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健文医案

泻火解毒开窍合潜阳息风治疗缺血性中风病

高某,男,56岁。

初诊:2004年9月23日。主诉:神昏不清,伴口舌斜、右侧肢体瘫软1天。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间歇头晕头痛发作10年余,1天前晨起洗漱时,诉头痛较剧,渐嗜睡,神志不清,口舌斜,右侧肢体瘫软无力。遂急送至我院。

时见:神昏嗜睡,身热,烦躁不安,面色潮红,时有呕吐,小便频数,时有失禁。患者平素口干口渴,大便常3 ~ 5日一行。舌体右歪,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弦劲。查:T 39.3℃,P 124次/分,R 36次/分,BP 180/105mmHg,神志不清,呈嗜睡状,口角向左侧斜,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均为2级,右侧巴氏征阳性。头颅CT提示:左侧基底节区脑梗死。

西医诊断:脑梗死,急性期(左侧基底节区)。

中医诊断:中风病,缺血性中风,中脏腑。

中医辨证:风阳暴亢,火毒上扰清窍。

治法:潜阳息风开窍,泻火解毒。

方药:潜镇愈风汤(自拟经验方)合龙胆泻肝汤加减。

龙胆草10g,黄芩9g,栀子6g,大黄5g,珍珠母30g,磁石30g,地龙15g,野菊花15g,钩藤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芍10g,怀牛膝30g,生石膏45g,竹茹15g。5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二诊(2004年9月28日):上药连服5天,身热即退,呕吐止,神志转清,头痛亦减,大便已调,仍小便频数,舌红,苔薄白,脉弦。上方去石膏、大黄、珍珠母、磁石,加生地黄20g、丹皮10g、车前子10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

三诊(2004年10月4日):上方服7剂后,病情大为好转,可起床活动,肢体肌力恢复为3级,出院继以豨蛇治瘫丸及护脑荣筋胶囊(院内制剂)调理康复。

【按语】

缺血性中风急性期,由于因火动风,因风生痰,痰热扰于心脑,热毒炽盛,或瘀热互结,闭阻气机,内阻脑窍脑络,外灼经脉。其病势急,用药则速。常用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解毒。每次1丸,每日1 ~ 2次,凉开水化服或鼻饲,连续用3 ~ 7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也可每6 ~ 8小时服1丸。一般不宜久服,但个别极重危患者,也可延长服用时间,曾经有患者服用逾半月而令昏迷苏醒者。同时予自拟经验方潜镇愈风汤加减:珍珠母30g,磁石30g,地龙15g,野菊花15g,钩藤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赤芍10g,怀牛膝30g,生石膏45g,竹茹15g。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热毒明显时,加龙胆草10g,黄芩9g,栀子6g;大便干结,加大黄5 ~ 15g,元明粉6 ~ 10g,冲服。若痰热上扰于脑,热毒炽盛,可以给予清涤愈风汤(自拟经验方):法半夏、黄连、黄芩、大黄、郁金、茯苓、陈皮、枳实、菖蒲、生石膏、地龙、羚羊角加减。抽搐强直,加山羊角、珍珠母、僵蚕、全蝎;便秘加芒硝(或元明粉)、瓜蒌仁;热象明显,加栀子、龙胆草,配合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或清开灵注射液。恢复期可以豨蛇治瘫丸或芪芍护脑荣筋胶囊等院内制剂治疗收功。

整理:葛健文;审阅:李顺保

通腑泻火、息风开窍治疗脑出血

伏某,女,53岁。

初诊:2015年2月4日。主诉:突发昏仆不语,伴右侧肢体瘫软无力2天。患者于2015年2月1日20∶30于洗头时突然昏仆不语,呕吐,右侧肢体不遂,小便失禁。既往有高血压病,最高200/110mmHg。体查:T36℃,P72次/分,R17次/分,BP166/93mmHg。神志不清。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心界无扩大,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内1.0cm,心率84次/分,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无压痛及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及。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检查: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迟钝,颈抵抗(+),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1级,生理反射存在,右侧巴氏征(+)。头颅CT示:左侧丘脑出血并破入脑室,量约23mL。以“脑出血急性期(左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收入我科。入院后予醒脑静20mL+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1次/日以醒脑开窍;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奥美拉唑保护胃黏膜等治疗。病情仍重。

