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亲,你做好当妈妈的准备了吗

孩子会令你的人生得以完整和成长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女性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传宗接代的传统思想正在遭受自由主义的激烈碰撞,尤其是现代育儿所要付出的金钱和精力,以及这背后的妈妈要面临的人生种种改变,更让很多已婚的女人望而却步。于是,生还是不生?这已经成为一些年轻夫妇面临的焦虑问题。

也有一些已婚女人说:“我自己还没长大,怎么会去照顾别人呢?那谁来照顾我呢?”确实,现在处于黄金生孕期的已婚女人很多本来就是独生女,在亲人的照顾下长大,结婚后由丈夫照顾,她们喜欢毛绒玩具,喜欢和丈夫撒娇,生了孩子,岂不是会和孩子成了竞争对手?更不要说那些生了孩子后无休止的家务了,想想都恐怖……还有一些职业女性因为事业正处于上升期,或者在某领域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工作经验,如果放弃工作生孩子,则可能面临着以后要重新开始的结果,这让很多女性徘徊犹豫……但是,仍有绝大多数女人,会毅然决然地选择做母亲,她们可能没有一定要将人类繁衍下去的历史责任感,但是她们知道,做母亲,是关乎生命的大事,是实现自我的必经之路,只有经由做母亲的过程,才能让她们的生命得以完整,否则,即便拥有丰厚的物质,享有无人束缚的自由,但心灵,永远空落落的没有一个稳固的依附。

确实,孩子会让一个女人真正得以完整和成长,他会教你忍耐、坚强、温柔和如何付出爱。孩子的无邪的笑声让你感受这世界的单纯和美好,即便孩子的哭声也会令人感受到的是旺盛的希望。在他充满期待的眼神里,让我们感到自身的责任,激发了我们无限的潜能,在他稚嫩小手的触摸下,让我们从心底升起一种力量,让我们无比坚强。

看似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大人也是重新活一回,重新修复自己一回的过程。

孩子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开启了我们人生前所未有的门,一个新的世界从此敞开怀抱,一段新的人生体验充满着爱和向上的力量。

没有人天生就会当妈妈

妈妈是孩子温暖的港湾,也是有些孩子走向罪恶的直接推手。你如果听了后一句话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天下那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怎么能害自己的孩子呢?那我们先看看一个真实的案例:在浙江,一名成绩优秀,品德优良的孩子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而这个母亲呢?工资不高,就帮别人加工毛线衣赚点钱供儿子读书,让孩子过着“吃穿全包,一心读书”的生活。所谓为了儿子也费尽了心血,但是她为了儿子的学习,不允许他有任何的兴趣爱好,动辄打骂,逼孩子考取他认为没有能力考取的学校,孩子在高压管教中,终于拿榔头朝母亲后脑砸去,将母亲活活砸死!

这个妈妈看似为了孩子呕心沥血,但却获得了这样的下场!妈妈虽然满怀爱孩子的心,但是教育方法不当不仅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因此,对于孩子,光有爱,没有方法和智慧同样是行不通的。

现在处于80后的新妈妈们,似乎面临的挑战更大了。因为现在的妈妈们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卖力工作,而且工作时间更长,压力更大。

在这样的社会状况下,我们的妈妈们应该怎样去了解我们的孩子?如何有效地沟通?如何更有效地培育孩子?成了妈妈们的当务之急。

蒙台梭利曾强调,人的功能在0~3岁这一阶段上比3岁以后直到死亡的各个阶段的综合还要大,从这一点上来讲,我们可以把这三年看做是人的一生。既然1~3岁对于人的一生如此重要,那么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孩子的都发生了怎样的成长,而作为妈妈,我们又该如何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因“时”施教?

我们这本书虽然谈的是孩子3岁前的教育与培养,但是人的一生除了婴儿期之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每个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主题,作为妈妈的你,是否有了相应的准备呢?

