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爱里相遇:让我们持续为做一个好大人而努力
- 蔡颖卿
- 4366字
- 2021-05-18 15:59:54
“安静”的滋味
在“静”中,才能体会、观察到动的美与力量。
尤其在这个供给过度、喧扰频繁的世界,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宁静的身心,而不自感孤寂或不安,等于是为他们积累一项丰厚的生命财富。
我一直觉得“安静”很重要,我之所以能承受许多人觉得过重的生活负荷或做好时间管理,就是安静赐给我的礼物。
我曾经很好奇,为什么社会大力推行的环保运动与教育中,“安静”并不是很重要的项目。喧嚣与吵嚷所带来的生活污染,我们似乎忍受得十分习惯与自然。我把生活中的安静视为家庭气氛中必要的质量,多年来,我也觉得这带给两个女儿某种沉思的习惯与力量。人在安静中,才能审视自己、与内心对话。
我很高兴《云门》期刊的杨孟瑜小姐用E-mail和我做了一篇关于“安静滋味”的采访。杨小姐已经把内容做了很好的主题编写与联结,我把原始的问答整理如下,想跟各位朋友再度分享我对生活中“静”的想法。
问:您觉得做父母的,应该如何让孩子体会“安静的滋味”?而这样做,对孩子最大的帮助是什么?
我很久以前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叙述印第安人的小孩常常被要求安静地坐在父母身边,他们花很长的时间一起看远处云的流动、山的色彩变化,以及天地间万物呼吸的律动,这是教养孩子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也觉得只有在“静”中,才能体会、观察到动的美与力量。尤其在这个供给过度、喧扰频繁的世界,父母能从小培养孩子拥有宁静的身心,而不自感孤寂或不安,等于是为他们积累一项丰厚的生命财富。
我所谓的“静”,指的并不完全是把孩子闭锁在一个无声、与外隔绝的世界,而是允许孩子有一个心灵自处的空间。比如说,当一个小小孩拿着一本绘本,父母除了指引的共读之外,也应该给一段沉思的时间。或许我们看到的只是他盯着一个画面在发呆,但并不需要急急去检查,或忧虑他是否在浪费时间。
现代的家庭不能给孩子“安静的滋味”,除了外在的声响与干扰太多之外,还有因为时间总是紧迫而造成的“急躁感”。比如说一大清早就开始匆忙用餐,赶赶赶;放了学,接来送去,继续赶,直到一天的终了。
当了母亲这二十年来,我的工作一直都很忙,但是不要因为忙而乱,是我努力的目标。我知道心乱的父母无法带给孩子安静与安定感,所以我从不跟孩子抱怨“我很忙”。我节约片段的时间为家庭的作息做更好的准备,目标就是要把生活过好。我发现这对孩子是有影响的,两个女儿在功课压力极大的几个阶段,也从不曾诉苦自己的重担。
每天早上,我总比孩子早一点起床,然后把窗户完全打开,欢迎晨光与空气到屋里来,再进房去叫孩子。唤醒孩子有好多方法,但只要把床上的孩子想成自己,我们自然会知道哪一种方法,最能使熟睡中的孩子喜悦一天的开始。我常常只是轻唤一声,然后坐在床沿摸着她们的脸颊与头发,就能使她们微笑地睁开眼睛。我知道有些父母一定会说:“我哪有这种美国时间!”但我还是会回答,有的,一定会有的。大声喊叫也许需要五分钟才能叫醒一个孩子,安静地走到他床边牵起他的手,对他轻声一两句,有时候连五分钟都不到,但那些声音却往往可以影响他面对一天的心情。
在急促紊乱的脚步中,孩子一定很难感受到“安静的滋味”,所以父母在繁忙的生活中为孩子示范一种稳定、安详的生活态度,是带领孩子感受安静的好方法。我相信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也比较有稳定自己的力量。
问:您觉得大人本身是否也该有这样的体会?那会是生活中一种怎么样的力量?
