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武三医案

温阳泻肺治疗心力衰竭

曹某,男,72岁。

初诊:2010年11月6日。主诉:心悸气短10余年,下肢浮肿半年。患者自10年前开始出现心悸不适,时作时止,伴胸闷气短,胸痛。曾诊断为冠心病,近半年来上述症状发作频繁,活动后心悸气短加重,平地行走亦感气短,并出现脘腹胀满,小便不利,颜面及下肢浮肿,前往某医院检查,心脏彩超示: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射血分数28%。诊断为慢性心力衰竭2级。现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加剧,胸闷,面色img白,口唇淡青,乏力,纳差,下肢浮肿,小便不利,每日约800mL,多汗,畏寒,夜寐差。舌暗淡,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中医诊断:心悸。辨证为心阳不足,阳虚水泛,水饮凌心。治宜温阳利水,益气泻肺。方用真武汤加味。处方:红参10g,制附子(先煎)10g,茯苓30g,白术20g,白芍15g,葶苈子20g,桑白皮20g,车前子(包煎)15g,猪苓15g,赤芍10g,泽兰30g,桃仁10g,山药30g,山茱萸30g,桔梗10g,枳壳10g,当归10g,牛膝15g。3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二诊:患者服用上方3剂后小便量明显增加,每日约1200mL,浮肿也见好转,气短稍减轻,余症同前。守法治疗,前方5剂。

三诊:患者述服上方后,诸症均有好转,浮肿消退,但小便量再未增加,体力有所恢复,舌淡,有齿痕,苔白厚,脉沉细。前方加大制附子量至20g,淫羊藿10g,鹿角胶(烊化)10g,6剂。

四诊:自述服药后自觉身体轻松,心悸气短、胸闷症状消失,已能上下楼活动,小便量增多,出汗明显减少,畏寒亦退,舌淡红,齿痕已淡,苔白,脉沉细。病已获效,前方加黄芪30g,10剂。嘱咐患者继续服药巩固,注意休息。随访至今病情稳定。

【按语】

心力衰竭属于中医学“心水”、“水肿”、“喘证”等范畴。多病程长,病情缠绵不愈。病位在心,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病初为心气虚,渐及心脾肾之阳,使心脾肾阳气虚损,不能运化水湿及鼓动营血,造成水湿内停,瘀血阻络,形成本虚标实病理变化。心力衰竭后期,多由心肾阳气虚衰,瘀血水饮停聚为患,一是心血瘀阻以致气机不畅,二是气血虚弱以致心阳不振,因虚致实。水血相关,瘀饮互化,相兼为病,此多见于中晚期患者,累及脾肾,可致脾肾阳虚,张景岳曾谓:“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今肾阳已虚,不能上煦心阳,则心阳无助,亦易被瘀血、水湿之邪所乘;脾肾阳虚,不能蒸腾气化水液,则水邪内聚,上可凌心射肺,使心气愈虚,心脉愈滞,则心悸、咳喘、癥积等症状更重,病情复杂化;下可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日久瘀水互结,盘踞作祟,更为难治。本病以虚证为本,以心肾阳虚为主,实证为标,病理因素为水湿、血瘀、痰浊。临床治疗以温阳泻肺为法。方中制附子温肾散寒,葶苈子、桑白皮泻肺利水,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行,茯苓、车前子、白术健脾利水,枳壳、桔梗一升一降,调理气机,柴胡疏肝理气,桃仁、赤芍、当归活血化瘀,配泽兰、牛膝以增活血利水之力,红参益气兼顾正气,山茱萸养阴止汗,诸药相伍,正邪兼顾,气血条畅,水液通利,实邪去,正气安,咳喘除,水肿消。

现代研究表明,附子强心成分——消旋去甲乌头碱的药理作用与异丙基肾上腺素作用有相似之处,能加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但无β受体兴奋剂的毒性。葶苈子具有使心肌收缩力增加,减慢心率,降低静脉压和利尿作用。从治疗结果表明,温阳泻肺方具有控制或减轻难治性心衰临床症状,提高心功能的作用。

整理:宗武三;审阅:王道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