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学生树立自我生命观的意义
- 学生生命教育与心理培养
- 李慕楠编著
- 3763字
- 2021-05-28 16:06:18
第一节 生命教育的教学指导
所谓“三生教育”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生命教育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教育;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树立正确生活观念,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属于学校德育的范畴。其实质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也就是要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
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观在人生问题上的具体表现。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方向,影响着人们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决定着人们一生的价值目标和生活道路。
人生观的内容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人生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究竟为什么活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人应当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以及应当使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等等。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形成不同的人生观。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无产阶级的人生观同历史上剥削阶级的种种人生观根本不同,它批判地继承了人类一切进步人生观的合理成份,把人的生命活动历程看作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把消灭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看作是人生的崇高目的和最大幸福。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对社会所尽的责任和所作的贡献,人生的最大价值和意义,在于努力为人民服务,无私地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共产主义事业。无疑,这是极为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它以观点、信念、理想、需要、动机、兴趣等具体形式,表现在人的个性的意识倾向中,而这种作为心理的稳定倾向的人生观,在人的整个心理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对人的心理功能起着调节、支配的作用。
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的必要性
当代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瞬息万变,总会遇到许多大小各异的矛盾、挫折和冲突,给人带来烦恼与困扰。这时就必须充分发挥个体的主动积极性,通过自我调节和控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才能掌握与各种致病因素作斗争的主动权。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对人生的价值、目的、道路等观点的总和,是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它不仅决定着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态度,而且调节人的行为、活动方向和进行方式。树立正确人生观,就能够为大众的利益识大体、顾大局、克己奉公,不会为个人得失而斤斤计较,不会陷入“自我中心”而难以自拔;就能够为崇高的理想,以顽强的意志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不被矛盾所困扰,不向挫折屈服,不为冲突而忧虑,努力学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
实际上,树立正确人生观,也是培养人的一种信念。在大干世界中,许多事情都不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是信念对人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人的潜能的发挥有着奇特的作用,信念在人们无能为力时显得尤为重要。具有坚定信念的人,无论是来自思想意识或宗教信仰,还是来自丰富的经验,都能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三生教育”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古已有之。我国古代思想家早就提出:“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充分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
教育就是一个国家的未来,以人为本是现代大学教育的伟大使命,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教育学中的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以人的发展特别是作为教育对象的具体的个人的和谐发展为根本”。如果说,人的本质力量是人的自觉自为,教育则凸现出对这个自觉自为生命体的不断生成与和谐完整发展的动力特性,这一特性要求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从传统的知识性教育向发展性教育转变。
在传统的教育思想中,似乎知识多就意味着人的水平高、能力强。这一观点的缺陷表面上看是将知识的增长与人的发展相混淆,实质上是人性关怀的缺失。它将知识当作教育的目的,颠倒了知识与人的关系。“三生教育”在本质上充分强调以人为本,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
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始终把学生的发展作为学校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以育人为本,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包括人格、尊严等方面的需求,以培养自主发展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心理学家威廉·杰姆士说:“人类所有的情结中,最强烈的莫过于被人重视。”在教育观念上,“三生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把学生看成有情感、有需要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和考试的“机器”。在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个生命个体,无好坏优劣之分,挖掘每个生命体的特点和优点,通过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潜质达到教育目标,善于发展学生的优点并帮助其提高,不唯成绩论、唯表现论,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学生进行“三生教育”的紧迫性
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在接受高层次的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与希望。现在,在许多高校,我们不时听到的消息是:某所大学又有学生跳楼,某所高校又发生一起凶杀案,不可以否认,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的生命因各种原因从大学校园里消失,而这些逝去的生命十有八九是正处于青春年华的学生。
这些生命的离去,对学生有没有什么触动?应该说基本没有,当代学生对同龄人的离去大多是漠不关心的,最多也是当成茶余饭后的谈资。很少去思考这个群体的安全,更没有想过想方设法去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
然而,仅仅责怪学生是不够的,最主要的应从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上找出缺陷和不足。所幸的是,近年来高校中屡屡出现的学生自杀现象,已引起了各级教学行政部门、各高校、家庭及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教育界已经充分认识到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教育问题,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已刻不容缓。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没有把学生领入生命领域的探寻和思索,生命到底意味着什么?生命对自身、对家人和朋友、对社会究竟具有怎样的意义?教育者和课堂都没有告诉学生。高等教育尚缺乏足够的人文关怀和生命关怀。作为肩负重要育人任务的高等学校重视并切实实施生命教育,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充分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为此,高校在“三生教育”活动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学生的权利;在制度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要做到公平、公正、客观、科学;对违规学生的处理要抱着治病救人的态度,严而有情,严而有度,等等措施,都可以较好地唤起学生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重新认知。
学校对学生开展挫折意识教育并开设“三生教育”课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从学业、生活和情感等方面去关心学生等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认真审视生命的意义、学习生存的技能、确立生活的崇高目标。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三生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对当代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形成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它对于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今社会,许多学生生命意识淡漠、生存技能低下、生活目标缺失,不仅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给家庭与社会带也带来极大的压力。
“三生教育”的积极开展,有利于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他们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珍惜和尊重的态度,增强爱心和社会责任感,使学生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有利于他们学习生存知识,掌握生存技能,保护生存环境,强化生存意志,把握生存规律,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创造能力,树立正确生存观。
同时,有利于他们了解生活常识,掌握生活技能,实践生活过程,获得生活体验,确立正确的生活观,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国家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只有通过“三生教育”,正确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才可能是实现现代教育的目的。
当代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祖国和人民的重托。在校学生面临着人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时期。时代要求当代学生要在学习生活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如何正确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奉献都是学生将来面向社会和生活所必须具有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品质。其中,核心的就是学会如何做人,学会做一个符合社会不断进步发展所需要的人格健全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每个在校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接受“三生教育”,培养并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面对困难,保持乐观的态度;遇到逆境,不失去信心。在遭受挫折的时候,勇于迎接挑战、战胜自己、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才能充分展示青春的魅力,使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