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何抗拒忧虑(1)
- 卡耐基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上):人性的优点篇
- 卡耐基
- 4997字
- 2021-05-27 15:20:49
(上)人性的优点
要想快乐,就给自己订立目标,以集中心力,发挥能力并激发希望。快乐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来自你全心全意投入一件事的过程。如果你想要快乐,就试着对更多的事物发挥热忱吧!
人性之中最可悲的就是,所有的人都不愿做事,都梦想着去看天边那座奇妙的玫瑰园,而不去欣赏今天就怒放在我们窗口的玫瑰花。
不论在哪一种情况下,只要还有一点希望,我们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即使不幸的事情注定要发生,再不可能有任何转机,为了保持我们的精力,也不要“左顾右盼,无事自扰”。
现代人的通病是孤独
我有一位朋友,五年前失去了丈夫,从失去丈夫的那一刻起,她陷入了孤独与痛苦中。“我到底该做什么事呢?”在她丈夫离开一个月之后的一天晚上,她来问我,“我住到哪里好呢?我往日幸福的生活还能再来吗?”
我知道在她这个年龄(50岁)失去相伴多年的伴侣,痛苦和孤独是在所难免的,也是人之常情。但时间一久,此伤痛和忧虑便会慢慢减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建立在痛苦灰烬上的充满阳光的新的幸福生活。
“不!”她绝望地说道,“我不会再有幸福的生活了,我已经老了,我的孩子们都已经独立生活,我还能干什么呢?”可怜的妇人得了严重的自怜症,而且不知道该如何治疗这种疾病。很多年过去了,我的朋友依然自怨自怜。
有一次,我建议她重新建立自己的新生活,结交新的朋友,培养新的兴趣,不要一味沉溺在往事的回忆里。她没有把我的话听进去,因为她还在为自己的命运悲叹。后来,她觉得孩子们应该为她的幸福负责,因此,便搬去与一个女儿同住。
但情形并不像她想象中那般美好,她和女儿的关系急剧恶化,最后到了互相指责、埋怨、反目成仇的地步。这个妇人后来又搬去与儿子同住,结果也是不欢而散。后来,孩子们共同出钱买了一间公寓让她独住,这无疑更加剧了她的孤独感。
有一天,她跑到我这里向我哭诉:“所有的家人都弃我而去,没有人要我这个老妈妈了。”这位妇人的确再也没有快乐过,因为她认为全世界都亏欠她。她实在是既可怜又自私,虽然已有61岁了,但情绪却还像几岁孩童一样不成熟。
不了解爱和友谊并非是从天而降的礼物,是许多孤独寂寞的人之所以孤独寂寞的原因所在。一个人要想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尽点心力。情爱、友谊或快乐的时光,都不是一纸契约所能规定的。我们应该勇于面对现实,无论丈夫、妻子或哪一位亲人离世,活着的人都有权利快乐地活下去。只是他们一定要知道:幸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靠自己去赢取的。
再看一个生活实例:
在一艘豪华游轮上,一位明朗、和悦的单身女性,大约六十岁,正随着舞曲怡然自乐。这位单身老妇人,也和我的那位朋友一样,曾遭受丧夫之痛,但她能把自己的哀伤化去,毅然开始自己的新生活,这是她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她曾和丈夫相依相偎,曾把生活的重心和支柱都放在丈夫身上,丈夫的离世使她一度陷入了对生活的极大绝望中,所幸的是,她很快从绝望中摆脱出来。她十分喜欢水彩画,现在成了她的精神寄托。她忙着作画,哀伤的情绪逐渐平息。而且由于努力作画,她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其收入不仅可以供自己的生活开销,还能结余一些。
有一段时间,她很难和人和谐共处,很难把自己的想法和感觉说出来。因为长久以来,丈夫一直是她生活的重心,是她的伴侣和力量。她知道自己有很多不足:长相一般,经济拮据,因此,在那段近乎绝望的日子里,她一再自问:”如何才能使别人接纳我,需要我?”
