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中辛苦不寻常(代前言)
《黎庇留医案》(以下简称《黎案》)是一本经方传奇。虽薄薄一册46案,但多急危重证,惊险连连。黎氏却于病机洞若观火,心有定见,复以圆机活法,运经方于股掌之上,挽狂澜于既倒,救阴阳之欲绝,使经方于救急危、起沉疴中大放异彩焉。然46案并非案案圆满,亦有以悲剧告终者(非黎氏诊治之错),读来或回肠荡气,或惊心动魄,或扼腕叹息。
于《黎案》中可见,黎氏中医功底之厚实,经方造诣之高深,临床经验之老到,以及其果敢之格、细密之性、雷霆之势,尤有勇于担当之诚德,悲天悯人之情怀。
最令余心许者,乃黎氏经方运用之圆机活法、通权达变耳。《黎案》一扫经方学术中机械呆板之风,以及当时医界陈规因循之弊,而总以患者之病理机转为准(而非表面症状之罗列)、经方之灵机活效为据(而非约定俗成之功用),帆随风转,加减化裁,起承转合,随机(包括病机和方机)而治。余素所倡导和实践之“方机对应观”(见附文)于黎案中欣遇“知音”矣。此外,案中尚见黎氏重阳气而不忘阴液、顾全身而尤护胃气之学术特点,亦当效法耳。
惜《黎案》以文言成之。黎氏秉传统文人之风格,叙证简略者多,详备者少,四诊信息尤其舌脉大多缺如。至于病理机转之脉络、用方转方之根由、方构药功之机窍、加减化裁之妙处,亦未细细述及焉。此以时下观之,乃《黎案》之局限,亦习悟《黎案》之难处。读者欲从其中还原上述诸“草蛇灰线”、来龙去脉之原貌,以会于心、悟于神,于学验有欠者则殊非易事也(因突出主题之需要,案文中似有言过其实之炫笔,此乃文人为文之习惯,虽不严谨但非为紧要环节,而瑕不掩瑜矣)。
因之有前辈学者萧熙氏对《黎案》给予较多文字之评述,主以引经据典,欲“引证旧文,以申其说,明其所自”,功夫不谓不足,于读者不无启发和引导;然其评亦以文言为之,尤多旁征博引,以文解文,亦步亦趋,小心有余,申发不足,亦不无附会之处。余感未能触及其底,晓畅其义矣。遂不揣浅陋,以余读之视点,引余说之娓娓,不唯从案文之“一鳞半爪”而勾案底之“全龙”;且于自觉有商榷之处者,即摒随声附和,而伸张己意,以为读者参考计;尤以《黎案》为切入点,横延纵伸,而倡经方之学,明经方之术也。故余之“读说”,不止是对黎案之评说,更是余将及3〇年学用经方之心得、日趋成熟之思想;余之“读说”,或凝为短篇,或下笔千言,然皆苦心孤诣,个中辛苦不寻常!或得或失,读者唯于“读说”中体察余之孜孜焉(读者不论习黎氏之医案,还是阅余之读说,为理解透彻计,皆可参考余同期出版之《经典经方本如此》中相关内容也)。
再者,《黎案》虽为病案之文,然其文气激荡,时春风得意,时慨然长叹;或短章,或长篇,然非只枯燥干巴之医理,尚为情怀饱含之人文。一篇案文即一段为医之故事,有人物、有地点、有情节,夹叙夹议,有始有终——可见临床病前之医患剧情、各色人等;可见当地民间之风土人情、生活百态;可见当时医界之陈规陋习、流弊祸患;尤可见黎氏之医道担当、慈悲心肠!
黎氏庇留者,字茂才,又名天祐,广东顺德人,以儒通医,专师仲景,为清末民初岭南伤寒名家,行医历数十年,晚年著有《伤寒论崇正编》,于1925年刊行,现已绝版。《伤寒论崇正编·左公海序》言:“黎庇留茂才,博览四部,最癖医书,抗志希文,尊师仲景,读逾万遍,背诵如流,旁览百家。”黎庇留“当时在广州医林中,与以专研经方著名者陈英畦、易巨荪、谭彤晖一起被称为‘四大金刚’,是岭南中医伤寒四大家之一。”此册《黎庇留医案》乃黎氏未刊医案草稿,由其子黎少庇及萧熙氏“遴辑精英,增美其辞”而成焉。
毓涵斋 贠克强
2017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