“妈妈”这个社会角色的担当,说容易很容易,只要你生下了孩子,就可以当妈妈了,但是,说难又太难,要保证孩子的心身都能健康的成长,你不仅要懂如何在生理层面照顾孩子、还要懂如何在心理层面照顾孩子。所以说,一个合格的家长,是需要大量的学习的。

然而,现在这个消息爆炸的社会,各种信息又太多了,这时候更需要妈妈的自信,相信直觉,相信自己,不盲从,在铺天盖地的信息和各种声音的轰炸中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但是,这样的强大的自信从哪里来呢?

现在干什么工作都需要“上岗证”,但是,很遗憾,我们国家的的父母们,在岗前是没有经过什么培训的,都是仓促到位,有很多妈妈并未做好充分的准备就怀孕了,在未来的育儿路上,往往不能安心地履行妈妈的责任;即便是做了一些准备的妈妈,她们的辛劳往往达不到期盼的效果,因为她们的思想、说话和行为,受到传统文化、社会状况、上一代的熏染等,只能重复过去的做法;有的妈妈确实为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每天像仆人一样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结果使孩子无法独立发展,而且变得没有力量,甚至使孩子心理、智力都发展滞后;……

如何做一个好妈妈呢?做一个好妈妈的前提是要做好自己,要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将自己的生活活的有滋有味、丰富多彩,这样我们才能在培育孩子的时候,分清楚什么是自己的需求,什么是孩子的需求,这样才能建立最基本的自信,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直觉,才能以真爱面对孩子。

因此说,培养孩子的过程何尝又不是妈妈自我修炼的过程!要做好一个妈妈的角色,着实不容易,就让我们以专业的精神来面对这份赋予我们的神圣工作吧!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我们自身也都能得到全新的成长,从这个角度说,这又是何等神奇的人生过程!

专家妈妈贴心话

现在有一些社会机构开办“父母课堂”,已经怀孕的或者准备怀孕的准妈妈们可以带着老公去学习一些“父母学”的知识,为培育宝宝奠定一些基础,还能促进夫妻两个人的相同的教育理念,避免将来在育儿方法上存在太大的差异而影响夫妻感情。

另外,如果自己在幼年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些负面事件或者由于父母的原因造成了心理创伤,建议准妈妈先到一些心理咨询机构进行心理疗伤,或者参加一些工作坊的心灵成长小组,只有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保证自己的人格健康,才能在未来对自己的孩子施以好的影响,否则可能会造成新的轮回。

记住,你不会是一个完美的妈妈

我在和一些妈妈沟通的时候,发现很多妈妈存在育儿焦虑:看到有的妈妈给宝贝报了亲子班,她就算借钱也跟就去报,就怕孩子输在起跑在线;看到有的妈妈给宝贝买了漂亮的新衣服,她就感觉自己宝宝的衣服是不是太旧了?有的妈妈表面上一个劲地夸自己孩子“宝宝真棒”,背地里却对我说“我家宝宝特别不爱说话可愁死我了!”更有焦虑过分的妈妈,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好,时时处于内疚之中,孩子感冒了,她怀疑是因为自己后半夜睡的太死,没能及时像猫头鹰一样彻夜值班导致的;看到别的孩子能流利地说几个儿歌而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就责怪自己平时没有多花时间开发孩子的智力;自己的孩子比别人的孩子个子矮,就觉得自己在孩子的营养上没有多下功夫……妈妈们,请记得,你是个普通的凡人,不是神。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局限性,都会有遗憾有想不到的地方,陪着孩子成长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对宝宝的照料过于投入,事无巨细都要费尽心思,时间长了,便会感到自己情绪低落、失眠、注意力难以集中,严重的还会变得脾气暴躁,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等生理不适症状。随之而来的便是生活质量下降,仿佛育儿生活成了让人烦恼的责任,过去平静的小家庭似乎因为宝宝降临而被扰乱,丧失了生活最初的乐趣。这种严重的焦虑不仅伤害了你的身心健康,同时,这种不良情绪还会传染给宝宝,给他(她)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妈妈焦虑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源于自己的恐惧,由于社会竞争压力大,所以,成人们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要有超前意识,因此,这往往导致家长对于孩子的期望值过大,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与别人家的作比较,一有差距就惊慌失措,坐立不安,想方设法让孩子被动地接受你的调教。殊不知大人过多的焦虑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有时反而会让父母的预期失算,甚至适得其反……我曾看到一个妈妈在女儿七八月的时候就开始训练学习走路,嘴巴里还念叨着:“宝宝真棒,你看别的宝宝都不如你学的快!”殊不知,在孩子的肌肉和骨骼还没有发育到成熟的时候,就让她进行身体不能承担的事情,对孩子的发育没有好处只有伤害!千万要根据孩子的生长发育的阶段和特点去培养孩子,不要做揠苗助长的事情!比如走路这件事,这是孩子自然而然自己可以发展出来的能力,是不必刻意提前训练的。

