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朝晖医案

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治疗脑梗死后抑郁证

李某,女,60岁。

初诊:2014年1月2日。左侧肢体偏瘫3月,失眠抑郁1月。患者3月前因左侧肢体偏瘫住院治疗1个月,病情好转出院,但遗留有言语欠利、左侧肢体活动受限、失眠加重、心烦不安、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等症状,头颅CT检查回报:右侧基底节-半卵圆区脑梗死。近1月失眠加重,每晚仅睡2 ~ 3小时,大便干结。苔微黄腻,舌质暗红,脉微弦。BP 180/100mmHg。动态心电图回报:①窦性心律伴房性期前收缩,个别伴室内差异传导。②ST改变。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20年,常服氨氯地平、卡托普利等药,2年来曾脑梗死1次,经住院治疗未留下后遗症。西医诊断:脑梗死后抑郁证。中医诊断:①郁证、不寐(肝阳偏亢);②中风(瘀阻脑脉)。治拟:平肝潜阳、活血通络。处方:天麻15g,钩藤(后下)15g,桑叶15g,菊花15g,葛根30g,川芎10g,郁金10g,菖蒲10g,地龙10g,白芍10g,柴胡10g,龙骨15g,牡蛎(先煎)15g,丹参20g,夜交藤20g,合欢皮30g,怀牛膝30g,远志10g,灯心草3g,水牛角粉(冲服)15g。14剂,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1月17日):患者自感左手活动较前僵硬感减轻,麻木明显好转,药后睡眠改善,能睡四五个小时,大便转软,日行一次,心烦、心悸减轻。BP 150/100mmHg。药症相符,再进原方14剂,每天1剂,水煎服。

三诊(2014年2月1日):患者自感睡眠改善,但仍时有心悸烦躁,加淮小麦30g,甘草10g,神曲30g,磁石30g(先煎)。14剂,每天1剂,水煎服。此后患者每周随访。一月后血压:115/90mmHg。睡眠改善,夜睡六小时以上。两月后,左手活动渐利,语言较前流利。嘱:每日肢体功能锻炼,巩固疗效,并加强肢体功能康复。

【按语】

脑梗死后抑郁症是脑梗死病人常见并发症之一,是脑梗死后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性疾病,是由于病人对脑梗死的恐惧和悲观而发生的,严重影响病人和家人的生活质量。由于脑梗死病人起病急,病情重,致残率高,病人担心大,对突如其来的生理功能障碍引起的生活自理困难难以接受,对以后的生活产生恐惧、消极、悲观、烦躁的心理反应,往往陷入绝望和担忧情绪中。表现为不说话,表情淡漠,生活中过分依赖,对预后失去信心,不能主动配合治疗,从而导致康复困难,抑郁心境长期不能恢复。脑卒中后抑郁,属于中医学“中风”和“郁证”范畴。中风病因病机有风、火、痰、瘀、虚之分,其发病与肝风内动密切相关。而郁证又与肝郁息息相关。《素问·举痛论》曰:“余闻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病人脑梗死后情志不舒,肝失条达,气失疏泄,而致肝气郁结。肝郁气滞又可致血行不畅,瘀血阻止;肝气横逆犯胃,至胃失和降;肝郁乘脾,使脾失健运,痰湿内生;痰瘀阻塞气机,导致气机郁结;肝郁抑脾,耗伤心气,心失所养,神失所藏而心神不宁,心绪低落,少动懒言,失眠易醒,食少纳呆。治疗宜本《素问·天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以及《证治汇补·郁证》所云:“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治则以疏肝解郁为主。方中天麻、钩藤、菊花平肝潜阳,调畅气机;川芎、郁金、地龙、丹参活血化瘀通络;合欢皮、夜交藤、白芍养血解郁,安神定志。本病例肝郁瘀阻最切中病机,西医对脑卒中的抑郁,其治疗往往仅针对抗抑郁治疗,疗效单一,也存在着较多不良反应;而中药平肝活血,既能治疗中风,也能改善中风后抑郁状态,两者兼顾,方中桑叶、菊花、天麻、钩藤,平肝息风安神;葛根、川芎、白芍、丹参柔肝活血安神;龙骨、牡蛎,疏肝镇惊安神;郁金、菖蒲、灯心草,开窍解郁安神。诸药合用,共奏平肝解郁,活血安神之效。

整理:李东峰;审阅:李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