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古印度文明的陷落
- 世界历史纵横谈:古印度与拜占廷文明
- 萧枫主编
- 6349字
- 2021-05-31 09:39:27
伊斯兰文明入侵印度
随着伊斯兰教兴起,7世纪末8世纪上半期阿拉伯人在西亚、北非建立起一个大帝国。阿拉伯人的扩张范围也波及印度。倭马亚王朝东部省省督哈加吉711年派穆罕默德·宾·卡西姆率大军征伐信德。713年阿拉伯军队进攻木尔坦。信德和木尔坦相继被阿拉伯人占领。
随着阿拉伯人的到来,他们所信仰的伊斯兰教也相应地传入印度,使一部分人改信伊斯兰教。但由于他们的统治范围有限,对整个印度的影响也是有限的。
真正对印度全局发生重大影响的,是11~12世纪突厥人的入侵。他们也是伊斯兰教徒,他们的入侵最终导致13世纪初穆斯林王朝——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建立和此后4个多世纪的统治。
伽兹尼王国及古尔王朝的入侵
公元962年,中亚萨曼王朝呼罗珊总督、一个突厥人冒险家阿普提真因参与王位斗争失败,于是在阿富汗的伽兹尼自立为王,创立了伽兹尼王国,信奉伊斯兰教。到沙巴提真为王时,开始积极向外扩张。997年其子马茂德继任国王后,从1000年起大举向印度进攻。由于他在中亚的帝国已十分庞大,所以他这次侵略印度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扩大领土,而是掠夺财富。1000至1027年中,他征伐印度不下于12次。马茂德所到之处,金银珠宝被抢劫一空,不能抢走的常常被付之一炬。马茂德残忍粗暴的行径使印度许多繁荣的城市被夷为平地,寺院庙宇顿成废墟。
1030年马茂德死去,伽兹尼国势走向衰落。这时,原为伽兹尼藩属的古尔王公崛起。古尔王公家族也是突厥人,信奉伊斯兰教。1173至1174年古尔王公家族征服了伽兹尼,建立了古尔王朝,定都古尔。这时国王是吉雅斯一乌德一丁·穆罕默德。他任命弟弟穆伊兹——乌德——丁·穆罕默德(也称他为穆罕默德·古尔)为伽兹尼省督。1175年穆罕默德·古尔开始远征印度,恢复了中止了100多年突厥穆斯林入侵印度的步伐。
和马茂德不同,古尔的入侵以征服领土为目的。1182年穆罕默德·古尔占领了信德。这样,穆罕默德·古尔的前锋就抵达印度斯坦。此时印度斯坦存在着一批主要由拉其普特人统治的国家。
1192年穆罕默德·古尔率12万大军前来征伐,战胜拉其普特人的乔治国,攻进了德里,为征服北印度敞开了大门。古尔乘胜加大了进攻力度,于1194年率5万大军进攻、占领北印度的圣城贝拿勒斯。在战争行进的同时,大量印度教、佛教庙宇被拆毁,穆斯林们在其上建立了清真寺。掠夺的财宝被运回伽兹尼,仅骆驼就足足用了14000匹。此时,北印度已没有任何国家可以和强大的穆罕默德·古尔抗衡了。
对比哈尔、孟加拉的征服是由一个冒险家伊克提亚尔一乌德——丁·穆罕默德·宾·巴尔提亚尔完成的。伊克提亚尔是穆罕默德·古尔的部将,埃贝克驻奥德的一个军官。1197年伊克提亚尔袭击了比哈尔要塞奥达塔普尔,劫掠了大量财宝。著名的佛教寺院飞行寺遭到洗劫,寺院里数千名佛教僧侣被杀,寺院被破坏。这个意外成功使他野心猛烈膨胀。1202~1203年,他连续攻占那烂陀寺、超岩寺,劫掠并毁坏了这两座印度最著名的佛教寺院,许多僧侣逃亡它地。佛教在一瞬间遭到前所未有的毁灭性的打击,东印度成了印度佛教最后残留的阵地,至此,佛教在印度几近消亡。
1202年,古尔国王吉雅斯病逝,穆罕默德·古尔继承王位。1205年西旁遮普科卡尔人起来反对占领者,并试图进占拉合尔。穆罕默德·古尔急率大军前来镇压。1206年3月,在稳定局面后回国途中,吉尔被仇敌暗杀,死于印度河岸的达姆雅克。
穆罕默德·古尔对北印度的征服为随后德里苏丹国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德里苏丹国统治
公元1206年,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统治国家,从伊勒图特米什苏丹统治时起,首都迁至德里,德里苏丹国即由此得名。德里苏丹国共统治320年(1206~1526年),前后经历了五个王朝阶段。
第一个王朝史称“奴隶王朝”,从1206年到1290年,统治时间长达84年。“奴隶王朝”名字的由来,充满着戏剧色彩。之所以叫“奴隶王朝”,是因为它的第一任苏丹库特卜——乌德——丁和另外两位苏丹伊勒图特米什和巴勒班曾是奴隶。
德里苏丹国继奴隶王朝后,先后经历了哈尔吉王朝、图格鲁克王朝、萨依德王朝及洛迪王朝,德里苏丹政权也由盛而衰。最后,王朝在内忧外患的形势下,于公元1526年被巴卑尔一举推翻,结束了近320年德里苏丹对印度的统治。
