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杏林散墨:王庆其医论医案集
- 王庆其
- 6925字
- 2021-06-09 17:02:36
第七讲 学习仲景用姜的临床体会
张仲景喜用善用干姜、生姜,治疗的疾病有伤寒、痰饮、咳喘、痞证、痹证、呕吐、下利、虚劳、吐血、便血、中风等。用干姜方剂39首;用生姜方剂68首。方剂有汤剂、丸剂、散剂,其内容丰富,配伍巧妙,值得我们学习、研究。
一、姜的品名及炮制
1.生姜
取鲜姜,除去杂质,洗净,切片。生姜发散风寒;生姜汁可化痰止吐;生姜皮可行水消肿。
2.干姜
挖取姜之根茎,烘干。又名白姜、均姜。温中散寒。
3.煨姜
取生姜块用草纸包裹数层,浸湿后置热火灰中,煨至焦黄、姜半熟时取出,除去纸,切薄片。治胃寒腹痛、和中止吐。
4.炮姜
先将砂洗净武火炒热,再加入干姜,炒至表面棕褐色即可,有温经散寒、温经止痛作用。
5.姜炭
取干姜武火炒至表面焦黑、内部棕褐色即可,有温经止血作用。
另外,与姜相类的有姜黄,四川等地出产,属姜科植物。在古代姜黄与郁金常相混,古代也有把老姜作姜黄者。《本草纲目》记载“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主治胸腹胁痛、风湿痹痛、妇女痛经及闭经等。高良姜也属姜科植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脘腹冷痛、呕吐、噫气等。
仲景用干姜计39方,其中《伤寒论》22方,《金匮要略》17方;以干姜名方者12方。仲景用生姜计68方,其中《伤寒论》37方,《金匮要略》31方;以生姜名方者10方。
二、干姜的功效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只用了干姜和生姜,没有用其他的姜。只有《金匮要略》当中有几张方子,如治疗肺痿的甘草干姜汤等,用的是炮姜,但是他讲的炮姜跟我们现代的炮制方法是不一样的。
1.温中散寒
如大建中汤治疗“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满”、半夏干姜散治疗“干呕,吐逆,吐涎沫”都是应用干姜温中散寒的功效。《医学启源》:“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贾所学《本草逢原》:“干姜干久,体质收束,气则走泄,味则含蓄,比生姜辛热过之,所以止而不行,专散里寒。”现代研究证实,干姜温中散寒功效主要作用于消化系统。干姜水煎液给大鼠灌服,对应激性溃疡、醋酸诱发胃溃疡有明显抑制作用。干姜浸膏对组织胺所致豚鼠离体肠管痉挛有抑制作用。干姜水提取物有镇痛作用,还能对抗番泻叶引起的腹泻。
2.回阳通脉
例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都是应用干姜回阳通脉功效的。其所主病证的证候中皆有手足厥冷、脉沉微,或无脉或下利等阳气衰微、亡阳、脉微欲绝。其常用干姜与附子相伍,既可增强回阳救逆功效,又能制附子毒性。张石顽《本经逢原》:“干姜,能助阳,去脏腑沉寒……理中汤用之,以其温脾也;四逆汤用之,以其回阳也。”现代研究证实,干姜回阳通脉功效主要以其强心、增加血流量为药理学基础。干姜甲醇提取液可使离体豚鼠心房自主运动增强,其强心成分为姜酚和姜烯酮。姜酚和姜烯酮能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
3.温化痰饮
例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均应用了干姜温化痰饮之功。其常与麻黄、细辛配伍,治疗寒饮伏肺之咳喘。《金匮要略》:“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神农本草经》谓干姜“胸满,咳逆上气”。《本经疏证》:“观小青龙汤、小青龙加石膏汤、真武汤、苓甘五味(汤)诸加干姜法,又皆隶于痰饮,则可见干姜所治,为在中之水饮。”
4.制附子毒性