刻下症见:神昏不语,烦躁不安,呼之不应,颈略强,形体胖,右侧肢体瘫软不遂,喉间痰鸣,时有呕吐,吐出痰涎,口气秽臭,大便2日未解。舌红难出,苔白微黄厚,脉弦滑。

西医诊断:①脑出血(急性期)左侧丘脑血肿破入脑室;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中风病,出血性中风,中脏腑。

中医辨证:风火相煽,痰热腑实证。

治则:通腑泻火,息风开窍。

方药:加减三化汤。

生大黄10g,枳实6g,厚朴10g,黄芩10g,钩藤10g,川牛膝10g,牡丹皮10g,郁金30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另予安宫牛黄丸1丸,凉开水化服,1 日1次,以清热,醒脑开窍。

二诊(2015年2月7日):服药后第二日,患者呈嗜睡状,呼之可醒,可进行简单对话,痰声辘辘,右侧肢体瘫软不遂,发热早轻暮重,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体温36.7℃ ~ 38.4℃,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痰鸣音。颈略强,颏胸2指,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对光反射迟钝,右侧上下肢肌力1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辨证为痰火毒邪内盛蒙窍之证,上方加胆南星10g,天竺黄10g,石菖蒲15g,瓜蒌30g。3剂,水煎服,1日1剂,分3次服。仍予安宫牛黄丸1丸,凉开水化服。

三诊(2015年2月11日):药后大便通畅,晨起体温正常,至夜间体温最高至37.8℃。舌暗红,苔白略厚,脉弦滑。改安脑丸1日1丸(3g)口服,以清热解毒醒脑。方药减大黄为5g,郁金15g,瓜蒌15g,3剂,服法同前。

四诊(2015年2月17日):神志清楚,语言謇涩,发热未作,右腿可上抬屈曲,可下地活动锻炼,纳可,舌暗红,苔白干燥,脉弦滑。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3级,右侧肢体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弱,右侧巴氏征(+)。证属瘀血阻络,夹热耗阴,拟活血化瘀、清热凉血:处方:当归10g,赤芍10g,川芎10g,红花10g,川牛膝10g,全蝎3g,地龙10g,木蝴蝶10g,麦冬10g,生地黄10g,鸡血藤30g,茯苓10g。5剂,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

五诊(2015年2月25日):今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可,可进行简单对答,饮食睡眠正常,血压平稳。症状明显好转。舌暗红,苔白,脉弦滑。体查:颈软,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约3mm,右上肢肌力1级,右下肢肌力4+级,舌质红、苔白、脉弦滑。守上方加豨莶草15g,带药5剂出院。两个月后随访,行走自如,并可操持家务(做饭)。

【按语】

该患者发病前因生气而未进晚饭,继之于弯腰洗头时突然出现昏仆不语、右侧肢体软弱不遂、呕吐、小便失禁等出血性脑卒中症状。此病变特征符合中医出血性中风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的发病规律。大怒则伤肝,气为血帅,肝气上逆,血随气而上,气血逆乱,血溢脑络;又患者素有高血压病,风阳上扰;形胖面赤,痰湿火热素盛,痰火夹风,上扰于脑。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但急性期则以风、火、痰、热、瘀血、毒邪等实证为主,病位以脑、心、肝、肾、脾等脏腑为主,涉及胃、大肠、膀胱、三焦等多脏腑。血溢络脉,痰火夹风,上扰于脑,蒙蔽清窍是急性期的主要病机,而瘀血阻络,肝肾亏虚,脾胃虚弱,元气不足则是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主要病机。急性期治当急则治其标,以通腑泻火、息风开窍,方选加减三化汤加减。方中生大黄、黄芩、枳实、厚朴以通腑泻火,钩藤息风,郁金化痰开窍,牡丹皮凉血散血助大黄、黄芩泻火清热;川牛膝清热平肝凉血,引热下行以助钩藤平肝息风。若热毒炽盛,或瘀热互结,闭阻气机,内阻脑窍(络),或血溢于脑络,其病机突出一个“急”字,用药宜着眼于“速”字。则常用安宫牛黄丸以清热开窍、解毒。每次1丸,每日1 ~ 2次,凉开水化服或鼻饲,连续用3 ~ 7天。根据病情严重程度,也可每6 ~ 8小时服1丸。