莫卧尔帝国
巴卑尔(1482~1530年生卒,1526~1530年在位),因其光彩夺目的武功而获“老虎”绰号,是印度莫卧尔帝国的开国君主。
1526年4月帕尼帕特一役,巴卑尔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和精良的军骑,以少胜多,战胜兵力4倍于己的洛迪王朝末王易卜拉欣,结束了320年德里苏丹国在印度的统治。巴卑尔顺利地攻进了德里苏丹国的都城德里。巴卑尔是帖木儿的五世孙,帖木儿出身于突厥化的蒙古贵族家庭;由于巴卑尔又可以将他的血统从母系上溯到成吉思汗,所以,由他在印度开创的帝国便被称为“莫卧尔”,在阿拉伯语或波斯语中译为“蒙古”帝国。
巴卑尔死后,他的儿子胡马雍继承了王位,胡马雍显然没有他父亲巴卑尔的军事天才和强硬的政治铁腕,他所具有的是丰富的文化素养,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仁慈宽厚的“文”皇帝。正是他的性格和个人偏好致使他失去了巴卑尔所奠定的莫卧尔帝国的大片疆土。但巴卑尔的孙子阿克巴却又隔代继承了他祖父好战的传统,在他统治期间不仅恢复了他的父亲胡马雍的失地,而且大大开拓了新的版图,使他成为实现统一印度南北的中世纪最杰出的君主。
阿克巴用武力和怀柔的手段,15年的时间里统一了北印度。他又用16年时间把版图扩大到遥远的西北地方。最后,他又用了3年的时间,平定了南方的几个王国,从而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莫卧尔王朝。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阿克巴对自己国家的内务进行改革整顿。他命令官员重新丈量土地,将帝国分为182个税区,严格分别等级征税;他还废除将战俘卖为奴隶的习俗;下令取消人头税、香客税(对朝圣的印度教徒征收的税)、田赋附加税,遇到天灾人祸,则一律免交田赋;全国统一了度量衡,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正是阿克巴这一系列“怀柔”政策,有力地缓解了因争战而带来的各种矛盾,为这时期印度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解决各教派冲突方面,阿克巴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让的原则做了大胆的尝试。阿克巴信仰伊斯兰教,而印度长期流行的是印度教,因此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冲突在所难免,这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团结。为了协调印度教和伊斯兰教教徒们的关系,阿克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他宣布各教派平等,选用印度教人士做高级官员,自己还娶了信奉印度教的贵族的女儿做妻子。阿克巴自己还在宫廷中采纳印度教惯例,每天清晨登阳台接见臣民,参加印度教节庆,朝廷觐见时佩戴印度教标志等。印度教把牛当做圣牛,不许宰杀,阿克巴为此禁止宰牛、杀生,还在宫中点上了长明灯。
阿克巴不仅在解决各教派矛盾的问题上做出了贡献,而且还在印度宗教发展的历史上贡献了智慧。阿克巴出于自己“宽容大度的个性”和自己“对宗教思想的追求”,创立了一个没有上帝、没有先知、没有教务的“圣教”。这种宗教的特点是提倡廉俭,其教义是要求信徒“弃绝世俗欲望而求得救”。要求入教的人,可以直接见到阿克巴,将头巾放在阿克巴的手中,将头放在阿克巴的脚上,阿克巴将人扶起,向他祝福,给他戴上头巾,送他一幅自己的肖像,这人就算入教了。这个宗教要求信徒忠于国君阿克巴。教徒们把阿克巴当作上帝,相见时呼叫“安拉——阿克巴”(意为“阿克巴即真主”)。信徒还效忠皇帝献出自己的财产、生命、荣誉等。阿克巴的“圣教”既无庙宇,又不祈祷,只要求教徒平时爱护动物,尽可能施舍、赈济或做好事。“圣教”也不强迫别人信教。阿克巴的宗教措施,缓和了当时的宗教矛盾,使不同教派和平相处,莫卧尔帝国的统治也因此得到了巩固。
阿克巴做为国王,一方面他尊重印度教,但另一方面对印度教的陈规陋习则加以禁止,反对寡妇自焚殉身、杀婴、童婚、近亲结婚以及不许寡妇再嫁等,这些人性化的规定,不仅说明一个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对传统文明的挑战。