例如四逆汤、通脉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等9方用生附子,并用干姜以解附子毒性。
三、生姜的功效
生姜的功用比干姜更加广泛。
1.发散风寒
生姜有发汗的作用,发表散寒。代表方子是麻黄汤和桂枝汤。现代研究也证明,生姜对大鼠、小鼠的正常体温无明显影响,但是对注射酵母发热的大鼠给予生姜提取物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老百姓都知道受了风寒用生姜煮汤放点糖泡茶可解。
2.温胃止呕
生姜和干姜都有这个作用。代表方是小半夏汤和生姜泻心汤治疗干噫食臭。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讲:生姜为呕家圣药。要止呕生姜比干姜好,干姜也有止呕作用,生姜作用则更为明显。现代研究证明,生姜浸膏能抑制末梢性催吐药硫酸铜所致实验犬的呕吐,对胃黏膜细胞有保护作用,并促进消化。生姜浸膏、生姜煮汤,可以治疗胃寒腹痛,不仅止痛止吐,还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修复胃黏膜的损伤。
3.温肺化饮
生姜甘草汤治疗肺痿引起的痰饮、呕吐不止,有化痰饮、温肺的作用。
4.温中利水
代表方是越婢汤,可以发越水气。真武汤中生姜温脾运水。五皮饮中用生姜皮,有发散水气的作用。
5.解毒
我们刚才讲到,生附子用生姜解毒;张仲景生半夏的方子有7个,也都加生姜。二者都是用来止吐的。生半夏方中加入生姜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增强止呕的功效,另外一个是可以制约半夏的毒性。《本草拾遗》讲,生姜汁有解药毒的作用。《日用本草》讲,如解菌蕈诸物毒,生姜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们平时烹制海鲜都要用生姜。这是因为海鲜生长在水里面属于寒性的食物,有些鱼还有一些小毒,加生姜可以解毒,另外加生姜有散寒的功效。
四、干姜和生姜的配伍运用
(一)干姜的配伍运用
1.干姜加附子
回阳救逆。代表方为四逆汤,治疗少阴病寒化证。主要特点是脉微细,但欲寐,实际上是一种近乎休克的症状。对于回阳救逆,首选生姜和附子相配。实验研究证明,干姜和附子相配有升血压的作用。张仲景的类方中有干姜附子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赤石脂丸等8个方都是干姜和附子合用的。大多治疗少阴证,阳气衰微、亡阳厥脱的病证,有回阳救逆的作用。《本草求真》说:“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仲景四逆、白通、姜附汤皆用之。《本经疏注》云:“附子以走下,干姜以守中。”干姜偏重于温中焦之阳气,附子偏重于温下焦之元阳。两者常相互配合运用。《本经疏注》说:“有姜无附,难收斩将寨手旗之功;有附无姜,难取坚壁不动之效,是干姜之治在温中。”陈苏生先生善用附子,他说:“干姜加附子,可增强回阳之功,用治心力衰竭。”大剂量附子必须配干姜或者生姜。回阳救逆加干姜;温经散寒加生姜。这两者有一点区别。生姜偏重于散外寒,干姜偏重于温里寒。现代临床研究,干姜加附子用于治中毒性休克、心肌梗死、急性胃肠炎等效果很好。
2.干姜加人参、白术
温中健脾益气。代表方为理中汤,仲景用其治疗太阴病的虚寒吐利,腹中冷痛病证。其类方有大建中汤,用人参、干姜、蜀椒治疗虚寒性腹痛。还有肾着汤,即干姜苓术汤,主治“腰中如挂五千钱”。肾气虚寒而引起的肾着腰膝酸软这一类病证称为肾着证。《本经逢源》讲:“入理中汤可以治疗寒性的霍乱,止大便溏泻,如果加上人参、白术,温中气,有反本之功。”如果加附子,就是附子理中丸,对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寒性的腹痛和结肠炎,特别是慢性肠炎,无论是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辨证属寒性的都可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另有实验证明,干姜还具有保护胃黏膜和止泻的作用。
