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要时发点火,别当温顺的小绵羊

有句古话说:“气血之怒不可有,理义之怒不可无。”就是说,人不应当意气用事,随便发怒,但为大义真理而动的怒却是不可少的。理义之怒的积极作用,就在于它以愤怒、严厉的措辞,来表达自己鲜明的态度和公正的立场,它有很强的刺激性和震撼力,能给对方施加积极的心理影响,进而迫使对方改变行为模式。因此其特有的交际价值是不应否定和忽略的,如果运用得当,会收到特殊的交际效果。

人在职场,磕磕碰碰的事总是难免,处理不好就会进退两难。单纯者遇事往往保持沉默的态度,从不轻易地发脾气、动怒,所以在职场上经常吃亏,受刁难。在某企业做部门经理的小肖对此感受颇深。他当了部门经理之后,几次重要决策都被手下的人搅黄了,原因就是他的脾气太好,一向温和。这使下属行事无所顾忌,觉得反正不肖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几次之后。小肖感到非常憋气。痛定思痛,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后,他有意改变自己的形象,说话粗声大气,甚至有时还当众发点火,措辞严厉。没想到从此反而有令必行,创造出了业绩。

沉默是金,不过总是沉默,不是天生哑巴,就是懦弱无能,必要时,发点儿火,还真能显示出强者的风范,须知人没有威严是不行的。有人说:“没有愤怒的人生是一种残缺。”当尊严被践踏、信仰被玷污时还不发怒,那还是人吗?面对向你挑战的人,先硬还是先软,则要因事、因时、因人而异。

1963年,曾宪梓在哥哥的多次催促下,动身来到了泰国,商谈怎样处理父亲的遗产。曾宪梓的叔父曾桃发听说了这件事,以为曾宪梓肯定是与其哥哥联手来对付他,于是便决心先下手为强。

一天早晨,曾桃发将曾宪梓邀请到了自己的公司里。待所有人就位以后,叔父们便一改初始亲切温和之相,纷纷对曾宪梓大加指责:“你看你,像什么话,一点道理也不懂。来了泰国这么久,也不来拜见叔父、叔母。你这算什么?真没规矩!”

其实,曾宪梓来泰国的当天便执晚辈之礼拜见了叔父叔母,因此,叔公们的劈面训斥令曾宪梓一头雾水。叔公们见曾宪梓无言以对,认为其有些理亏,就毫不留情地把曾宪梓骂了一通。这时,血气方刚的曾宪梓终于忍耐不住了,变作了黑脸的莽汉,大发雷霆:“你们简直是太不像话了!我本来是非常尊重你们这些叔父的,但是因为你们这番血口喷人的话,你们就再也不配得到我的尊重!”

曾宪梓一番理正辞严的言语,令原本气势汹汹的叔父们顿时没了气势。但,倘任其怒火信马由缰,刚言怒语如决堤洪水一泻不收,便有可能使原本已有的胜势转瞬即逝。于是,曾宪梓又不失时机地给叔父找台阶:“叔父凭着自己的劳动,凭着自己的智慧,才能建立像今天这样庞大的事业。对此,我从心里感到佩服。你们是我叔父,有什么话跟我说,喊一个小孩把我叫来就可以了。”

曾宪梓的这番话,既充分肯定了叔父的经商能力,又由衷地表明了自己对叔父的佩服之情。言不巧语不媚,从而拉近了两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令叔父激动得喃喃而语:“好侄子,好侄子!”原本剑拔弩张的气氛瞬间化为乌有。

适度适时发火是需要的,特别是涉及原则问题或在公开场合遭遇难堪时,必须以发火压住对方。对待有些人,如果一开始就服软,他必然认为你好欺负,而对你更加强硬;如果你硬到底,他下不来台,来个“死猪不怕热水烫”,你也没办法。真正聪明的人,应该红脸白脸都能唱,适时发怒也懂得及时善后。

义愤之言毕竟是情绪激动状态下的即兴之变,如果不善于控制,任其发泄,就会起反面作用。因此,具有积极作用的怒言,表现出极大的理智上的克制。这种克制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发怒的状态要适度

不可“怒发冲冠”,不能“怒不可遏”,而应“怒不失态”,恰到好处。

2.怒言谈吐有分寸

盛怒之下,语调难免高昂,但不要挖苦揭短,侮辱人格。发火不宜把话说过头,不能把事做绝,而要注意留下感情补偿的余地。

3.发火之后,及时善后

“怒”到一定程度,就要适时地消火降温,转换口气,缓和气氛,不能“得理不让人”,一怒到底。如果任由怒火放纵,一怒而不可收,即使你的动机再好,恐怕也难免把事情搞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