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有些时候,一个人要像一支队伍》:你努力合群的样子,真的好孤独

01

一位读者向我倾诉她在人际交往中所遭遇的一些困扰。

她是个外地姑娘,来到北京之后,每天下班后都会一个人去咖啡店,坐在角落的座位上看几页书,然后回家敷个面膜,早早地上床睡个美容觉。那时候的她,一个人逛街,一个人看电影,一个人吃饭,这种平静安然的生活让她感到欣喜。

有一次,同事对她说:“你经常这样独来独往,很容易没朋友的。以后多和我们出去参加联谊会,认识一些不同行业的人,才能更好地立足社会。”

听了同事的建议之后,姑娘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想着自己有机会去多认识一些朋友,也不是坏事。

几次聚会下来,姑娘结识了些喜欢喝酒泡吧的朋友。每天晚上兜兜转转于各种夜场,吃完夜宵回到家里已是凌晨三四点了,眯着眼睡上个把小时就要起床洗漱,带着俩黑眼圈去上班。

她坦言自己并不喜欢这种生活,却担心因为自己的拒绝,而与身边仅有的几个朋友疏远了关系,一想到这样的结果她就惴惴不安。

我特别理解这位姑娘的窘境:在意别人的眼光,努力让自己融入群体,好让自己看起来并不孤单,明明不想迎合,却还是强颜欢笑,看起来一点儿都不讨喜。

有句话说得好:孤独从来就不会毁掉一个人;强迫自己融入一个不适合自己的圈子,佯装自己不孤独才会毁掉一个人。

02

几年前,文友H打电话给我,邀我去一个作家前辈和编辑的饭局,去时朋友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多认识一些圈子里的人,对你的写作会有所帮助。”

抱着与前辈交流写作心得的目的,我赴约了。饭局上,一桌人都在插科打诨,相互恭维,压根儿就没有讨论到有关写作的事情。

见我的话并不多,H小声示意我要多说些话,让我在前辈们面前表现积极些,争取多发表几篇文章。他说自己当初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就是仰赖在场前辈的关照,说着就毕恭毕敬地给他们都敬了酒。面对此情此景,我只能无奈一笑。

之前,我就一直奇怪他写的文章连基本措辞都成问题,却常见于书报杂志,原来是这么发表的。

后来,他又多次邀我去差不多性质的饭局,都被我婉拒了。

时至今日,我也没有向H学习过写作经验,但陆续也在一些杂志上发表了作品,个人公众号上写的文章也时常被别的公众号转载。

其实,与其一味地让自己融入群体,取悦他人,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提升和打磨自己的专业技能上面,持续地输出作品,让更多的人从自己的文字当中找到共鸣并且喜爱它,这也是我写作的动力。

03

人到底应不应该合群?

我见过很多年轻人打着扩展人脉的旗号,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聚会,逢人就交换名片,又或是互换手机号码、添加对方微信好友。然而,要知道,在你没有获得对方的认可之前,这种在社交场合中积累的人脉,90%以上都不会再有后续联系。你辛辛苦苦积攒的人脉,其实并没有实质意义。

我们活在这个社会上,并不能脱离群体而生存,适当地融入群体,是我们与身边人达成交流、获取信息的一种途径。而在此过程中,也要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群体,它带给你的应该是进步与提升,而不是一种身心的损耗。若是在随波逐流与盲目跟风中丢失了原本的自己,最终被同化成平庸之辈,实际上并不明智。

04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些公众场合里,总能看到几个静默的身影。他们含蓄内敛,行为拘谨,习惯沉浸在一个人的世界里,遇上对答,也只是以“哦”“是的”“对啊”这类简单的语句应付着,在人群之中显得格格不入。

或许他们并不擅长社交,不会自如地说各种假大空的场面话,然而,正是他们身上那股敏感细腻的特质,让他们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捍卫自己真实的模样,不必削足适履般讨好他人,不必用融入群体这种方式来获取存在感,保持独特的气质与内心的丰盈,在别人眼中,反而有着另一种特别的魅力。

愿你初心不改,拥有独立的思想和灵魂,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而不需要通过努力地合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