另外,还有一些妈妈对孩子的安全问题非常焦虑,担心孩子会生病,天气冷点儿就不让下楼玩,有点危险性,坚决避免参与。这些过度的担心只会禁锢孩子的天性,让孩子需要大量信息的探索求知欲受到阻隔,渐渐让孩子产生了惰性思维。要知道,我们没有力量去保护孩子的一生,所以我们也要给孩子受挫的机会。一个成熟的父母是可以忍受孩子受挫时候的痛苦,并用坚定的眼神鼓励孩子战胜困难,从而孩子才有了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

虽然很多妈妈懂这个道理,但是还是不肯放手,围着孩子婆婆妈妈的让孩子厌烦。隐含在这些妈妈焦虑背后最深的恐惧石担心失去孩子,她们希望通过自己的控制来抵抗这一恐惧,这是很多妈妈沦为“孩奴”的终极原因。由于自己极端恐惧这种后果,因此可能会为了孩子的安全而让孩子失去快乐和智慧。对于三岁之前的孩子来说,只要孩子在自己的视野之内,不要太顾及孩子玩的是泥巴还是树叶,只要孩子玩的很开心,都不应该剥夺孩子的兴致,因为那是孩子在为自己的智慧采集信息。

专家妈妈贴心话

曾经在一本书中看到一个妈妈和一位智者的对话。孩子已经青春期,执意要和朋友们去一个遥远的地方探险,妈妈由于担心安全问题而坚决阻止,结果母子两个闹得很僵。其实这种问题会在孩子未来独立性更强的时候频频出现。智者建议妈妈放手,和孩子一起做好必要的安全准备之后让孩子去,并给他祝福,不要让担心这种消极情绪影响到孩子的快乐。这位妈妈说:“那如果我就此失去了他该怎么办?”智者的话意味深长:“这世界上的事情分我的事,他人的事和老天的事,我们只能管我们自己的事,对于他人和老天的事我们是无能为力的。”

你的家庭将可能面临重组

宝宝出生后,如果你不肯放弃工作和事业,孩子的爸爸也不能抽出时间来帮忙,而双方父母又到了需要照顾的年龄,一场新的家庭重组势在必行。而习惯了两个人生活的你,是否做好了应对新家庭结构的准备?

同学小蓓最近因为这个正打算闹离婚,因为单身的婆婆在孙子1岁时,自告奋勇要来看孙子。小蓓以为婆婆至多来住个十天半个月就走,但是没想到,婆婆来了之后就没有离开的意思了。婆婆的到来,让一家三口的生活规律全都打乱了。小蓓是独女,以前隔两天一家人就抱着孩子回她娘家。现在婆婆来了,不叫上老公,小蓓不乐意独自回娘家;叫上老公,小蓓又觉得把婆婆一人丢在家里不好。时间长了,小蓓的忍受变成了冷漠,她不吃婆婆做的桂圆汤,也不喜欢婆婆给她织的毛衣,只希望婆婆快点回老家。

婆婆本人也感觉到了小蓓对她的排斥,一天,婆婆拿着火车票对着儿子和儿媳妇哭了,她说她很失望,多了一个孙子,却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她责怪媳妇对她的冷漠,责怪儿子不为她说句话……珍珍和婆婆吵得很凶,老公站在中间,越拦她们火越大。最后,母亲指着小蓓老公喊道:“你给我记着,这个家要是有这个女人,我就从此不踏你的门槛!”

