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建设

在社会对专业人才与综合性人才需求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背景下,高职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也成为关注点之一。

环境是某项中心事物或活动对应而存在的,是所有外部相关因素和条件的总和,是变化发展的,那么,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就是在高职院校这个特定的范围内,对应人文认知这一中心任务的一切发展变化的外部条件的总和。

人文环境建设的依据

当代高职学生作为新世纪的主力军的重要成员,不仅需要掌握本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人文知识缺失的主客体因素

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偏重人文教育,倡导培养“通才”。孔子很早就提出了“君子不器”、即“允文允武”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然而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短时高效的专才教育成为一种热门。

高职院校也在加速发展,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操作能力的高级应用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关注。但是,在突出技术性、专业性、针对性,强调技术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却放松了对学生进行人文知识教育,放松了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环境建设更是遭到了冷遇。

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偏低,应该是说有其特定的的背景。一是社会对高职学生成才目标定位上的偏向与学校的应急心态。虽然国家要求高职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社会对此的看法却并不一样。民营企业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然而大多数企业主看重的是高职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对人文素质重视不够,认为其可有可无。

因而,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提高学生就业效率,也就一味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忽略了人文教育,认为人文化环境建设可有可无。二是学生自身认识存在一定问题。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学生生源素质相对较差,而且理科学生人数较多,人文学科知识基础较差,人文教学面临着诸多困难。

个体与整体的持续互动

高职院校人文环境的优化与开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协调,与贯彻科学发展观相一致,坚持整体性、自主性和持续性原则。

(1)整体性原则高职院校人文环境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实体。这些要素包括学校教职员工集体与个人风貌、系别风尚、班级风气、寝室文化、各种社团组织活动、校园硬件设施、校园传媒等等内容。这些要素不仅密切联系,而且处在不断变化和扩展之中。因此,必须用整体性的眼光实现诸要素之间的最佳组合,以提高人文教育的效果。

学校的主要工作,诸如专业基础课、实践技能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课、人文学科课程教学,以及相关的消费文化、体育文化等等,也会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环境建设产生影响,需要从总体上把握。尤其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人文学科,既是人文环境建设的支点,也是其动力之一。

(2)自主性原则在高职院校人文化环境建设中,必须坚持学校、学生、教职员工对环境建设的自主意识。在把握院校人文环境建设主题之下,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的人文信息,自主取舍其内容。同时,学生也可以自主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文课程,组织恰当的人文主题的班团和社团活动,创建独特的寝室风格,形成各自的系别人文特色等等。

教师则可以在分析学生学习基础、年龄特征、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自主地设置相关课程,确立主题,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评述学校人文环境现状,提出改进策略。学校领导应在确立别具一格的人文化环境主题的基础上作总体规划,避免完全模仿名校的趋向。行政人员则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示出各自的人文风格。

(3)持续性原则一所大学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建成文化底蕴丰厚的高职院校更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共同努力。这既是学校个体文化传承的需要,也是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今天,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更应该坚持可持续性原则,实施中长期战略规划,尽可能减少对校园生态环境的破坏,提高校园硬件设施的可利用率,降低环境建设成本,保持相关制度的稳定性,维护文化的连续性,创造和支撑健康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创建与优化

人文化环境的创建可以从硬件建设、制度开发与人文精神培育几个方面进行。

(1)夯实物质基础,优化传媒载体学校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办公楼、宿舍、食堂、医务室、活动中心、道路、树木花草等硬件设施布局与建设,既要体现院校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也要充分展现人文气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到人文知识的熏陶。

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网络、电视台、广播、校办刊物等传媒载体,在形式上统一规划,体现院校的人文特色,在内容上可定期出一些人文内容的主题与专栏。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曾经进行了传统道德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学校挂有宣传条幅,学校内网有传统道德知识介绍,课堂上有问卷调查,广播里有学习楷模报道,刊物上有相关专栏,在此期间全校师生掀起了一股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传统道德知识,在生活中践行传统优良道德的高潮。

(2)形成制度基础,组建教育组织高职院校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的人文环境建设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使学校在整体规划上有章可循,考核有标准可依。人文教育要渗透到管理、考评等制度中去,要与教育制度相结合,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制度相结合。在对校内的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学生事务的管理工作中要充分展现出人文气息,尊重被管理者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使被管理者感受到关爱和呵护,为人文教育提供一个可靠的组织环境和管理体制的保证。

在公寓后勤服务工作中,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清洁卫生、水电、维修须及时、快速,通过对学生生活的关心来营造人文生活环境。在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发掘人的潜力,建立规范性、约束性、渗透性和民主性的人性化管理机制。特别是学生管理部门,在制定各项制度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立场,实行人性化管理,而不能靠强迫和压制推动规章制度的执行。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加强校园文化队伍、理论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后勤服务队伍、学生自治组织队伍建设。在学生自治组织队伍中要培育学校团委、学生会、学生社团组织、学生党支部等常规组织。

(3)培育群体人文观,提升人文意识高职院校群体人文观的教育,主要是以校训为核心,提炼和确立高职院校人文知识的主题内容,形成全校的教职员工与学生的共同的人文意识。与国际高职教育发展历史相比,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院校文化的形成和培育还不够完善。就以确立校训来讲,普遍在人文内涵方面略显不足。

校训能体现学校的办学原则与目标,同时它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校训理当作为人文环境建设的导航灯。

个体人文意识的提升,既要有教师的不懈努力,又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一方面,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并在教学或与学生课外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发挥对学生的人文影响;另一方面,学生要加强人文知识的学习,主动参与人文环境建设,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人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