生活是一种循环,父母亲当然也要有同样的体会,从安静中再生每天所需的新能量,才能带来好的生活质量,以供应家庭的精神之需。
我们总是过度高估物质条件带来的幸福,但我认为最好的家庭,是父母拥有稳定愉快的情绪,喜欢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如果这个基础是稳固的,即使在困难中也会看到希望的光,孩子自然也会比较乐观向上。
我通常无法刻意为自己挪出安静思考的完整时段,所以特别喜欢做家事,因为在操作中,不但使家人得到更好的生活质量与乐趣,也提供了自己心灵安静的片刻。每一天,我都在这种肢体在动,但心灵十分宁静的时刻,整理自己的教养与工作思绪。
父母若能体会这种安静,而不觉得待做的杂务使人烦躁,不但可以让孩子得到一种面对生活的示范,也能多做许多事。安静会给生活带来留白天地宽的余裕之感,我想这对现代的父母是更需要的。养育孩子需要精力、勇气和智慧,没有给自己安静的时段,如何能转化成每一天需要的热情与力量?
问:您的孩子,学音乐、舞蹈,也学过书法,您觉得她们如何在这其中领会“动”与“静”的美妙?
孩子学习这些所谓的“才艺”时,我们总是花很多时间,分享她们与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心灵互动。期待了解孩子的感受,等于在对她说:“我很欣赏你,我很羡慕你。”虽然她们并没有展现特别让人惊叹的成果,但在过程中,亲子之间的分享,已经是一种很大的享受与获得。
“动”与“静”是每一种活动的一体两面,我期待她们从这样的活动中领悟到那份完整自我的喜悦。不用靠着久久练习后的一次表演或比赛,才能确认成就感,而是每次参与、每次从事,都能从心里的静去感受到动的启发、美感与力量。
我记得那年Abby去云门跳舞时,是夹在一群妈妈当中,虽然有些好笑,但对她来说,那是她一周一次非常重要的事,那种“重要”,我体会得到、也喜悦看到。
问:根据您发在报刊的文章《值得的等待》所谈到的,我觉得大人愿意“等待”孩子讲话,也是一种必要却往往被忽略的“静”,您同意这样的看法吗?
绝对是的。我们总是担心孩子反应不够敏捷,如果一个孩子小时候就伶牙俐齿,似乎代表着某一种程度的聪明,所以许多父母会担心自己的孩子话说得晚、话说得慢或话说得不够好。我觉得让孩子把话说出来,比反应快更重要。语言是表达心思的工具,它还会从工具演变成一种艺术,无论如何都应该允许孩子慢慢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只讲求反应要快,会抹杀掉许多真话产出的可能性,非常可惜。我相信孩子的每一句话都是一种创造,如果我们在小时候就不允许他们创作,长大才要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来引发所谓的创作力,似乎是一种绕远路的做法。
在安静中,人才能拥有足够的反思空间。
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有足够的安静,
除了耳聪目明之外,也会更深刻。
安静是生活的背景,不管在哪里,
像这样一架书,就会是自己与孩子享受安静的角落。
愿意等待的父母,心情自然是比较恬静的,因为这份等待中充满了“期待”,期待那个小小的心灵自己发声、自己表白。
有一次,我去台北县带领一个小学的亲子点心制作课程,有个小男孩来拉我的裙子,然后递给我一张纸条。上面画了个头发乱蓬蓬的女生,并且用注音写着:“蔡阿姨:我觉得我喜欢你,我觉得我喜欢这里。”下面签着他的汉字名字。他实在太小,我不得不蹲下来跟他讲话,我问他:“你几岁?”他害羞地比一下“五”,又轻轻说:“中班。”“哇!”我大感惊讶,忍不住称赞他,“中班就会写这么多字,蔡阿姨中班的时候不会写字呢!”他突然非常担心地拿回那张给我的纸条,移到桌角,用握在手里的短铅笔,仔细地在他的名字旁边一一加上注音,好像在说:“你不认识字没有关系,我给你写上注音,这样你就会念了。”那晚,他前前后后送了我好几张纸条,用简单的文字不停地表达他的高兴。我很欣赏他的父母,含笑静立看着孩子与我之间的情感投递,而没有说:“哎呀,不要再写了!够了!”到现在,我还收着那些纸条,十分珍惜那份五岁孩子的心情。
问:您书中曾谈到曼谷国际学校的老师们无须声嘶力竭,就能让一百多个孩子从混乱到安静,这部分可否为我们再多做一些描述,例如老师们是做了什么样的手势,可以如此奇妙地让孩子们安静下来?您觉得在这过程中,让孩子们安静的“关键因素”是什么?是老师的态度吗?抑或是其他因素?