面对婚姻中的家庭关系,怎么样做才能尽可能达到和谐呢?媳妇当然要发挥一定的作用,但是夹在中间的双面胶——老公的中介作用更重要。儿子的这种中介作用如果发挥得好,则可以加强婆媳之间的情感联系,反之,则容易成为矛盾的焦点,出现“两面受敌”的困境。

因此,如果要决定和公婆长期生活,重点要看老公的协调能力如何。如果老公能智慧地“做人”,就能有效避免婆媳之间的不愉快发生。

例如有的婆婆认为家务活应该媳妇干,儿子应该闲着休息。如果婆婆让媳妇做家务,儿媳让老公来帮忙,婆婆肯定抢过来说:“我来我来!”但几次下来,婆婆心中就会对媳妇不满。但是如果婆婆让媳妇做家务,丈夫在一旁看电视,上网玩,长此以往,媳妇心中就会不满。如果这时候儿子表明立场:“老婆和我一样要上班,下班她也挺累的,我一个大男人干这点活儿没什么。”婆婆看见儿子挺疼老婆,渐渐习以为常,也就不在叨咕了。

婆婆一代节俭习惯了,看到年轻人花钱大手大脚的非常生气。在买菜、买衣服、洗澡用水、夏天开空调等多个方面都可能发生摩擦。如果婆婆说:“这样的衣服就这么贵!”用言语限制媳妇的花费,媳妇就会认为婆婆干涉个人生活,自己赚的薪水自己不能做主。也有的媳妇买了衣服,如果婆婆问起,打个半价或者8折报给老人,老人对价钱也就不说什么了。最好的方式是儿子对母亲说:“现在女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您就让她多买几件衣服也没什么。我老婆出去漂亮,我脸上也有光。”

以上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如果你打算和婆婆公公一起生活,要避免两个女人短兵相接,一定要先给老公做好培训。对于媳妇来说,不要期望没有血缘关系的婆婆来像对待女儿一样对待自己,“公司不是家,婆婆不是妈”,对来自婆婆的关心和爱的期待要降低,这样生活才容易满足。

专家妈妈贴心话

原生家庭和新家庭最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间隔,能不住在一起就不住在一起,如果有一定的经济条件,最好给老人在本小区买一套房子,大家彼此能相互照应,又互不影响各自的生活是最好的。两代人有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上的差异,而伴侣间也需要亲密的空间,需要在没有评判的目光下,享受自在、舒适的婚姻生活。

产后抑郁症要提早预防

如果你还没生孩子,那么你需要了解产后很长一段时间你要面临的生活状态是什么,这是完全不同于过去生活的内容,如果不提前做好心理准备,恐怕会有心理不适产生,严重的还会染上产后抑郁症。

如果你已经生了宝宝,看看下面一个过来人对产后生活的描述,你是否有同感:

超级累

产后国家规定放产假,但这却是一个非常累人的假期。半年里我没睡过一个超过5个小时的整觉。有时凌晨2点左右就会被宝宝叫醒,喂过奶,他睡了,我却好久都睡不着。这时的我,想上吊的心都有。

晚上的睡眠就这样弄的支离破碎的,白天的时候,往往忙了一天才发现自己牙还没刷脸还没洗。产假结束我回医院值夜班,因为是第一个离开宝宝独自睡觉的夜晚,我睡得沉极了。来病人时,护士砸门都没把我叫醒,只好搭梯子从窗户爬进去弄醒我。这说明什么?比起产假里带宝宝,在医院值夜班大概还算个轻省活儿!

