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吉萍医案

疏肝解郁、温经通络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

黄某,女,45岁。

初诊:2013年5月8日。患者右侧头痛反复发作五年余,痛如绳捆,目眩,夜间更甚,心烦不宁,睡眠差。因情绪波动和气候变化时上述症状会加重,多次查脑电图、头颅CT均未见异常。一周前因心烦、情绪低落致头痛加重。刻诊:血压130/88mmHg,舌淡苔薄黄,脉弦数。西医诊断为偏头痛。中医辨证为肝阳上亢型头痛,治宜疏肝解郁、温经通络,用山楂配当归、川芎等治疗。处方:山楂20g,当归15g,川芎10g,丹参10g,柴胡15g,钩藤15g,黄芩10g,甘草3g。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二诊(2013年5月15日):患者复诊时自诉服用上药后头痛即减轻。效不更方,继续服用6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饭后温服。

三诊(2013年5月22日):患者自诉服用上方12剂后诸症悉除。为巩固疗效和预防复发,将前方略作调整:去黄芩后其余的药味和量均不变,打成粉后不间断服用,嘱其调节好心态,保持情志舒畅,电话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按语】

本例偏头痛患者因长期情绪不佳,郁久伤肝,致肝经不畅、郁而化火。《医学衷中参西录》载:“山楂,若以甘药佐之,开郁气而不伤正气,其性尤和平也。”《日用本草》中有“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的记载。当归具有补血活血、通经止痛的功效,与丹参、川芎、柴胡、钩藤等配伍可共奏疏肝解郁、温经通络、平息肝火等功效。时老师嘱咐注意调整心态,保持良好心情,生活规律,合理饮食,避免劳累,注意休息。

整理:张春林;审阅:赵文鼎

益气升阳、祛风清热治疗气血两虚型头痛

王某,男,21岁。

初诊:2013年3月20日。患者自诉两额疼痛,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三年余,用手指压眼眶上角时头痛加剧,并牵连枕骨周围痛;平时易感冒,伴鼻塞、流黄涕(涕有腥味,有时还带血丝)、头额胀痛加剧;食欲不振,体虚乏力,多汗,动则汗出,恶风。患者体瘦,面白少华,舌质淡,舌体偏胖,边缘切迹明显,苔薄黄,脉沉细。五官科西医检查诊断为“额窦炎”,使用罗红霉素、鼻炎康滴鼻液症状会减轻,但感冒后类似的症状又重复发生。中医认为该患者因脾肺气虚引起清阳不升,加上风热上扰致头痛鼻塞。治宜益气升清、祛风清热,拟用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处方: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当归12g,防风10g,辛夷15g,黄芩15g,陈皮10g,白芷10g,柴胡6g,升麻10g,蒲公英30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用,每日1剂,分3次饭后半小时服。

二诊(2013年3月27日):服药6剂后患者自觉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改善较明显,效不更方,嘱其按此方再服12剂,至头痛鼻塞等症状消失后复诊。

三诊(2013年5月3日):一个月后复诊,自诉服药的一个月内再没感冒,头痛、鼻塞等症状随之消失。为巩固疗效,也为了服药方便,将此方稍作加减后做成浓缩丸(基本方药:黄芪15g,党参、白术各12g,当归、防风、蔓荆子、陈皮各10g,柴胡、升麻、炙甘草各6g),供其调理体质,若逢感冒则加生姜3片、大枣1枚煮水送服,随访1年,患者不仅头痛、鼻塞、流涕诸症得以痊愈,且自觉体质增强,感冒亦很少发生。

【按语】

该患者头痛缠绵不愈,时发时止,倦怠乏力、畏寒少气;遇劳则剧,食欲不振;反复感冒,鼻塞流涕;舌质淡,脉细弱等均因体弱卫虚,易受外邪侵袭引发的额窦宿疾。属肺脾气虚而致的清阳不升,卫阳不固,风热浊邪闭塞上窍。以补中益气汤合玉屏风散为主方,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升麻、柴胡升引清气,当归养血活血,陈皮理气燥湿,蔓荆子、防风祛风止痛,辅以蒲公英、黄芩、白芷、辛夷祛风清热通窍,方药皆针对患者的病因和病机,有的放矢、标本兼顾,故治疗气血两虚型头痛疗效显著。时老师强调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放松心情,调整心态,注意合理饮食,增加食疗,少吃辛辣刺激食物,适当活动。

整理:张春林;审阅:赵文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