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单元 痹  证

重点提示

本单元出题率较为一般,复习的重点在于掌握风寒湿痹的各种症状。行痹、痛痹、着痹均曾有过考查,复习时需重点注意。其余内容也要熟悉。

考点集合

一、概念

痹证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阻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

二、病因病机

1.痹证的病因 ①正气不足,卫外不固。②风寒湿热,外邪入侵。

2.痹证的病机 邪气痹阻经脉,即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于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气血痹阻不通,不通则痛。

三、诊断和病证鉴别

1.痹证的诊断要点

(1)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

(2)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变化有关,某些痹证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3)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2.痹证与痿证的鉴别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证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力弱,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证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证则是由于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四、辨证论治

1.痹证的辨证要点 ①辨病邪②辨虚实③辨体质。

2.痹证的治疗原则 以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的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3.分证论治

(1)风寒湿痹

①行痹——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活动受限,可涉及肢体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缓(2005,2016)

【方药】防风汤加减(2002,2007)

②痛痹——散寒通络,祛风除湿(2011)

【主症】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痛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时有肌肉酸楚疼痛。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方药】乌头汤加减(2002,2005,2011)

【加减】关节发凉,疼痛剧烈,遇冷更甚,加附子、细辛、桂枝、干姜、全当归。

③着痹——除湿通络,祛风散寒

【主症】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2005,2016)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主症】游走性关节疼痛,可涉及一个或多个关节,活动不便,局部灼热红肿,痛不可触,得冷则舒,可有皮下结节或红斑,常伴有发热、恶风、汗出、口渴、烦躁不安、尿黄、便干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或宣痹汤加减(2016)

【加减】皮肤有红斑者,加丹皮、赤芍、生地、紫草;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触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抽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犀黄丸。热痹亦可由风寒湿邪内侵,郁久化热而成,若邪初化热仍兼有风寒湿邪,可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味。

(3)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主症】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暗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方药】双合汤加减

(4)肝肾亏虚证——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主症】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大便溏薄,或骨蒸劳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舌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