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双修视阈下河道景观的有机更新:理论、路径、案例
- 左冕
- 20字
- 2021-06-04 19:27:36
第三章 城市河道景观的多重价值及其更新目标
第一节 城市河道的多重价值
16世纪末,“景观(landscape)”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到18世纪,景观一词开始被风景园林师所采用,他们基于视觉艺术效果的追求,对人为建筑与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景致进行设计、建造和评价。这时的景观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包括自然和人为作用的任何地表形态而没有明确的空间界限,主要是突出一种综合和直观的视觉感受,类似于风景、风光、景色、景象等术语描述。近代以来,地理学和生态学将景观的概念进一步拓展,形成了“地域综合体”的新理解。1995年,美国景观生态学家R.T.T.Forman将其定义为空间上镶嵌出现和紧密联系的生态系统的组合,即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包含了一系列完整的生态过程和社会经济过程,这些过程互相联系形成了多姿多彩的现实世界,具有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
在2011年的第36届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历史性城市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的概念。相较于“历史中心”或“建筑群”的提法,“历史性城市景观”包括了更为广泛的城市背景及其地理环境,特指文化与自然价值及载体经过历史层层积淀(multi-layers)而形成的城市区域。历史性城市景观的定义要求采用宽视角的方法来分析历史聚落和城市,将城市看作是自然、文化和社会经济过程在空间上、时间上和经验上的建构产物。作为一种观察、理解城市及其组成的宏观视角,历史性城市景观引导对城市自然和历史价值多样性更综合、更包容的理解,促进了更广泛的学科融合(如对地貌学、自然环境和对非物质方面的考虑),并对开展可持续的保护利用产生了极大的启发。
河流自古就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模不断增加、人流物流持续集中的今天,河流的作用愈发不可替代。城市河道不仅是构成城市空间与功能的重要元素,也具有普遍的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价值,属于同时具备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两种条件的复合遗产(Heritage-Mixed Property,又译作混合遗产),也是典型的历史性城市景观。随着生态经济和互联网思维的盛行,如何对城市河道进行近自然化恢复和可持续利用,引导生态建设和地域文化传承,并以此为契机启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实现经济结构和社会形态的转型升级成为各领域的研究热点。价值认识是保护与利用的依据和基础,如何全面认识城市河道的价值和功能,决定了下一步保护利用的态度和行动。我们有必要借助历史性城市景观的视角加强对河道空间整体功能的研究,全面解读城市河道的丰富价值、深刻理解河道保护利用的目标,进而找到现代城市河道保护与利用的实现途径。
一、生态本底价值——作为场地(sites)的城市河道空间
从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看,河流及其生态过程为人类和城市的持续存在提供了物质基础。河流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一系列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河水在流动过程中不断切割地表岩石层,搬移风化物,同时通过河水的冲刷、挟带和沉积作用形成并不断扩大流域内的沟壑水系与支干河道,形成各种规模的冲积平原并填海成陆;河流也是全球水文循环中极为重要的一链。河流的生态过程使大量动植物都获得了栖息和繁衍的基础,也为人类生存提供了场地和其他必要条件。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看,河流作为廊道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功能如通道、过滤、屏障、源和汇作用等,与河流相关的各种景观要素与河流间相互作用共同维系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Andre等的研究表明,河流与河流以及河流与湿地间良好的连通性可提高系统的稳定性,降低洪水对群落的影响。这些源自生态过程的功益和福祉被称为河流生态系统服务,可以归为供给、调节、支持和文化四个类别(见表3-1)。
表3-1 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与内容
国外生态经济学家的研究表明,占据地球表面积0.4%的河流和湖泊贡献了5%的全球生态服务价值,其单位面积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是森林的8.8倍、耕地的92倍。尽管其影响体现在较大的时空尺度,源自生态系统过程和功能的生态服务始终维持着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赖以生存的区域环境条件,也为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根本性基础和先决条件。至今,水仍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自然因子,水的循环把城市生态系统与区域生态系统联系起来,并密切影响着城市环境,对增加空气湿度、减轻热岛效应、净化城市空气等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二、社会经济价值——作为场所(spaces)的城市河道空间
从现代城市的角度看,河流为人类与城市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和机遇。滨河地区不仅是城市的发源地,也是最具活力的城市空间,其功能由居住、生产逐渐扩展到运输、商贸,因而在城市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城河提供的清洁用水使“居者有澡洁之利”“汲引之便”,为人们提供了较为理想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在农耕时代,发展农业生产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主要政绩,由于农业对水资源有着巨大的依赖性,兴修水利和引水灌溉成为政府的重要工作。唐代白居易在任杭州刺史时就曾发动百姓利用西湖之水“溉田千顷”;除灌溉外,城市河流还能种植菱荷菱蒲、养殖鱼虾。“荷叶万顷、一叶渔舟”就是对水产资源和水上风光的生动描绘。