后来她找到了答案:她必须采取主动,把自己奉献给别人,而不是坐等别人的施与。想清了这一点,她擦干眼泪,换上笑容,开始忙着画画。她也抽时间拜访亲朋好友,尽量制造欢乐的气氛。没过多久,她的生活开始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大家渐渐地都愿意与她相处,经常有人邀请她去参加宴会、舞会,她还在社区的会所里举办了个人画展,处处给人留下美好印象。
后来,她参加了这次游轮的“地中海之旅”。在整个旅程当中,她一直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人。她对每一个人都十分友善,但绝不喋喋不休。在旅程结束的前一个晚上,她的座位旁是全船最热闹的地方。她那自然、得体的风格,给每个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人都愿与她互换地址,以便日后经常联络。
“地中海之旅”结束后,她又参加了许多类似的旅游。她知道自己必须勇敢地走进生命之流,并把自己奉献给需要她的人。她所到之处都留下友善的气氛,大家都愿意与她交朋友。
时代在进步,医学在飞速发展,但却有一种疾病愈来愈普遍,那就是处于拥挤人群中的孤独感。
加利福尼亚州奥克兰的密尔斯大学校长林·怀特博士在一次晚餐聚会上,发表了一段有关这种现代人的孤寂感的演讲。“20世纪最流行的疾病是孤独。”他如此说道,“用大卫·里斯曼的话来说,我们都是寂寞的一群。随着人口数量的迅猛增长,人性已不再突显,根本分不清谁是谁了……居住在这样一个不拘一格的世界里,再加上政府和各种企业经营的模式,人们必须经常变换工作地点。于是,人们的友谊无法持久,时代就像进入了另一个冰河时期一样,人的内心觉得冰冷不已。”
那些走出孤独寂寞的人,一定是成功地营造出来了怀特博士所说的“勇气的氛围”。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应带着欢笑和爱心。就好像燃烧的煤油灯一样,火焰虽小,却能产生出光亮和温暖来。
要想不被孤独寂寞所缠绕,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就必须与自怜道别,走出狭小的自我空间,去与人接触,结交朋友,把心窗打开,让友谊的阳光驱尽内心的阴暗。根据统计显示,大部分已婚妇女,都比先生活得长寿。但是,一旦先生过世之后,这些妇女都很难再创新生活。而男性则相对好得多,因为他们必须继续工作,而且基于工作本身的要求,他们不得不驱使自己不断进步。通常,夫妇当中,先生要比太太强壮且富进取性。妻子则大都以家庭为中心,以家人为主要相处对象。所以,她对必须独自生活或追求个人的幸福,并没有什么心理准备。但是,只要她愿意迈向成熟的话,她一定会做得很好的。
当然,孤寂并不是丧偶者的专属,任何人,如单身汉、美丽的公主、城里人或乡下人,都一样会尝受到孤寂的滋味。
有个刚结束学业离开校门的大学生只身来到纽约,想在这个繁华的大都市一展拳脚,闯出一方世界。这位青年长得英俊潇洒,受过良好的教育,自己也很为自身的条件感到骄傲。到达纽约,安排好一切后,他在第二天上午参加了一个销售会议,到了夜晚,他忽然感到孤单起来。他没有独自一人吃饭的习惯,也不想一个人去看电影,更不想去娱乐场所,他怕被女孩缠住。当然,他不是不想有一个好女孩陪伴,但那绝不是从酒吧或什么单身俱乐部一类的场所随便挑一个来。结果,他只好在那个准备大展宏图的城市里,独自度过了寂寞凄凉的夜晚。
热闹的地方不一定不孤寂。有时大都市的孤寂要比小城镇的孤寂来得更深。在大都市里要想生活得充实,不被孤寂所绕,就更需要花些精力结交朋友,发展友谊。在去一个大都市之前,要先想好以后的日子,尤其是下班后的时间要如何打发。你当然需要与有些兴趣相同的人在一起,但你需要主动去争取。
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不甘寂寞的你可以上教堂或参加俱乐部,这都可以增加认识人的机会。你也可以选修成人教育课程,这不但可以充实自己,更可以得到同伴和友谊。但是,假如你只是默默一人在餐馆里吃饭,或在酒吧独自喝闷酒,那就难免要孤独了。你一定得去安排或做些什么事。我们都知道纽约的地铁是全世界最大的地下交通网,但假如你不愿意先投下一枚硬币,走进那个旋转门,整个地下铁路系统对你就没有什么用处。
我认识两个女孩,她们长得十分迷人,都有一份让人羡慕的工作。她们在纽约东区合租了一间公寓。她们都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出人头地。让我惊奇的是,其中一个女孩以她的年纪来说,是相当具有智慧的。她认为居住在大都市的女孩,尤其是单身女孩,一定要仔细安排自己的生活,并计划自己的未来。她到一间教会去,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她还加入一个研讨会,甚至选修一门改进个性的课程。她把自己的收入都投到人际交往中,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充实而又快乐。
