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善良,容易遭人利用

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其柔软的地方,再强势的人,也有他人不易察觉的弱点,这就是同情心。同情心是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做人要善良、要有同情心,这是公认的道理。但如果放到某些具体的、特殊的场合中去考察,则不可简单了之,而是要把握同情心的分寸。单纯的人就是容易好坏不分,一味善良,结果常被别人利用。

一天,若冰出去逛街,在商场外面遇到了一个抱着小孩的女人。她向若冰诉说着生活的困苦以及在这个城市谋生的艰难,想让若冰给她一点钱,给小孩买一点吃的东西。

若冰看着她怀中那面黄肌瘦的小孩,动了恻隐之心,她给了那女人一百块钱。那女人道谢之后,带着小孩离开了。望着远去的母子,若冰叹息说:“为什么世界上总有那么多的可怜之人呢?”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无奈。

当她准备进商场时,被一位大姐叫住了。她自我介绍说是社区的工作人员,她向若冰介绍了那个女人的情况。从她那里,若冰得知:那女人是一个骗子,每天都会带着小孩在这一带利用人们的同情心来骗取钱财,社区已经警告过其多次。他们一不小心,又让那女人钻了一个空子,把若冰也骗了一次。

若冰非常气愤,并不是因为被骗走的钱,而是因为被骗走的同情心。

带着小孩行骗,岂不是在教小孩以后继续行骗?如此反复下去,被骗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之间又谈何信任?在这种情况下,当遇到真正需要帮助、但又无法确定的人时,我们又将怎样选择?拒绝吗?那么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在得不到外界援助的情况下,他们该有多难呢?

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不到社会的帮助,别有用心的人处心积虑地骗取着世人的同情,这到底是风气的沦丧,还是人性的堕落?生活在如今年代,有些人变得更爱依赖他人,更愿意不劳而获。我们富有同情心,却于不知不觉间陷入了别人设计的圈套;我们的同情心、正义感随时都可能被滥用,被当作他人创收的来源。

玛丽和贝沙是多年的老相识了。贝沙离婚后,独自生活了一段时间。最近,贝沙因经济情况将自己的房子卖了。于是玛丽邀请她搬到自己的家中居住。

玛丽同情贝沙,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她。为了减少她的生活开支,玛丽管她吃喝,分文不收。玛丽用自己的积蓄来满足贝沙的一切需要。半年后,贝沙搬走了,从此以后再没跟玛丽说过话。这一事件使玛丽感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和虐待。她告诉朋友说:“我太快而且毫无保留地敞开自己的胸怀和钱包,慷慨地给予一切。我难以抑制自己的同情心,可是贝沙最后却翻脸不认人。”

为人单纯者认识不到给人同情应该适当节制,容易过分地表示同情。同情是一种良好的心态,而不是盲目地去为别人做很多事。为了真正做到与人为善,而不被伤害,务必要抑制自己过分行善的欲望。

同情心有时可以发挥很大的感化力量,但“过分同情”有时也会成为一个人生存的负担,甚至是致命弱点。“过分同情”容易使人动摇意志与理性,因此常在放弃自己的立场之后,又伤害了自己。例如,有些不怀好意的借债者,你在他苦苦哀求之后借给他许多钱,结果却一块钱也要不回来!

“过分同情”会成为你的弱点,成为人人想利用的把柄,在眼泪、温情、请求、孩子似的无辜与可怜之下,你将立场不稳,是非不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可是,天生心软的人怎么办?难道注定要做个被利用者吗?答案是否定的。这样的人应该训练自己的思考与判断,用理性和智慧来指引自身的行为,而不要轻易被感情左右;要经过某种历练,才能成长、成熟,变得越来越果断。

对于我们来说,同情心不是说不应该有,而是要在施予中认清对象是否值得去给。真正的善做人者大都懂得把握同情的分寸,不会不分对象不加节制地慷慨付出一切。否则,一不小心,不但会使宝贵的同情心白白浪费掉,也容易令自己深受其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