3.干姜加黄芩、黄连
辛开苦降消痞,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此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用得非常普遍。有些人用半夏泻心汤,但不加干姜,那还是半夏泻心汤吗?张仲景的用心良苦就体现在这里。干姜辛能散结,黄芩、黄连苦能降泄,二者并用可起到和中消痞的作用。从理论上讲,干姜加黄芩、黄连适用于寒热交错的胃肠病。其实,即使属于胃肠有实热的,同样也可以用。因为配伍中含有黄芩、黄连,可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仲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辛开苦降的治疗大法,对于心下痞、按之濡,以及现代临床上各种胃病、胰腺病、胆囊病、肝病出现中焦痞满症状的,都可以加减运用。如果感觉比较热,干姜可以少用一些,用6g。它的类方除了张仲景的三个泻心汤之外,还有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黄连汤。黄连汤是治疗泄泻非常好的方剂,内有黄连、干姜、桂枝、人参、甘草。黄连加干姜相配伍,是治疗泄泻的一个“黄金配伍”。在仲景300多首方剂中,寒热并用的配伍是其一大特点。现在临床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各种胃炎、消化性溃疡、慢性结肠炎、消化不良等,以及妊娠恶阻,用这几个方,疗效非常好。现代研究证明,半夏泻心汤有促进胃运动、调节小肠运动的功效,可以增强胃黏膜屏障作用,促进黏膜细胞再生修复作用,对于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实验研究证明,干姜浸膏可以修复溃疡,促进胃液的分泌、加速胃肠蠕动、增进食欲。
我最近遇到一患者,小孩子,胃口不好,骨瘦如柴,我给他用的治疗方法很简单,就是香砂六君子汤加干姜、桂枝。这个方法可起到温阳的作用。中医讲脾主运化,我体会“运”与“化”不一样。“运”是输送的意思;“化”就是生化。从这个地方送到那个地方叫做运;化就是一样东西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叫做化。但是无论“运”还是“化”都需要动力,桂枝、附子和干姜,就是动力。中医讲火不生土,西医叫做消化不良,实际上是气化失灵,气化需要能量,加干姜、桂枝之类,这就叫做火生土。中医文献说:“脾为阴脏,得阳始运。”有了阳气就能够运化,没有阳气就不能运化,所以吃东西总是堵,也就是胃排空延缓、胃的蠕动能力差了,中医叫做脾失健运。而健运需要能量、需要阳气、需要气化功能,所以要加温阳之品。临床上遇到腹胀,用理气药效果不好就可以加一点干姜、桂枝之类的药物。叶天士讲:“除胀以通阳为务。”《内经》有“脏寒生满病”之说,脏器无论是受了外寒,还是内脏虚而产生的虚寒,都可以引起胀满,所以叫做“脏寒生满病”。既然“脏寒生满病”,那么无论是散外寒,还是温内寒,都需要辛热的药,故应加干姜。干姜是促进中焦动力最好的药。所以如胃口不好,小孩子挑食、偏食,加一点干姜其胃口就改善了,火能生土嘛。喜欢吃辣的人,辣可以刺激胃口,增加胃液的分泌,促进脾胃健运,这样胃口就好了。
4.干姜加甘草
温中复阳。代表方为甘草干姜汤,治疗肺痿吐涎沫。干姜能温中阳,对温肺阳也有好处。肺受了外寒,或者是因肺虚引起肺阳不足,痰饮内生而致咳喘病,应用干姜加甘草治疗是一个很好的配伍。干姜加甘草的配伍,实际上是辛甘化阳的作用。
5.干姜加细辛、五味子