她初到纽约的时候,也曾感到过孤单寂寞,这也许是女孩子特有的天性。但是,她不像某些男性一样,在海底潜游了半天,却只寻得一块海绵。她知道,自己一定要有计划。如今,她已成了我的好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喝下午茶。她与一位聪明的年轻律师结了婚,婚后生活十分愉快。这便是她强调“要达到目标”的结果,她开创了幸福快乐的人生。至于另外的那个女孩,虽然她当初也很孤单寂寞,但却没有细心安排自己的生活。她整天泡在一些游乐场所或酒吧里,最后只是加入了一个俱乐部,即协助酗酒者的“戒酒俱乐部”。
幸福不是靠别人给予施舍的,它来自于你努力赢取他人对你的喜爱和欣赏,来自于你积极的生活热情和生活态度。这就是这一节我要告诉你的。
改变一生的一句话
1871年春天,一个年轻人,他是蒙特瑞综合医院的医科学生,拿起了一本书,看到了对他前途有莫大影响的一句话。他对当时的生活充满了忧虑,他担心怎样通过考试,担心做任何事情的后果,担心该到哪儿去,怎样才能开业,怎样才能过活。
这位年轻的医科学生在1871年所看到的那句话,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医学家,创建了全世界知名的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成为牛津大学医学院聘请的讲座教授,这是在英帝国学医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荣誉。他还被英国国王册封为爵士。他死后,需要两大卷书,厚达1466页的篇幅才能记述他的一生。
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的威廉·奥斯勒爵士。下面就是他在1871年春天看到的那句话:“最重要的就是不要去看远方模糊的事,而要做手边清楚的事。”这句由汤玛士·卡莱里所写的话,帮他度过了无忧无虑的一生。42年之后,在一个郁金香开满校园的温和春夜,威廉·奥斯勒爵士对耶鲁大学的学生发表了演讲。说像他这样一个曾经在四所大学当过教授,写过一本畅销书的人,似乎应该有“特殊的头脑”,其实不然,他的很多朋友都可以证明,他的头脑事实上“最普通不过了”。
那么,奥斯勒爵士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他认为,这完全是因为他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他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原来,在奥斯勒爵士到耶鲁去演讲的前几个月,他曾乘坐一艘很大的海轮横渡大西洋,看见船长站在舵房里,揿下一个按钮,随着一阵机械运转的声音,船的几个部分渐渐形成了几个独立的完全防水的隔离舱。
“你们每一个人的身体组织都要比那艘大海轮精美得多,所要走的航程远得多,”奥斯勒爵士对耶鲁的那些学生说,“我要对各位说的是,你们也要学会怎样控制一切,活在一个完全独立的今天里面,这才是确保整个航程安全顺利的最好方法。到舵房去,你可以使用每一个隔离舱:揿下按钮,注意听你生活的每一个层面,用铁门把过去隔断,隔断已经死去的那些昨天;揿下另一个按钮,用铁门把未来也隔断,拒绝那些尚未来到的明天。这样,你就能养成一个好习惯,生活在完全独立的今天里。”
奥斯勒博士是不是说我们不应该为明天而下功夫准备呢?不是的,绝不是这样。在那次演讲里,他继续说道:“为明日准备的最好方法,就是要集中你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热忱,把今天的工作做得尽善尽美,这就是你能应付未来的唯一方法。”
一定要为明天着想,要小心地考虑、计划和准备,但是不要担忧。
在战争期间,军事领袖必须为将来做充足的准备,可是他们绝不能有任何焦虑。“我把现有的最好的装备,分配给最优秀的人手,”指挥美国海军的海军上将厄耐斯特·金恩说,“再交给他们似乎是最聪明的任务。我所能做的只有这些。”
“我无法捞起被击沉的战舰,挡不住它往下沉。”金恩上将继续说道,“我能做的就是把时间花在解决明天的问题上,这要比为昨天的问题而后悔好得多。何况我若是为这些事情烦心的话,我不可能支持很久的。”
我曾很荣幸地能去访问亚瑟·苏兹柏格,他是世界上最有名的《纽约时报》发行人。他告诉我:“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烧过欧洲的时候,我很害怕,对未来充满担忧。我几乎没睡过一个安稳觉,我常常在半夜下床,拿着画布和颜料,望着镜子,想画一张自画像。虽然我不会画画,可我还是画了,好让自己不再担心。”
苏兹柏格先生告诉我,最后,他终于消除忧虑,得到了平安,但不是因为画画,而是一首赞美诗里的一句话拯救了他。这句话是:“只要一步就好了。”
指引我,仁慈的灯光……
让你常在我脚旁,
我并不企盼看到远方的景致,
只要一步就好了。
与此同时,住在马里兰州的巴铁摩尔城的一个士兵泰德·班哲明诺也同样学到了这一课。泰德·班哲明诺写道:
在1945年的4月,我患了一种医生称之为结肠痉挛的病,这种病使人极为痛苦,若是战争仍一直持续下去的话,我想,我一定会从世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