太单调

孩子大一点的时候,还能有个互动,但是孩子刚出生那会儿,不会笑,没交流,就是吃,拉,睡,妈妈一小时一小时的就是拍拍抱抱喂喂这样的事情。月子里的一个月整天脑子里就是想着:宝宝多长时间喂一次,一天换几个尿布,夜里起来几次,这些颠覆了我整个生活的大事,离正常的生活又是多么远。有时候,我去洗澡的时候,心情都很矛盾,一边担心别人带不好宝宝,想赶紧洗完了自己带着,一边又觉得不在宝宝身边真是轻松自在,想多磨蹭一会,然后又为自己这种想法很内疚。

很孤独

产后的生活重心全都在宝宝的吃喝拉撒上,没有同事没有朋友,更不能随便出门,因为还要定时喂奶,大部分时间都是一整天呆在家里,感觉与世界上大部分人失去了共同的话题。白天也常有一种“被困住了”的感觉。去超市购物算是奢侈的出行,但是脑海里还总是宝宝的哭声,着急忙慌地还得赶紧回家。

成功感缺失

我从小受的教育是像男孩子一样好好读书有一份体面的职业,有经济实力,受人尊重。上班的话,工资多少是看得见的,升职与加薪更能证明你的成绩,但是,如果请保姆来带孩子,该付保姆多少钱?在家带小孩,也意味着职业和学业的停滞,而且现在30左右,正是比较关键的年龄阶段。想起这个心里就有些急。

这么妈妈遇到的这些情况是很多新妈妈遇到的共同问题,据统计,50~70%的产妇产后都会经历一段“蓝色”忧郁期,其中抑郁程度较重,对正常生活影响较大的称为“产后抑郁”。按照国际精神类疾病诊断标准,产后6周之内出现的抑郁可以诊断为产后抑郁,因为其发病机制可能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有关。而6周之后出现的抑郁应该就属于抑郁症的范畴。

从这个妈妈所描述的情况,倒也便于我们理解患抑郁的原因,即产后离职在家照料小孩这种生活方式的巨大改变——心理学上称为“应激性事件”——对母亲心理造成冲击,导致情绪失调。产后生活单调、过度劳累、自我价值得不到肯定是造成产生产后抑郁症的外在原因,内在原因是新上岗的母亲还未适应自己“母亲”的角色。

母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来的。女孩出生后就从社会上学习。长辈、书籍、电影等等无时无刻不在“教导培养”女孩子们成为好母亲。这种教导熏陶在当下社会有些缩水的趋势,所以对于新女性,尤其是习惯于自我独立的职业女性,做母亲意味着自我世界被“侵犯”,这让她们很不适应。

做母亲是世界上最伟大、最重要的职业,它需要最高深的学问、最坚韧的耐心、最深沉的真爱。由于目前人们对这份职业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导致很多妈妈自己看不起自己,觉得仅仅用母亲来定位自己,是一种贬低。单纯地将自己的价值换算成金钱与保姆相比较,试问,妈妈和保姆对孩子的爱和投入能一样吗?!

除了某些观念要改变之外,要更好地面对做母亲的挑战,准妈妈或者新妈妈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好准备:

1、重新自我规划,包括人生目标、职业情况、生活方式等,将业已成熟的自我体系进行适当的调整。如我本人过去做网站管理工作,工作节奏快,压力很大,经常性加班。生了宝宝后就不可能再去从事类似的工作了。于是我重新进行了职业规划,边带宝宝边考下了心理咨询师的资格证,之后结合自己的传媒专业,开始从事咨询和写作工作。也有很多妈妈开网店或者重新学习新的技能,既能开始新的职业,实现自己的价值又能兼顾家庭和孩子。

2、做好可以接受为了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放弃自我,但注意这绝不是完全放弃!孩子出生的前三年会占据妈妈的大部分时间,这个时候,你的主要社会角色是母亲,你可能为了孩子没时间逛街,也不能会友,更谈不上长足旅游,但你仍然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学习到新的东西来滋养自己的成长,如:营养学、儿童心理学、医疗护理甚至是烹饪方面你是否都有了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增长?永远不要将自己只定位为母亲一个角色,这样就不会失去自己。

3、不要指望孩子生下来你就会爱他。慢慢培养对孩子的爱,并从中收获乐趣。我的一个朋友曾回忆当初她刚看到生下来宝宝的情形:啊!他怎么这么丑啊,快拿走!她说她当初对这个丑家伙一点没有爱意,但是随着与孩子慢慢有了互动,她才越发萌生母爱的情怀的。

