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主宰自己——宋嘉树“敢为天下先”的教子之道

说起宋嘉树,可能很多人不熟悉,但说起他的三个女儿“宋氏三姐妹”,恐怕没人不知道。

宋嘉树,字耀如,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人士和杰出的先锋战士。

宋嘉树共有三个儿子、三个女儿,都非常优秀。他的三个女儿: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而宋嘉树在教育子女时所表现出来的“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更是为当今父母所称道。宋氏三姐妹成长于封建主义笼罩大地的时期。那时,宋嘉树在自己家中开辟了一块没有封建主义藩篱的田地,让三个女儿在平等、民主、先进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大姐宋霭龄和三妹宋美龄天资聪慧,活泼开朗,在她们只有五岁时,宋嘉树就把她们送到中西女塾读书,让她们接受很先进的教育;二姐宋庆龄不像姐姐和妹妹那样锋芒毕露,所以七岁时才被送到中西女塾读书。后来,宋嘉树又先后将三个女儿送到美国接受西方高等教育,既让她们学到了先进的知识,又锻炼了她们的自主生活能力。要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独立生活不是件容易的事,宋嘉树这么做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明白,人生的道路是坎坷的,从小就应学会主宰自己,学会对自己负责。这在当时重男轻女、“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大环境之下,是一件让人“大跌眼镜”的事。

与此同时,宋嘉树对孩子们的兴趣爱好也很支持。宋霭龄喜欢艺术,在音乐和表演方面很有才华。为了配合女儿的学习,宋嘉树夫妇便经常担任女儿的最佳表演“拍档”。每天傍晚时分,宋家便会传出优美的琴声和欢快的歌声,那是宋夫人在弹琴,宋嘉树和宋霭龄在进行男女声二重唱,气氛既温馨又浪漫。

就是在这种家教氛围之下,宋氏三姐妹个个眼界宽广、才智超群、思想独立,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段佳话。这些与父亲宋嘉树“敢为天下先”的教育理念是分不开的。

<<<家教家风感悟

宋嘉树对“宋氏三姐妹”的教育方式,在今天看来仍然十分先进,令很多父母都望尘莫及。

在任何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都应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之上。孩子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孩子的智力、情商等,也需要从小开发。但兴趣爱好却因人而异,通常不会因为父母的干涉、强迫而发生改变。

遗憾的是,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仍然喜欢“专制”态度,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孩子的事全由自己控制,自己说什么,孩子听什么就行了,不允许孩子有意见,也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还美其名曰“一切为了孩子”。

这些做法对孩子是极其不利的,孩子要么对父母产生恐惧心理,变得胆小、懦弱、没有主见;要么会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与父母“对着干”。总之,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很难是个身心健康的孩子。

其实,父母应该明白:孩子是尚未定型的、正在成长中的人,但他们同样也有自己的想法、感情、个性,尤其具有巨大的潜能。如果你一味“压制”,势必会扼杀掉孩子的那些美好的天性;相反,如果你能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孩子也会将潜能发挥到极致,最终成为一个出色的人。

1.给孩子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可以决定自己的事情、有一定的选择权时,就会产生被尊重、被重视的感觉,也会很乐意去做那些自己所选择的事情。

孩子也很希望能拥有这样的权利。当然,由于孩子年纪较小,认知水平、自控能力等还不成熟,所以父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给予孩子选择权,满足孩子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心理。

比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可以适当尊重孩子的意愿,但要与孩子约定,一旦孩子自己选定了,就必须要坚持下来。这样既满足了孩子想要主宰自我的心理,又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他的意志力和自控力。

2.为孩子创设各种体验生活的机会

现在的大部分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被父母赶着跑,上早教、上兴趣班,刚上幼儿园,又开始学英语、学舞蹈、学乐器。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被落下,费尽心思地让孩子学这学那,仿佛孩子的人生只有这些东西。

事实上,孩子的见识、孩子的人生体验,有时比孩子所学的知识更重要。有这样一句话说得好:“一个人真正的认知,向来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社会经验以及客观世界紧密相关的。”同样的事情,父母告诉孩子,与孩子自己亲身去体验,感觉和效果肯定是不同的。

所以,父母不妨适当减少孩子花在各种早教班、兴趣班上的时间,多为孩子创设一些体验实际生活的机会。如果条件允许,像宋嘉树一样,将孩子送出国门也未尝不可,这样既可增长和丰富孩子的见识,开阔孩子的视野,又能让孩子通过体验生活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从而慢慢认识自己、了解自己,进而学会主宰自己的人生。

3.支持孩子的爱好和梦想

什么样的父母才是优秀的父母?我想应该是这样的:顺应孩子的能力和兴趣,给予孩子适当的关注和引导,使孩子身心健康,既能够把握住成功的机会,也能够忍受成功道路上的挫折和打击。能让孩子做到这一步的父母,就是了不起的父母。

在这一点上,宋嘉树做得非常到位。他不仅创造机会,锻炼孩子们的独立能力,还十分支持和尊重孩子的爱好和梦想,让孩子们从小就有了学习和奋斗的动力。

其实,青少年时期的孩子便已开始认识自己了,会问自己:“我将来要做什么?”虽然还不太确定自己未来要做什么,但他们却很确定自己不愿做什么。如果父母强行把一些愿望加在他们身上,孩子的感受可想而知,一定不会太好。

有一些父母也知道应顺应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但知道并不等于接受和支持,这就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矛盾,孩子认为父母总想控制自己,父母则认为孩子不听话、不懂事。

要避免这种局面,父母就要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不要总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期望成长,而应鼓励孩子成为他自己,按照他自己的爱好和梦想去成长。当然,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走弯路,这时才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如果父母和孩子能够达成这样的“平衡”,那家庭教育就会变得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