阿克巴当政时期,既善于理财和用人,又尊重各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这样,印度国内的矛盾缓和,人民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
1605年10月,阿克巴去世。他的后代继续统治印度的五十多年(1605~1657年),这是莫卧尔帝国兴盛、封建经济发展的时期。后期莫卧尔王朝的历史是一段战乱频繁,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入侵加剧并最后确立对印度殖民统治的历史。
印度古文明的暴力终结
葡萄牙人占领下的印度地区
葡萄牙人在开辟东方航线上扮演了重要角色。1488年,航海家巴托洛梅乌·迪亚士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1498年5月,瓦斯科·达·伽马率领远航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岸的卡里库特。他从这里运回大批丝绸、香料、象牙和宝石等,获纯利达航行费用的60倍。巨大的利润的魅力深深诱惑着贪婪的达·伽马。1502年,达·伽马再次来印。野心勃勃的他企图排挤阿拉伯人,独揽同印度的贸易,遭到当地印度教派的反对。但他还是成功地在卡里库特、科钦和坎纳诺尔建立了葡萄牙人的商业据点。1505年,葡萄牙人任命阿尔梅迪亚为第一任驻印总督。为了充分利用葡萄牙强大的海上力量,阿尔梅迪亚把工厂和商业中心建在沿海地区,以获取最大利益。1509年,阿布奎基接替阿尔梅迪亚。次年他从比贾昔尔的苏丹手里夺取了果阿,以后又在印度洋建立了一系列海军基地。为了在印度长久立足,阿布奎基采用了最直接有效的办法,他鼓励葡萄牙人与当地人通婚,从而达到“殖民”的效果。在占领了马六甲(1511年)和霍尔木兹岛(1515年)以后,他终于排挤掉阿拉伯人的势力,如愿垄断了东方海上贸易。他的后继人又沿印度西岸和孟加拉建立了若干新的定居点,如第乌、达曼、萨尔塞特、巴塞因、乔尔、孟买、胡格利等,到16世纪中叶葡萄牙便控制了锡兰岛。
葡萄牙人不仅在经济政治上统领着印度,而且还企图在意识形态上奴役印度人民,在他们的占领区内实行疯狂的宗教歧视政策,用种种手段强迫当地人改信基督教。不仅如此,他们的行径也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他们到处拆毁印度教寺庙,甚至把受到南亚和东南亚佛教徒普遍崇拜的佛牙捣碎,扔到海里。1550年,宗教裁判所成立,最初只针对穆斯林,后来又加上了印度教徒。他们把污物塞进阿拉伯商人的嘴里,再用猪肉堵上,或者把婆罗门的耳朵割去,缝上狗耳,以此侮辱折磨不肯放弃原有信仰的人。对于反抗者,他们用尽残酷手段,或把他的肢体砍去,或者杀死。派驻印度的葡萄牙官员由于薪饷不足,大多玩忽职守,而把精力集中于个人经商,根本无心管理,也不管印度人民的死活。印度人民的反抗,葡萄牙殖民者本身的腐败,加上莫卧尔军队的南下,以及荷兰、法国和英国人的相继到来,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葡萄牙人在印度和东方百余年的优势逐渐丧失。17世纪初叶,葡萄牙在印度的殖民地纷纷被荷兰人掠去,到40年代,剩下的只有果阿、达曼和第乌了。
荷兰在印度的活动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荷兰人一直从里斯本购买东方货物。17世纪初,尼德兰革命成功,在欧洲建立了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此后,荷兰的工商业和航运业飞速发展,荷兰船只遍行世界各地,享有“海上马车夫”的美誉。不久,凭借强大的经济和战备实力,它在东方的海军力量超过了葡萄牙。1602年,旨在垄断东方贸易的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并被授权宣战、签约、占有领土和修筑要塞等权力。最初,公司把注意力放在东南亚,占领了盛产丁香、豆蔻、胡椒等香料的摩鹿加群岛,不久又从葡萄牙人手里夺得了锡兰和马六甲。荷兰人并不满足于他们现有的势力范围,自17世纪中叶开始,荷兰人的目光从东南亚转向印度。他们侵入马拉巴尔海岸,打败并驱逐葡萄牙人,在那伽巴丹建立起自己的大本营。但是荷兰人在印度同英国人发生了强烈冲突。在关键的胡格利战役中,荷兰舰队大败。他们在1781年被彻底撵出了次大陆,连那伽巴丹也拱手让给了英国人。
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及印度人民的反殖民斗争