4、另外,找到其他方法应对照料孩子的压力,关键是要寻求帮助,如可以请自己妈妈或者婆婆帮忙照顾一段时间,留一点时间给自己。哪怕是躲在咖啡馆里听听音乐,看一本小说,或者只是呆呆地看看路边的人流,就可以助长很多心灵的力量。不要为自己不在宝宝身边而对宝宝产生内疚,你的好心情对宝宝更重要。

5、和其他妈妈交流

和别的妈妈谈宝宝是世界上最有滋有味的事。如果身边没有这样的朋友,在育儿网站里潜水和灌水也很开心。你会惊喜地发现,居然有人和你一样,一边吃着饭一边津津有味地谈宝宝拉和撒的问题。

专家妈妈贴心话

很多新妈妈感觉育儿困顿劳累,并且埋怨当爸爸的一点儿都不帮助自己照顾宝宝。实际上,当爸爸们本想抱抱宝宝的时候,妈妈们往往会阻拦:“你这个笨手笨脚的,还是给我吧!”当孩子和爸爸在家的时候,妈妈们又总是不放心:“他是照顾不好宝宝的!”在这样的信息强化下,爸爸们越发觉得自己在照顾宝宝方面很无能,因此,离育儿的工作也就越来越远了。其实,大多数爸爸还是爱妈妈爱宝宝的,主要是妈妈没有给爸爸机会参与,爸爸不理解带小孩的辛苦。这不但加重妈妈的负担,对爸爸也并不公平,错过了许多亲眼看见孩子成长的美好时刻。

因此,聪明的妈妈要多赞美爸爸对宝宝的付出,强化他对宝宝的爱,同时,也要及时把宝宝对爸爸的依恋告诉他,强化他做父亲的责任,这样不仅能减轻妈妈育儿的劳累,也让爸爸能共同感受育儿的幸福。

上班还是在家带孩子?

大家都知道,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非常重要,因此很多妈妈都很想陪伴在孩子身边,但是又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有时候不能不出去工作。

育儿类的网站上包括身边的很多新妈妈们,都在为“上班还是在家带孩子”而痛苦挣扎。一方面,如果妈妈上班,把孩子交给别人来照顾,十分不舍;另一方面,如果在家带孩子,又担心自己的事业就此搁置,将来恐怕和社会脱节,就很难再有合适的工作了。还有的人是因为经济原因,老公一个人不能支撑家中的开销,因此,妈妈们不得不出去工作来一起养家,这样的妈妈带有很大的无耐性。

网上看到一个妈妈心酸的讲述:

“宝宝生下来后,一直是我和我妈带,宝宝6个月的时候,我的产假休完就去上班了,于是,请了个阿姨帮我妈做做家务,但是宝宝七个月的时候,阿姨说她家里有急事要走,我一时手忙脚乱,不得已,只好将宝宝送回老家,让我爸妈一起带。

就这样,现在我和宝宝分开快一个多月了,一闲下来的时候,思念的瓜子就刨着我的胸口,很想宝宝,可是我的工作又太忙,宝宝在的时候,每天宝宝没醒,我就去上班了,晚上九十点才回到家里,这时,宝宝早就已经睡着了,周一到周五,基本是没时间和宝宝交流的,唯一只有周六和周日的时间。所以,即使把宝宝接回来,又有什么用呢,我还是没有时间照顾他。看着宝宝一天天长大,我一天天地错过他成长的岁月,心里真的好难受。可是,如果不上班,当全职妈妈的话,我又舍不下每月一万多的收入,也不想让宝宝爸爸独自承担经济压力,毕竟,我的收入也不算少。

我该怎么办呢?真的好想宝宝,每每看见小区的孩子,我就想起自己的宝宝,听见别人家的宝宝哭,也就像哭到自己心里一样难受。”

看了这个妈妈的帖子,我头脑里忽然想起《发现母亲》里面再三提到的相似案例,就是一些孩子从小被寄养在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没有与父母建立起来充分的依恋关系,结果再次返回家庭之后,由于情感基础不好磨合不当,再加上父母对孩子过分要求学习成绩而忽略了情感上的沟通,结果最后造成家庭悲剧。

