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道中和:国医大师孙光荣临证心法要诀
- 曹柏龙 杨建宇
- 13字
- 2021-05-28 15:13:56
“中和”辨证方法及入门九方
一、“中和”辨证方法
在中医药发展史上,中医辨证论治的方法是随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发展逐步完善的。如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医学方书,记载了100余种疾病,280余首方剂,240多种药物,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其中内容以辨病论治为主,同时蕴含了一定的辨证论治的思想,但是并不成熟。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完善了中医辨证论治思想,使得中医辨证论治体系趋于成熟。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疾病谱和疾病特点也在不断变化,辨证论治的内涵和外延也势必需要不断继承创新,如何顺应时代要求,建立符合现代人疾病特点的辨证论治体系及其处方用药,是孙光荣教授等专家长期思考的问题。
孙光荣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在五脏调和、扶正祛邪的治疗思想引导下,逐步形成了其独特的“中和”辨证方法:四诊审证、审证求因、求因明机、明机立法。
第一步 四诊审证
孙光荣教授临证时注重四诊合参,认为只有望、闻、问、切统筹兼顾才能明确审查病因病机,尤其注重望诊和脉诊。问诊方面,注重询问患者水谷出入平衡,包括饮食、二便,以及男子遗精,女子带下、崩漏等症状。而在问诊时,孙光荣教授注重患者当下不适主症,认为以此为切入点,能分清主次,解决当前主要矛盾,如剥茧抽丝,缓图收工。通过以上四诊信息,初步确定患者的中医辨证,为进一步诊治奠定基础。
第二步 审证求因
孙光荣教授在辨明证型的基础上积极寻找致病原因,以求达到“治病求本”。采用“三因学说”,将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归于外因,喜、怒、忧、思、悲、恐、惊归于内因;其余饮食、金创等归于不内外因。在治疗疾病过程中注重患者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如贪凉饮冷,嗜食肥甘厚味,平素脾气急躁等。孙光荣教授认为不止于明辨证型,更是注重疾病本质的探求,从根本上入手,如此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此外,注重金元时期丹溪医派倡导的“气、血、痰、火、湿、食”诸“六郁”病因,在分析病因上注重内伤七情、劳逸失调、饮食不节、外感六淫的分析。孙光荣教授认为,正气与邪气应对立平衡,气血津液皆为守护之正,六郁、六淫皆为防治之邪。六郁为内邪,六淫为外邪。内邪为本,外邪为标,正气为本,邪气为标。其中“六郁”是导致人体疾病的重要原因。
第三步 求因明机
“机”即病机,《素问·至真要大论》曾列病机十九条,包括“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等。孙光荣教授在寻找病机时注重《中藏经》提出的“上下不宁”学说。疾病辨证时首推脏腑辨证,而在脏腑病理变化中又尤重脏腑升降失常、上下不宁。生理状态下,各个脏腑升降有序,共同调节人体平衡,使机体维持稳态,生命健康向上。正如肝升于左、肺降于右;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心火下降、肾水上济、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而在病理状态下,机体的稳态被打破,升降出入失常,出现上下不宁,导致头晕、头痛、胸闷、气短、腹胀、腹痛、二便不调,遂至疾病而生。在中药调理时注重“平升降,衡出入”,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说:“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此外,孙光荣教授还注重先天之本肾和后天之本脾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特点,在治疗时注重“顾护脾胃、补益肾气”。如治疗不寐病从“心主神明”论治,在辨证论治时重形神、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因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而安五脏,故神不寐者,乃五脏不和也,当和合五脏气血,脏腑不和的根本原因是“上下不宁”,即“母子”不和,乃五脏六腑之间的生克乘侮关系。根据《内经》六气致病理论,通过调理所在脏腑的母脏或子脏的方法,可以实现脏腑的调和,达到“上下”安宁的治疗效果,临证处方时重视脏腑的补泻方法。如《难经·七十七难》说:“见肝之病,则知肝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在《难经·六十六难》说:“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根据五脏生克关系制定基本治疗方法,如滋水涵木、金水相生、培土生金等。凡脾胃虚弱者,当健脾益气;若有阴虚内热,虚火扰心者,清心安神,务使心火下行,肾水润上,水火既济,则神明安而不寐除矣。然有顽固性失眠者,多为血瘀、痰浊胶结而成,久病入络,当活血化瘀。
第四步 明机立法
法即治疗大法,证已出,当据证立法,据法立方。孙光荣教授认为中医诊疗的最高水平就是“调”,最终目标就是“平”,故孙光荣教授治病重形神、调气血、平升降、衡出入,使机体最终恢复“中和”,以达到气血调和、阴阳平衡之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