我曾看过好几次这种让孩子安静下来的方法,觉得好极了。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也问了十二年级的小女儿,她说到现在还是一样,不管他们有多吵,只要老师一个信号(signal),大家会在一两秒之内马上安静下来。我很好奇,十二年级的大孩子总不会还在比着不断更换的手势吧,那他们的信号又是什么呢?她说:“一个轻轻的口哨音,或一个小敲击声。总之,这是从小就训练出来的默契。”她特别强调,大家之所以看到老师们做手势就会跟着做,而后安静下来,是因为从小就被教导“安静地听别人讲话是一种必要的‘尊重’”。而彼此尊重是学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观念,很多事就靠着这个观念而运作顺畅。
我在台湾看到老师想集合孩子的时候,多半不是吸引孩子的注意,而是以音量来镇压,镇压完也没有交换彼此的感受,于是又一阵蠢蠢欲动的蓄积之后,再来一次更有威力的震撼,如此反复的结果是,老师的嗓子多半是沙哑的,而孩子讲话也多半是用喊的。我每次看到讲话像在喊叫的孩子,就猜想他应该是经历过轻轻讲话没人理会的阶段,以致后来得到一个“讲话要大声才有人听”的结论。有一次,一个小朋友跟我讲话很大声,我不禁笑着跟他说:“阿姨就站在你前面呢!你轻轻讲我也听得到呀。”他想了一下,似乎觉得我说的也没错,自己忍不住笑了起来。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状况,孩子与老师是不自觉地在加大自己的音量,像叠罗汉一样,一次次把对方压倒,只为引起短暂的注意,不但耗费体力,也让环境不得安宁。
我可以想象,身边如果有五个、十个讲话如此大声的孩子,老师真是很困扰。问题是,我们一定要在孩子小的时候就注意这样的习惯,如果不重视培养的过程,只期待好的结果,就真的太不切实际了。跟孩子相处时,眼神有时候比声音还重要,一个总是温柔、关注的眼神,是教导过程中不可缺的要素。老师与父母都相同,稳重安静的心情与神态,通常可以赢得爱戴。如果父母与老师希望孩子听话,自己的心情无论如何都得先安静下来,才会有引导的力量。
自省之后的实作
一直以来,我们都被教导“只要好好读书,其他家事不用愁也不用做”的价值观,所以走进家庭生儿育女后,自己就成了那个徒有学历却不太会生活的妈妈,赶鸭子上架的结果,总是一团乱。但是最近我逐渐改变,并实行Bubu学姐所传授的一些生活智慧理念。真的,利用做家事这“肢体在动,但心灵十分宁静”的时刻,整理自己的教养与工作思绪,如此的时间管理以及对家事的正确态度,我学到了,也从中得到好处和动力。其实我常有很多的想法,却以诸多的条件限制当借口(诸如我没有成块的安静时间),但最近我开始抽空写作,开始留意身旁的一草一木,专注与孩子的每一个互动,开始照着学姐所活出的典范,在生活中实行。虽不完美完整,但我让自己尽量趋近这些美好的教育、生活理念。而我很高兴,我真的从静中获得了动力。——Debbie
自从阅读了Bubu的《厨房之歌》(简体版为《唯爱与美食不可辜负》),我才知道原来生活可以这样过,家庭与工作可以各得其所,在内心的安静中可以找到这么大的力量而且源源不绝,所以一整天忙碌下来依然气定神闲呢!在这些天的实际操作中,家庭的气氛变得更为融洽和乐,不仅两个孩子受益,我个人更是重新活了起来似的!我当妈妈至今十年了,直到现在,我才体会到什么是亲子之乐,再忙也要留些时间给孩子!——K.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