婴幼儿时期缺乏足够关注的孩子,内心缺乏自信心和安全感,他们很难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妈妈选择了其他的事而没选择我,说明自己不重要)。一个内心缺乏爱和正确引导的孩子将来也很难向别人付出爱,不容易与他人建立健康的关系,无论是友情、爱情和亲情。

健康的依恋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基础,如果这种亲密的依恋没有建立起来,孩子与父母之间以后就无法再有高质量的亲密关系了。而这种依恋,正是婴幼儿期建立起来的,关于婴儿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心理学大师约翰·包尔比通过对母婴的观察和研究,有过突破性的发现。他认为,人类婴儿的依恋敏感期在0岁~5岁期间。英国专家夏佛与爱默森通过观察大批婴儿,将这个敏感期的具体开始时间锁定在7个月。孩子通常是依恋母亲,一旦依恋关系形成,终生不变。包尔比一再强调,没有经历温暖和恒常的依恋关系的幼儿,长大后难于跟其他人形成健康的关系。“婴儿期的母爱对心理健康来说,就像维生素和蛋白质对身体健康一样重要。”

开创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弗洛伊德早就指出,母亲尽心地照料孩子,孩子就能获取一种信任和乐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将会伴随他一生。反之,如果孩子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这种满足经常被拖延,他会由于自身的无能为力而哭泣并发怒,长大后变成一个悲观而缺乏信任的成人。弗洛伊德说:“神经官能症都是在幼儿期(0岁~6岁)患上的,尽管其症状可能很久以后才显现出来。一岁之内的经历对儿童今后的生活来说至关重要。”

既然在孩子早期的依恋关系如此重要,那么妈妈们如何做还能建立好这种安全型的依恋呢?

婴儿依恋的性质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与婴儿有关的妈妈的行为,依恋是在婴儿与妈妈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中逐渐形成的,在这一社会性交往过程中,妈妈对婴儿发出的信号的敏感性和其对婴儿的抚爱的回应是最重要的,如果妈妈能非常关心婴儿所处的状态,注意听取和解读婴儿的信号,做出及时、恰当、抚爱的回应,婴儿就能发展对妈妈的信任和亲近,形成安全型依恋。

安全依恋型婴儿长至3岁时一般都会变得非常自信,在婴儿期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孩子在三岁时表现得坚强、自制力强、具领导力和同理心;相反没有建立安全型依恋关系的孩子却表现出行为的不确定性,表现得回避、退缩、缺乏好奇心。这是因为安全依恋关系的婴儿之所以有自信去探索世界,是因为他们把父母作为安全稳定的后方,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信更能使他们变得独立起来。爱通常是在自信和独立滋长的土壤中培育起来的,如果我们知道有人爱自己,会更容易去独自面对世界。

如果孩子在婴儿期的看护人频繁变动,那么孩子以后就很难对其他人培养起信任关系,因此这个时间最好看护人固定。当然,如果孩子小的时候就一直寄养在老人那里,那么孩子就会对老人建立了依恋关系,长大后无法与妈妈最亲,也是很自然的结果。

从孩子的培养来说,孩子的智慧的发展,也必须自婴儿时期得到细致入微的观察和关注。因为,婴儿最早的智慧活动,常是倏忽即逝,要靠抚育人捕捉、发现并演化它。

这些就是你在孩子婴幼儿时选择离开时所要考虑的。

有一位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选择了在孩子三岁前在家陪孩子,她这样说:“在孩子生命的头几年,与他朝夕相处,一方面熟知他的成长过程,充分了解他的思想感情,掌握他的脾气秉性,这样可以为今后成功地教养培育他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培养我们之间的感情依恋,培养他对父母的信任,给他以完完全全的家庭安全感,让他知道,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妈妈永远在他身边,第一个给他鼓励、安慰和支持,是他最知心的朋友。安全感使他获得自信心,由此自信心,他最终可获得独立。”

