷款2万元,才暂解了建校的燃眉之急。走时,还将平常省吃俭用的2000元钱留下来。1994年12月20日清晨,年届耄耋又大病初愈的刘福胜冒着零下二度的寒冷匆匆地向家乡赶来。下车后,他忘记一路的疲劳,来到刚建成的学校,一个一个教室地看,下午两点,他才来到侄子家里,边吃饭边让人把村干部找来,研究学校的尾期工程如何迅速完工。突然,他感觉心口不舒服,想躺下休息,并从衣服里摸出两颗药,药刚送到嘴边,便从椅子上滑了下去……他再也没能醒来。
(摘自《红安开国将军》 湖北人民出版社 辛向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