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注本序

中国的传统医药典籍大抵由医籍、本草、方书三方面内容构成。医籍主要为阐述中医理论的中医经典著作,如《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本草主要为记述中药种类、药性、功用的药物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方书主要为记述用药施诊的方剂药集,如《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

方书可以说是集医理、药效、施用为一体的医药典籍。一本好的方书有医理的阐述,药方的构成,适应证的对象等诸方面的论述,直接用于指导医药实践。

“神农氏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中药的发展历史亦是人类繁衍进步、发展的历史。瘟疫,战乱,疾病,人们对于医药需求之迫切,中药在厚生利用、护佑人生的同时,也带来了中医药的繁荣与发展。

自汉代《神农本草经》问世以来,历代本草著作承载了当时中药知识的智慧和结晶,也是药学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此外,历代方书亦是中药用于医疗实践,反映当时用药情况以及流行疾病的重要著作。

方书出现的历史,甚至早于本草典籍。《武威汉代医简》(1972年11月甘肃武威出土,故名“武威汉代医简”)著述年代约为东汉以前,共有92枚,其中木简78枚,木牍14枚。内容涉及内、外科疗法,药物炮制,剂型及用法等,亦有针灸穴位、刺疗禁忌等记述。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汉医方书,全书为9911字,抄录于一高约24cm、长450cm长卷之后5/6部分,现存医方总数283个,用药达247种,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科疾患;载有药物外用、内服法,并有灸、砭、熨、薰等外治之法。

《武威汉代医简》《五十二病方》应该是早期方书的雏形,在此基础上,后代有大量的方书涌现。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王焘《外台秘要》、宋·王怀隐等撰《太平圣惠方》、陈师文等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沈括、苏轼《苏沈良方》、丹波康赖《医心方》、南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元·佚名《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董宿《奇效良方》等。

自宋代惠民药局起,各地开办的药肆、药店为黎民百姓的健康生计解忧除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清代兴办于杭城,影响遍吴地的“胡庆余堂”药号,就是其中的代表。

《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是一本刊行于清光绪三年的方药典籍。我们将其归为“方药”一类,是因其不仅为“胡庆余堂”药号的产品集录,而且更有“医理、药效、施用”等方面的论述,书中集纳了当时制售的名医论定、应对时疾、疗效显著的“丸散膏丹”,体现了清代中晚期我国中药制剂的发展水平。

《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原刻本现馆藏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  世纪  年代末期中国科学院南京植物研究所为开展本草学研究之需,购置了一批医药古籍。20世纪80年代初期,我有幸师从黄胜白先生、周太炎先生,研习本草学、药用植物学,并由此开始逐步走上相关领域研究之路。十余年前,因为植物学文献工作需要,我们对于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图书馆所藏古籍做了一个详细的整理编目。就曾对《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原刻本格外留意,以备日后研究之需。2011年,我们的相关研究论文“《胡庆余堂丸散膏丹全集》藏本初探”发表(见于:《浙江中医杂志》2011,9:670-673)。几年前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结识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王秋华老师,经她的力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决定将这部书整理、出版,奉献读者,无疑是一个很有见地的选择。

我们历时一年多的整理校注工作,得到了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各级领导的关心和鼓励,并予以出版经费上的资助,使我们了却了资金方面缺口的担忧,将精力集中于工作中去,并得以如期完成任务,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金久宁

2016年暮秋于中山植物园红枫岗前图书馆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