温肺化饮止咳逆。代表方是小青龙汤。小青龙汤中的主药是细辛、干姜、五味子,而不是麻黄和桂枝,但是不用麻黄和桂枝就不是小青龙汤了。陈修园说:“《金匮要略》治痰饮咳嗽不外小青龙汤加减,方中诸味皆可去,唯细辛、干姜、五味不肯轻去……学者不可不深思其故也。”陈修园认为此方的核心部分是细辛、干姜和五味子。陈氏有一个经验方,叫五味姜辛汤,治疗痰饮咳嗽,其组方是有深意的,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干姜和细辛有温肺化饮的作用。痰饮病中不仅干姜要重用,细辛也要重用。我曾经治疗一位哮喘性支气管炎患者,多方求治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我给他用小青龙汤加减,麻黄24g,细辛12g,干姜12g。服了14剂药,发作就平息了,到现在已经有半年没有发作了。干姜和细辛温肺化饮,五味子有收敛的作用,实际上前者是辛散,后者是酸收,这两者是相反相成的关系。
6.干姜加柴胡、桂枝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代表方为柴胡桂枝干姜汤,主治少阳枢机不利,水饮内结。表现为往来寒热,心烦,胸胁微满,小便不利。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柴胡、桂枝常用于胸膜炎、胆囊炎等的治疗。
7.干姜加栀子
清上热、温经中寒。代表方为干姜栀子汤,治疗胸中余热未去,胸膈有热,中焦有寒,身热不去,心烦,腹痛有时。栀子苦寒,干姜辛热,两者配伍,对于胸中余热未去、胸膈有热有特殊的疗效。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栀子多用于胆囊炎、胸膜炎的治疗,也有一部分神经官能症患者出现胸闷、心烦、坐立不安、似喉中有东西哽住,可以用栀子干姜汤或者半夏厚朴汤治疗。
8.干姜加柏叶
温中止血。代表方为柏叶汤。张仲景对中焦虚寒引起的血症用干姜、柏叶各三两及艾叶三把治疗。现代临床中,干姜加柏叶可以用于溃疡病出血、肺结核出血、肝硬化食管静脉出血等。
(二)生姜的配伍运用
1.生姜加大枣
经统计仲景方生姜与大枣配伍共有47方。此配伍对外感病有调和营卫的作用;对内伤病有调和脾胃的作用。
2.生姜加半夏
代表方为半夏散,可以治疗呕吐。
3.生姜加栀子
此有除烦止呕的作用。仲景有栀子生姜豉汤、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为例。
4.生姜加枳实
消痞除满。代表方为桂枝生姜枳实汤。枳实可以增加胃肠蠕动,还有升血压的作用,对于胃下垂的病人可以提高平滑肌的张力,疗效很好。我治疗胃下垂经常用枳壳30g,最多用过60g,或者枳壳、枳实一起用。如果防香燥伤津,可加北沙参、白术、山药、茯苓养胃。
5.生姜加橘皮
代表方为橘皮竹茹汤,临床用于治疗反酸、打嗝、嗳气、呃逆等。
6.生姜加紫苏
代表方为半夏厚朴汤,治疗梅核气,即慢性咽炎、神经官能症。部分胃食管反流病引起的食管中似有物梗的感觉,用此方效好。
7.生姜加白术、附子
温阳化饮。真武汤中用生姜可起到温阳利水气的作用。《金匮要略》:“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温阳可振奋阳气,强化气化的功能,再加生姜利水气。对于慢性心衰和下腔静脉淤血、水肿的病人,加附子和生姜散水气、振元阳,一举两得。
五、关于干姜与生姜的应用剂量
张仲景干姜最大的剂量用四两,一般是二两至三两,个别的是一两或一两半,最小用六铢。生姜有30个方用三两,9个方用五两,7个方用半斤。经统计,用于发散风寒一般是一两至二两。风寒进一步入里,进入少阳、进入肺的,用三两至四两,沉寒的用五两至六两。
干姜和生姜都有相同的功效:温阳、散寒、止痛、降逆、和胃,促进胃肠蠕动和进食。不同之处在于干姜性更热;生姜还有挥发的作用,热性不足。另外,干姜主要温中阳,也可以温上焦之阳。止呕作用,生姜比干姜更好;化痰饮的功效,干姜要比生姜好,也比附子好,附子主要温阳利水饮。干姜有化痰的作用,经过配伍之后,可以用于寒热交错的各种痰饮病证。总之,张仲景用干姜和生姜的领域非常广泛,无论是表证还是里寒证,或是急危重症,用得非常普遍,剂量也都比较大。
六、病案举例
1.慢性结肠炎伴肠功能紊乱案
