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做人,也要学会偶尔低头

古人云:“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大海之所以能够容纳众多河流,是因为它总能放低自己的位置,所以变得博大而精深。纵观古今,那些有所作为者,他们所信奉坚持的往往是一种低调的处世原则。事实上,相对于高调的行事方式,低调处世更保险。

有人问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您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说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犹豫地回答:“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岂不是要顶破天了吗?”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人生要经过无数门槛,洞开的大门并不完全适合我们的躯体。在厚重坚固的“门框”前面,如果趾高气扬,小觑或无视生活有意无意设置的低矮“门框”,末了只能被碰得头破血流,成为一个失败者。鉴于此,面对生活道路上横生的低矮门槛,我们要学会低头,甚至是伏地而行,这样就能顺利跨越,而免受无谓的伤害。

其实,暂时的低头并不意味着自降人格,更不表明放弃原则和失去自尊,而是一种艺术的处世方式,也是智慧的表现。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地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刘备一生中曾低过三次头,这“三次低头”为他日后的宏图大业奠定了基础。

一低是“结交异己”。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张飞,另一个是正在被通缉而流窜江湖的关羽。而刘备曾被皇上认作皇叔,却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这样一来,刘备犹如得到了左膀右臂,极大地促进了自己的事业。

二低是“三顾茅庐”。刘备肯于降低身价,前后三次登门求见未出茅庐的诸葛亮。不说身份地位,只论年龄,刘备也称得上是长辈,他连吃了两次闭门羹,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他却毫无怨言,甘心再低一次头。这次的低头,得到了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但曹操自从打败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竟数日不见张松,一见面就要将他治罪,差点将其处死。而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张松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大摆宴席招待他,依依不舍送别他,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原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地图献给了刘备。这第三低,不费吹灰之力便得到了西川。

刘备胸怀大志,却能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为人处世上,刘备高人一筹,他没有所谓的官威、架子,懂得适时低头,也因此终生受益。

我们平凡人要做到能高能低,实属不易。如果能懂得偶尔低头,就很不错了。懂得适时地蹲下,就是一种再跃起的预备。学会低头,该低头时就低头,能巧妙地穿过人生荆棘。它既是获取成功的一种策略,也是立身处世不可缺少的修养。学会低头,就要不喧闹、不矫揉、不造作、不招人嫌、不招人嫉,即使你认为自己满腹才华,也要学会藏拙。当你的事业越大、地位越高时,就越要懂得“低头”的哲学。与他们相处时,一个人越懂得谦虚恭敬,就越能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而且更易于彼此的沟通与交流,也更容易让对方从心理上接受你。

帕金斯30岁那年就任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有人觉得他太年轻,怀疑他能否胜任大学校长的职位。他知道后,只说了一句话:“一个30岁的人所知道的是那么少,需要依赖他人的地方是那么多。”就这短短一句话,使那些原来怀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人们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往往喜欢尽量表现得自己比别人强,或者努力地证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干的人,然而智者是不会自吹自擂的,他们懂得“自谦则人必服,自夸则人必疑”这个道理。

我们应时刻学会低头,懂得低头,敢于低头。不管处在什么位置,都要明白,在广阔的社会舞台上,我们只是一个小角色,无论处境如何,都要在生活中保持低姿态,把自己看低些,把别人看重些。即使“会当凌绝顶”,也要记住低头。因为,在你所经历的漫长人生旅途中,总难免有碰头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