我们不一定是儿童教育专家,也不是可以有能力全职的富有家庭,比较折中的方式就是尽量多陪伴孩子一些,实在需要上班,那在工作之余,尽可能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专家妈妈贴心话

很多妈妈面临家庭和事业之间的选择时感到左右为难,很大原因是内心有恐惧,害怕被别人看不起、害怕被社会遗忘、害怕被丈夫抛弃。这是与社会对全职妈妈这个工作缺少必要的尊重和认同是密不可分的。但是,我们一旦了解了在孩子的成长初期妈妈的重要性之后,首先要和老公达成一致性的意见,要让老公明白全职妈妈的价值,他的支持很重要。

另外,也不要有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想法,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怨天尤人,甚至期待孩子对我们感恩戴德、顺从并且报答,那也不是真正的爱。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让妈妈获得了无与伦比的快乐与丰富的知识,更加透彻地了解生命、了解生活、了解这个世界——做妈妈,这也是一个看世界的角度。

不要用错误的爱害了自己的孩子

很难说有哪个妈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我们那种自以为是的爱就是真爱吗?是孩子成长需要的爱吗?当我们的内心激荡着我们认为的爱的感觉时,我们会做一些行为来表达,我们会认为所做的所有的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实际上不然,很多家长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孩子做的事却是对对方没有益处的,甚至会害了孩子。

有的妈妈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当起了全职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包办孩子的一切,最后自己累的腰酸背痛,孩子也没有得到独立的发展,只会更加依赖着妈妈。有的妈妈不仅一个人24小时照顾宝宝,还拉上自己的父母、保姆,宝宝只要一个眼神,或者用小手一指,大家就会猜透孩子的心思,赶紧满足了孩子,结果孩子的语言没有得到充分的刺激,因为他不必说话,最后这样的爱让孩子得了自闭症。

有的妈妈整天担心孩子,焦虑不止,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还以为这是在爱孩子。这样的妈妈可能自己的童年有一些问题,内心充满了焦虑和恐惧,于是就容易将自己的这些情绪投射在孩子的身上。只要离开了孩子就会想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啊,孩子会不会受伤啊……成天担心,惶惶不可终日。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孩子刚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来由地问孩子是不是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这样的妈妈只能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在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最终觉得生活中到处都是让自己受伤的人,从而与幸福的生活无缘。

还有的妈妈把孩子尊为“公主”、“王子”,自己甘愿做仆人和随从。这样的妈妈都有被爱的欲望,但是自己却没有被满足。于是把自己内心想得到的爱理想化之后用在了孩子身上。认为只有无尚敬仰地对待孩子才是爱,只有这样的爱才能让孩子感到幸福和快乐。这种爱的方式不是建立在互相平等的基础上的,而是将孩子的地位抬得比自己高,使自己屈居于仆人的地位,使孩子失去了有力量的家长和成长的导师。这样的爱会让孩子误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主宰,以为其他的人都应该这样对待他。如果别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反而觉得受了委屈和伤害,结果长大后都会使得其他人都远离他,因为谁都无法和一个如此以自己为中心的人交往。这样,又会影响孩子的社交,让孩子变得自卑,但是,一旦他回到家里,他又会恢复强势和霸道,以找回在其他人那里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就这样,最后孩子练就成了一个“不孝子”。

可以说,失去了度的爱,没有约束的爱,毫无原则的爱,只能让孩子性格扭曲,品德受挫,人格变形。这样的爱,是错误的,是温柔、美丽的伤害。爱,绝不是无原则的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严厉的批评。

爱孩子,首先要了解他身心成长的规律,了解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然后才能给到他有效的爱,而不是主观的爱、错误的爱、甚至是伤害孩子的所谓的爱。

专家妈妈贴心话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的给予,而是无条件的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给孩子爱,不如给孩子一颗会散发爱的心,送她玩具,玩具会坏掉旧掉丢失掉,给他买新衣服买好吃的,可这些都会消失掉。给他一颗爱心,他就会在生命里制造爱,制造无穷无尽的爱,让他一直生活在爱的包裹中,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因为他是那爱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