在机械化大生产普及以前,河港也是城市发展重要的推动力。由于河流水系是重要的交通和运输通道,滨河城区也自然而然地发展为人口集聚和商品交易的中心。唐代的扬州江岸南移,蜀冈之下已然成为繁荣的商业区;被宋人称为“建国之本”的汴河每年向汴京运输粮食与生活用品多达600万石;基于京杭大运河的漕运始终是维系中国历代封建中央政权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苏州、威尼斯等也因为便捷的内部水路交通而繁荣昌盛、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充足的水源、便捷的交通、巨量的物资、完善的商业设施使城市沿河区域人口密集、街坊紧凑,成为城市中最活跃的地区。苏州、无锡兴旺发达的轻工业就是建立在水网密布、供水充足的基础上,丝织、印染、造纸产业的发展又有力地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扩张。
出于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对河流生态系统进行各种改造和利用,产生了更为丰富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在工业时代,水力发电成为利用河流的新形式。人们利用河流的水位落差,通过水轮机将水的位能转化为机械能并推动发电机,进而得到电能。水力发电由于无污染、成本低、高效而灵活在全球范围都获得了广泛应用。
城市河流调节蓄水的能力对于暴雨或久雨之后防止、减小洪涝灾害作用明显。我国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湿润多雨,年降雨量达1 100~1 500毫米,但由于河网密布,雨水调蓄能力强,所以罕有洪涝之灾。广州城内“六脉渠,渠通于壕,壕通于海”,与城壕共同组成的排水系统能有效地排除积水,故“六脉通而城中无水患”。可见,河道直接或间接地为城市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人类大量、广泛获得和利用河流生态系统所提供的产品,建设出生活便捷、功能复杂的城市。
三、历史文化价值——作为场景(scenes)的城市河道空间
关于环境与文明的关系前人很早就有研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提出山地、平原、近海三种地形会产生三种不同的政体,说明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透露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作为城市形态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河道深远地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和文化的形成。我国江南地区地势低平、水网纵横,城市一般以水系为界限,形态和布局较为自由,呈现出多样化的城市风貌。譬如嘉定城壕略呈圆形,城中骨干河呈十字交叉状;绍兴有七条护城河,称为“七弦”;无锡的城河呈鱼骨状、城壕呈菱形;苏州古城呈棋盘格子状;南通的护城河呈葫芦形。北方平原则由于水体较少,城市形态不受山水地形的限制而往往出现方正和规则的格局。自然水体不仅是影响城市格局的重要元素,也构成了城市景观体系的骨架,像杭州的“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常熟的“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南京的“据龙盘虎踞之雄,依负山带江之胜”都是典型的例子。
进一步看,河道对城市界面的塑造也起到了深远的影响。河边特定的生活方式、作息规律在日积月累中产生了自身的空间特征、建筑式样,成就了独特的城市风貌。在水网密布的城市,普通百姓对河道的依赖直接而密切,从后院下到河道中取水、淘米、洗衣,河道成为居民生活空间的延续。作为水乡城市河道历史遗存物代表之一的河埠头,忠实记录了滨河居民“靠水吃水”的传统生活模式:除了街道和茶楼酒肆,星罗棋布的埠头、客船也可以是闹市或庙口,成为别具一格的场景。一河一街与两街夹河等河街相依、错落有致的空间格局,横跨水面的石拱桥、古老的青石板码头、水巷穿梭的小船,与临水而筑的黑、白、灰色民居一道,构成简明、轻巧、淡雅、清秀、舒朗的水乡聚落,成为依河生长的江南城镇经典意象。
河流与沿河空间不仅满足了人们物质层面的需要,更渗进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孕育出多姿多彩的亲水文化。除了承载着沿河居民取水、洗涤、交易、交通等各种功能,河道也滋长了赛龙舟、放河灯等水上民俗活动,人们享受着河流穿城而过带来的生活便利与情趣,散步、戏水、钓鱼、竞舟,在这里休闲娱乐、亲近自然。即使在北方,以城外河边绿地为主的开放空间也历来是百姓游乐的好去处,是城市最具特色和活力的地段之一。宋代太原城西沿汾河有一处“柳溪”风景区,包括堤防、柳树、水面、林华堂、彤霞阁、四照亭、水心亭等景点,“每岁上巳,太守泛舟,郡人游观焉”。明清北京皇城的前三门护城河也在每年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成为市民放河灯赏河灯的地方。这种景观偏好性、选择性构成和强化了市民的主观映像,塑造并传播了城市的文化特征,最终聚成了对城市的认同感,作为一种经典传统文化通过场所和记忆代代相传。
千百年来,滨河空间作为物资与信息的集散地,不仅成为城市中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中心区,也是城市中最有历史文化气息的生活区,是城市不断发展与成长的动力之源。在一定程度上,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所在地民族的行为习惯和性格形成并协助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与稳定性,维系着人们的民族情感。从特定城市的发展过程和特征看,城市河道铭记了历史,孕育了文化。作为那一幕幕极富生活气息场景的发生地,河道空间是城市文化和地域精神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是最具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见图3-1)。城以河而美,河因城而名,这种超越了自然因素和物质意义之上的精神象征,更成为河流对于城市的独特意义,从巴黎塞纳河、伦敦泰晤士河、柏林莱茵河到上海黄浦江、重庆嘉陵江与长江、杭州大运河无不如此。
图3-1 城市河道景观的历史层积与价值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