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气虚血瘀证则以复元愈风汤(经验方)加减。瘀阻脑络证则以通脑愈风汤(经验方)加减;或肝肾亏虚,阴虚风动者则以滋阴愈风汤(经验方)加减。亦可应用院内制剂“豨蛇治瘫丸”“芪芍护脑荣筋胶囊”“水蛭胶囊”等善后。

整理:王秀平;审阅:李顺保

益气复元、养心补肾、活血化痰治疗脑梗死

张某,男,60岁,农民。

初诊:2014年6月16日。主诉:突发右侧肢体软弱无力3天。

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5年。3天前晨起发现右侧肢体软弱无力,遂就诊于附近卫生院,被诊断为缺血性中风,予扩血管,改善脑供血治疗,口服阿司匹林、维生素E、尼莫地平等治疗3天后,上症无明显改善,遂来我院。

症见:头昏头痛,语言謇涩,右侧肢体软弱:口干纳差,疲乏,动则心悸,苔黄薄腻,质暗,脉弦滑细。查头颅CT示:左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ECG示:ST-T缺血改变。查体:BP180/110mmHg,语言欠利,颅神经(-),右上肢肌边近端为5级,远端肌为4级,右手指鼻欠稳准。右下肢肌力为4级,右巴氏征(+)。

西医诊断:①脑梗死急性期,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

中医诊断:中经络。

中医辨证:心肾两亏,痰瘀上蒙。

治则:益气复元,养心补肾,活血化痰。

方用:人参5g,黄芪15g,当归尾6g,丹参15g,麦冬10g,石菖蒲10g,焦杜仲10g,太子参10g,川芎10g,炙甘草1.5g,3剂,1日1剂。并继续服阿司匹林、维生素E、尼莫地平。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

二诊,头昏减轻,无头痛,心悸伴失眠,余症同前无明显变化。仍以原法治疗,上方加熟酸枣仁30g,5剂,1日1剂。

三诊,头昏明显缓解,言语对答渐流利,自觉右侧肢体较前有力,心悸止,夜眠安,二便调,舌苔薄黄稍腻,质暗,脉弦滑,原方加枸杞15g、炒知母10g、炒黄柏5g,5剂,1日1剂。

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复查ECG示:正常心电图,病情明显缓解。后以原方中药加减,辅以针灸,功能锻炼,巩固治疗,患者临床痊愈出院。

【按语】

在临床中中风证型比较复杂,常有几种证型夹杂。一般而言,急性期以平肝化痰息风为主,佐以益气活血;恢复期益气活血为主,佐以化痰通络;后遗症期平补肝肾,益气活血化痰治疗。在病程中,还应结合患者的原发病予以积极治疗,以达到标本同治的目的。在用药上,葛老师的平肝益气治法颇具特色,因本病以肝、肾、心阴阳失调,气虚血瘀,清窍失养为本,故在以气虚血瘀证为主要表现时,善用复元愈风汤(经验方)加减。

一方面,在运用黄芪时,量要适中,一般为15 ~ 60g,过量则易阳亢,量少不能达到益气活血之目的。另一方面,如以气虚证表现突出时佐以人参、太子参等,更利于推动宗气的运行。若以肝阳上亢证表现突出时,平肝与滋阴必须并用,以达到阴平阳秘之目的。平肝药常用天麻、钩藤、龙齿等甘平之品,辛苦大寒之品一般少用,以免损伤阳气,加重气虚血瘀。滋阴药一般以枸杞、制首乌、女贞子、旱莲草等滋而不腻之品为主,以免妨碍阳气之运行。

整理:王秀平;审阅:李顺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