英国用强有力的暴力方式征服印度后,对印度封建土邦实行了兼并政策。兼并土邦除了使用武力外,还提出所谓“权力丧失论”,即不承认没有男嗣的王公的立嗣权,王公死后其政治经济特权被剥夺,其领地被兼并。同时,英国殖民者还以清查免税土地持有者的合法资格为由,剥夺了新并土邦内的封建领主领地和各种免税土地。这就引起印度封建势力上下层的普遍不安,激起他们的不满,其中有些人,特别是那些被兼并的土邦王公和失去土地的地主,参加并领导了后来的反英大起义。
英国殖民者在征服和统治印度的过程中,征募了一支印度雇佣军,即所谓的士兵“西帕依”。英国殖民者利用24万印度士兵统治着两亿印度人民,同时利用4万英籍军官控制着这些印籍士兵。印籍士兵大多来自倾家荡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他们为生计所迫,不得不到军队中卖命。在英印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英国人在军队里以主子的身份对待印籍士兵,高级军官都由他们充任,印度人最高只能升到上尉。英国军官任意苛扣他们的军饷,不尊重他们的民族风俗,下令印度士兵剃掉胡须,除掉种姓印记,严重伤害了印藉士兵的自尊心。在英国殖民者全面占领印度后,印籍士兵和英国殖民者的矛盾加剧了,他们原先享有的一些特权,如减免家中的捐税,战时多得一半薪金等,都被取消了。殖民统治当局违反雇佣条例,把印籍士兵派到印度境外渡海作战,给他们增加了负伤和阵亡的机会,引起印籍士兵的极大反感和强烈不满。此外,印籍士兵的宗教感情也受到严重伤害。殖民当局发给印籍士兵的子弹是用涂着猪油、牛脂的厚纸包装的,在使用子弹时,必须用牙咬破子弹的厚纸皮。由于伊斯兰教禁食猪肉,而印度教则禁食牛肉,新子弹的使用在伊斯兰教和印度教徒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愤慨。因此,这些不满英国人欺凌和歧视,有组织、有武装的印度士兵,便成为民族大起义的先锋和发难者。
1857年5月11日,德里终于爆发了反英大起义。起义者杀死都城内大部分殖民官吏,烧毁东印度公司办事机关。幸免一死的英国人都逃出了德里,许多英国人把自己的脸孔涂黑,穿上印度服装。不少人死于天气炎热和途中的艰苦,许多被附近村民所杀。起义者控制了德里市区,在红堡上升起了莫卧尔王朝的绿旗,将“权力超不出宫墙范围”、“像家兔一样听其自然地繁殖着”的82岁的莫卧尔王朝的末代皇帝推上了王位,宣布恢复莫卧尔帝国,号召全体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团结在皇帝的旗帜下,进行反英圣战,同时设立军政管理委员会,发布各项法令。
席卷印度中北部的民族大起义,动摇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殖民当局不甘失败,开始调兵遣将,镇压起义。
英军围攻的矛头首先对准起义军首都德里。英军是从德里西北部的旁遮普进攻德里的。英印总督坎宁命令当时在西姆拉的英军总司令恩逊,从旁遮普调集军队前去重新征服德里。
9月14日,英军在作好充分准备之后,分兵五路,向德里发动总攻。
在猛烈的炮火轰击下,有两路英军从城墙缺口冲进城内,双方展开激烈的巷战,经过6天6夜的反复争夺,英军死亡5000多人,4名司令官中有2名被击毙,2人负伤。19日深夜,起义军在给攻城英军造成重大伤亡后,在巴克特汗率领下,撤出德里。德里陷落后,英军纵兵3天,烧杀抢掠,尸体枕藉,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经过这场浩劫,德里变成了一座死城。
皇帝没有接受起义军的随军突围劝告,被英军俘获,三位王子王孙当即被砍下脑袋。英军上尉翰德逊杀死王孙后,立刻捧了一掬热腾腾的鲜血喝了下去,喝完后丧心病狂的说:
“如果我不喝他们的血,那我就会发疯。”
随后,他将王孙的头颅送给皇帝,说:“这是公司送给你的贺礼,久违了。”
皇帝看见自己年轻的儿子和孙子的头颅,令人惊异地克制住自己,把头转过去说道:“感谢真主!帖木儿的子孙没有玷辱自己的先祖!”
许多王孙被关押在狱中服苦役,一旦不能完工,便遭鞭挞,不到几天便被打死。皇帝的一位儿子,有一天,蓬头垢面,骑着马出现在德里附近的森林里,翰德逊到处追捕他,这位王子从此不知去向,杳无音信。许多王孙、公主离开德里,成为到处流浪的乞儿。一位公主为了活命,下嫁给一个伊斯兰教的厨工,另一位公主在基督教女校当了女佣工。
皇帝、皇后和太子被押往缅甸囚禁,后来死于仰光狱中。
莫卧尔帝国至此在英殖民统治的铁蹄下宣告灭亡,渊远流长的古印度文明也至此划上了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