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时尚内涵的理解

对于时尚基本含义的认识具有一定普遍性,但是截至目前,还未能达成统一。每个人都对时尚有独特的视角,都有各自的道理,但却未有权威和统一的界定。概念尚且如此,时尚的评价标准也没有统一,与之相关的衍生性概念,如时尚产品、时尚产业等也未有统一定义。本部分尝试在从各个视角界定时尚的基础上,提炼出时尚的共性特征。

(一)基本理解

时尚是既定模式的模仿,这是西美尔的理解。在这一理解中包含了几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时尚的范围很广,没有特指某一行业,只要能被人模仿的模式都可以划归为时尚领域;第二,要形成既定模式,无论是服装、语言、行为等需要形成固定的模板或者范式;第三,要模仿,这反映了时尚的社会性特点。“见贤思齐”,人的社会性可以体现在群聚性,相互影响,“需要”在群体中进行传播,这种既定的模式被传播,形成效应,才能称之为时尚。这既是时尚的含义要求,也是时尚的形成条件。

时尚是创造被接受的动态过程。这种观点首先将时尚作为一个过程,即时尚从产生到传播,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接受,并形成效应的过程。第二,创造。创造首先是人类的一种主动性的活动,创造的结果是产生从无到有的新事物,从定义上看,这里的创造显然指的是创造的结果,即新事物。第三,被接受。接受是一种认同行为,被接受,是从对象的角度出发的一种被认同行为。这与上面解析的西美尔观点时提到的“模仿”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在这里,模仿应该是接受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接受的广度和自愿为之进一步推广的程度是构成时尚的必要条件。这一界定是从时尚的形成过程的角度进行界定的。

借鉴《辞海》(1999版)对于时尚的界定,可以对“时尚”作如下解释:所谓“时尚”,是一种外表行为模式的流传现象,属于人类行为的文化模式的范畴。其通常表现为在服饰、语言、文艺、宗教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往往迅速被人们采用、模仿和推广。目的是表达人们对美好的爱好和欣赏,或借此发泄个人内心被压抑的情绪。时尚有时也特指服饰的流行。

(二)基本特征

广泛性

时尚的广泛性体现在包容性等多个方面,时尚并没有被圈定在固定的领域。可以说,只要符合时尚的要求,任何领域都可以时尚,它跨越了领域、国别。时尚的这一特性,可以作为各个行业、领域满足消费需求,进行供给侧改革,消费结构升级的方向。同样,由于时尚领域的广泛性,很难界定时尚产业具体的包含范围,它与多个领域都有交叉,而且很难纳入国民经济的统计,且量化困难。这也是目前很多专家学者纷纷界定时尚产业的分类,但是却无统一标准的重要原因。因此,笔者认为把时尚作为领域研究为主,产业研究为辅可能更符合时尚的这一特点。(领域一般是活动或事业的范围、部类;产业是同类属性的经济活动集合。国民经济是按照产业的分类来进行衡量的,有着较为严格的界定、具有可测量性。而领域界定的时尚范围,相比之下,内容较为宽泛。)

新颖性

新颖性是时尚的本质属性。创新从理念上主要表现在,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时尚的各种表述中,无论是直接阐述,还是潜在的含义,“新颖性”都是时尚的核心表达。新颖性源于创新和创造。时间上,时尚应具有时代性特征,每一个时代都有新的元素融入其中,时尚需要创新;从内容上,新技术、新应用、新模式、新方法,能够体现不同以往的都是创新和创造。从人们的主观上,作为新事物被人们接受和乐于传播的,一定有其内在的创新性特点。

模式性

时尚属于文化模式的范畴,它要通过一定的相对固定的模式、方式、规范,来适应被传播和模仿的需要。无论是时装、鞋、靴子、拖鞋、折叠伞、古董、高档家具、香水、化妆品等物质产品,还是发型、厨艺、咖啡馆、娱乐等服务和生活方式,都需要相对固定的模式来显化和简化创新思想,使其具有稳定性,从而可以进行可重复性的传递。模式性是时尚形成的充分条件。