陈某,男,68岁,上海人,2011年4月12日初诊。其诉近半年来经常腹胀腹满,或伴有隐隐作痛,大便每天1~2次,或成形,时或不成形,食欲尚好,形体消瘦,精神不振,时常情绪紧张,舌质暗苔厚腻,脉细滑。2年前,肠镜检查示轻度结肠炎。曾经用过多种西药未果,也请中医师用健脾补气、调肝和脾方药治疗,效果不理想。姑拟健脾清肠法治疗。处方:黄芪30g,党参15g,黄连6g,黄芩12g,炒苍术12g,炒白术12g,木香9g,小茴香9g,制香附12g,藿香根12g,紫苏梗12g,葛根30g,芡实15g,枳壳12g。14剂。
二诊:2011年6月25日。用健脾清肠法加减治疗2月,症情时轻时重,没有根本控制。患者情绪较紧张,怀疑癌变,并拒绝复查肠镜。仔细询问其症状,患者夏天饮冷后腹胀加重。诊舌质暗苔厚腻,脉细滑。《内经》云“脏寒生满病”,改拟附子理中汤合平胃散加减治疗。处方:炒苍术20g,炒白术20g,干姜9g,熟附片9g,厚朴9g,制半夏12g,陈皮9g,川黄连6g,茯苓15g,藿梗15g,苏梗15g,木香9g,芡实15g,枳壳12g。14剂。
三诊:2011年7月10日。药后症情明显好转,舌苔厚腻改善。上方炒苍术、炒白术改为12g,干姜改为12g,熟附片改为12g。14剂。
四诊:2011年8月24日。症情进一步好转,舌苔基本正常,原方维持治疗2周后改用附子理中丸继续服用1个月。后随访正常。
2.胃食管反流病案
许某,女,56岁,2009年9月28日初诊。患者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食管反流病病史,胃镜黏膜活检病理示萎缩(++),肠化(++)。现其诉胸痛、烧心、嗳气,饥则甚,咽部不适,有少许痰,大便调,舌苔薄,脉弦迟。处方:制半夏12g,川黄连6g,黄芩12g,干姜6g,代赭石30g,延胡索15g,海螵蛸30g,煅瓦楞30g,蒲公英30g,竹茹6g,旋覆花9g,木香9g,小茴香9g,苏梗12g,炒白术12g,枳壳15g。14剂。
二诊:2009年10月12日。经中药治疗后,以上诸症好转,昨天饮冷食后又加重,胃脘隐痛,舌薄腻,脉滑。上方干姜改为9g;加荜茇6g。14剂。
三诊:2009年11月2日。上述症状改善,上方加减。制半夏12g,川黄连6g,黄芩12g,煅瓦楞子30g,海螵蛸30g,旋覆花9g,代赭石30g,枳壳12g,木香9g,青皮9g,陈皮9g,炮姜9g,竹茹6g。21剂。
四诊:2009年11月30日。服药后,诸症均好转。舌质稍红苔薄腻,脉滑。追问病史,患者有糖尿病病史,现服用二甲双胍。拟上方守治。上方去青皮、陈皮;加莪术15g,三棱15g,芙蓉叶12g,白花蛇舌草30g,半枝莲30g,藤梨根30g。14剂。
五诊:2010年12月13日。上法加减治疗至今,症情逐渐好转,近日复查胃镜示浅表性胃炎;活检病理示炎症(+),肠化(+)。现患者无反酸,无嗳气,中腹偶痛,舌尖红苔薄,脉弦滑。
3.小儿厌食症
郑某,男,9岁,2010年8月19日。患儿自幼体弱,消瘦,食欲差,挑食,平时经常感冒,家长颇以为苦。患儿近期经常脾胃部不适,时有隐痛,纳少,舌苔薄,脉细。处方:太子参9g,炒白术9g,炒白芍9g,干姜6g,桂枝6g,黄连3g,川石斛9g,炒谷芽12g,炒麦芽12g,枳壳9g,甘草3g,香橼皮6g。14剂。
二诊:2010年11月2日。上方加减治疗3个月,患儿食欲好转,体重增加,感冒减少,按上法改用膏方继服。黄芪100g,党参100g,太子参100g,炒白术100g,炒白芍100g,干姜30g,桂枝30g,白扁豆120g,怀山药12g,薏苡仁12g,黄连30g,川石斛60g,北沙参60g,玉竹60g,炒谷芽120g,炒麦芽120g,焦山楂100g,焦神曲100g,莱菔子100g,鸡内金40g,青皮50g,陈皮50g,补骨脂60g,淫羊藿100g,巴戟天60g,怀牛膝60g,枳壳60g,大枣100g,甘草50g,香橼皮60g,砂仁20g,豆蔻20g。上药煎浓汁。另加,生晒参100g,紫河车粉50g,阿胶250g,冰糖300g。1料。每天2次,开水冲服3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