传播性

一般来讲,传播是独立系统之间的信息传递,传播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和路径。前面所提到的“模仿”和“被接受”,体现的就是时尚的传播性特征。后一个主体在模仿、接受前一个主体的信息,就是信息在不同独立主体之间的传递,这是时尚形成的重要环节。时尚的传播需要一定的载体和路径,载体就是不同主体之间信息传递的节点,而路径就是由各个节点形成的通道。时尚的传播特征,衍生出了相应的领域,例如媒介性质的组织。这些节点本身属于时尚形成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具有内部化特征;同时,这些媒介节点本身可以通过自己的传播性,影响到时尚传播效率和效果,具有外部性的特征。关于传播媒介在时尚中的定位一直颇受争议,作为时尚传播的必要环节,本身是作为时尚的一个部分,同时作为“眼球经济”的特征,本身对消费者有着重要的影响,能够发挥出远超出时尚环节的作用。分析其作用和影响应该把其还原到相应的环节中去,更能体现其价值。

消费性

时尚的消费性特征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方面,时尚主要集中在生活消费领域。把消费分为生产性消费和生活性消费,时尚的主体是消费者,而且主要是生活性消费,即时尚主要用于满足个人生活的需要,这种个体消费者呈现分布广、人数多、差异大、易变性、部分的非理性、情绪化等个体的消费特征。另一方面,时尚的消费主要集中在精神性消费。如果把产品分为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那么时尚消费侧重于精神性产品的消费和满足。马斯洛的层次消费理论把人的消费进行了层级划分,但是在层级的交叉性方面一直颇有争议。但从时尚的起源和界定方面看,时尚满足的主要还是非物质的需求,是追求精神层面的需求,但二者不是割裂的,往往是同一事物,是满足基本需求基础上的精神愉悦。可以说,在时尚领域,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能够得到集中性的满足,无论是前面带有炫耀性的奢侈品,还是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服装,御寒蔽体这是基本需求,但是在这个基础上,款式新颖、美观、让人心情愉悦,这就是精神的需求;食物,用于果腹和健康,但是如果在色香味方面加以精细化,就能让人身心俱感愉快;家居设计,具有各自特色的设计方案,不仅让人能住,而且住得好,心情好等。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但时尚更加关注的是精神层面的享受。更加侧重精神性的消费也是时尚的另一个本质属性。

时代性

时代性体现了时尚的传承、创新和价值观。新颖性体现的是时尚的表现形式,精神性消费体现的是时尚的实现领域,而时代性则体现了时尚的价值观念。时代,既可以指历史上以某些标准为依据而划分的时期,也可指个人生命中的某个阶段。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价值理念和特征,这也是划分不同时代的依据,时代性的特征孕育着时尚产生的根源。“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价值观是人判断事物好坏、美丑、善恶、得失的立场和态度,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和制约,是人们利益和诉求的反应,决定人们的立场、态度和选择。社会价值观由价值观长期整合逐步形成,代表着社会主体判断价值问题的立场、态度和选择,它既是社会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也代表了人们对理想目标的期许。每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影响和制约着这一时代的社会价值观,从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价值判断的立场、态度和选择。时尚的时代性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的价值观念。当今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反映在时尚领域,这些价值观念细化成创造和欣赏的元素,融入时尚的创造和传播之中,形成具有这一时代特色的时尚。

时效性

时尚的时效性反映的是时尚创新周期的变化特征。与传统商品相比,时尚类产品的市场生命周期相对较短,在时尚领域,“迭代”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时尚的时效性源于其本质属性的新颖性和引领性。其新颖性不仅反映时代的特点,还能够引领时代的潮流。想做到这点,就需要缩短创新周期,不断地创新和传播新模式、范式,形成一定范围内流行的风潮。从这个意义上,流行是时尚的延续和泛化。一旦时尚了,马上就不时尚了,这是对时尚时效性比较形象的描述(表1-1)。

表1-1 时尚的泛在性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