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感觉统合的构成

感觉统合作为人脑的一种功能,是儿童发展的基础,其发展水平决定了儿童整体发展的水平。不同的感统失调,会影响儿童发展的诸多方面。

一、 前庭觉

人脑中有个前庭感受器,它所在的位置如图1—3—1所示。前庭感受器的构造如图1—3—2所示。

图1—3—1 人脑中的前庭感受器在人脑中的位置

图1—3—2 前庭感受器的构造图

儿童前庭功能的发育从胎儿期开始到发展期,儿童的早期运动发展建立在前庭功能发展的基础上,同时随着儿童运动能力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前庭功能发展。

前庭感受器连接着耳道,主要有椭圆囊、球囊、上半规管、后半规管、外半规管等几个部分。半规管中有淋巴液,其中还有固态的颗粒,称为耳石。前庭感受器连接着神经中枢。

前庭感受器可以感知人体空间位置,负责听觉。前庭的三个半规管可以感知身体旋转的角度、速度,球囊、椭圆囊可以感知直线、速度。例如坐在行进的车中,即使闭上眼睛,不看窗外,也可感知到车的加速、减速或转弯;又如乘坐电梯时那种升、降的感觉,这些都是在人体运动的时候,半规管中的淋巴液流动、触发神经细胞而感知的。

前庭感受器可以感知人体在空间的位置及其位置变化,并将这些信息向中枢传递,主要产生两个方面的生理效应:一方面是对人体变化了的位置和姿势进行调节,保持人体平衡;另一方面是参与调节眼球运动,使人体在体位改变和运动中保持清晰的视觉,故它对保持我们的姿势平衡和清晰的视觉起到了重要作用。前庭失调往往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是容易眩晕;二是怎么转都不晕。前者是过敏,后者是迟钝。

人体平衡系统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平衡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内耳前庭是人体平衡系统的主要神经末梢感受器官(其次为视觉和本体感受器)。三者只要其中任何一种感受器向中枢传入的冲动与其他两种感受器传入的冲动不协调一致,便产生眩晕。另一方面,因内耳前庭神经系统是维持人体平衡功能的主系统,且与全身其他系统存在广泛联系,其自身发生疾患或其他系统发生疾患累及前庭系统均能导致眩晕。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多由内耳前庭系统不协调引起,是人体平衡系统功能紊乱的表现,包括患者自身旋转感或周围景物旋转感、摆动感、漂浮感、升降感及倾斜感等。

前庭感受器还传达视听嗅味等讯息,这些讯息的处理中心在后颈部脑干(大脑中枢神经)前方的前庭神经核。由于前庭神经核是大脑讯息的守门器官,身体任何讯息进入大脑,必经前庭神经核过滤,加上又要处理前庭讯息,所以是大脑功能最为重要的守护神,通常被称为前庭体系。前庭觉是影响婴幼儿成长和学习发展最重要的一种功能,俗称“感觉之王”。

二、 触觉

触觉感受器是人体分布最广、接收信息类型最多、承担功能最多种的感受器。触觉是影响儿童生活、学习、活动最广泛的一种感受器。触觉感受器可以感受温度,物体的硬度、形状,物体表面的光滑度,空气的流动,接收和传达情感,触压觉,等等。

触觉感受器是个体所有感受器中生成、发育最早的感受器,从胚胎的第7周就开始形成和发育。因此,新生儿的触觉就已经非常敏感,触觉功能就已基本发育成熟。

三、 本体觉

本体觉负责掌控个体所处的空间方位,也就是调控身体在周围空间中的位置,运动中控制身体在空间的方位变化,以及运动状态(运动方式、运动方向、运动速度、动作幅度等)。本体觉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外界不同,它和前庭觉一样,是感受个体自身身体活动状态的系统。

本体觉从胎儿开始胎动的时候就开始发育。胎儿自身的运动和母亲的身体活动带来的震动使胎儿的本体感受器得到刺激,进而使胎儿的本体觉开始发展。婴儿出生后,随着运动量增加和运动方式的丰富,婴儿的本体觉得到进一步发展。婴儿本体觉发展的同时,又促进了运动能力的发展。如此循环往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

本体觉感受器分布于骨骼肌和腱肌之中。感受器主要由分布于骨骼肌之间的“肌棱”和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腱棱”(也称为腱器官)等组成。

本体觉感受器,接收信息后,经过中枢神经,将信息传入大脑皮层或者小脑皮层。意识性感觉传入大脑皮层而引起感知机体在空间的位置和运动的方向,非意识性感觉传入小脑皮层,通过信息整合和分析,产生反射性指令,将命令信息传出,调节肌腱的张力和协调肢体运动,调整运动状态,维持身体的姿态和平衡,确保个体运动的流畅性、协调性和高效性。

由于人的听觉和视觉常常会参与个体活动,因此,运动中的本体觉往往会被视觉和听觉所掩盖,使本体觉往往被个体所忽视,有人甚至将本体觉称为“淡感觉”,但经过本体觉训练,个体的本体觉会越来越清晰。实际上,本体觉常常可以不依赖视觉和听觉,就像我们闭着眼睛就能走台阶一样,只要每一级台阶的高度和宽度是一样的。

四、 关于感觉统合与感觉统合关联脑力

上述感觉统合的构成,都属于感觉统合最基础的能力。这些是大脑和神经接收信息、传输信息、整合、解释、处理信息,以及做出反馈的基本层面上的运作。目前还有一些学者将以上感觉统合内容和其他一些更复杂的心理活动分为感觉统合基础能力与感觉统合关联脑力。[1]

这些学者按照大脑与中枢神经的运作层次,将感觉统合分为感统基础能力和感统特殊脑力。感统基础能力是指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视动统合、听动统合、视听动统合、联觉等。其中,视动统合指的是视觉器官接收到信息,瞬间做出顺应性反应的能力;听动统合指的是,听觉器官接收到信息,瞬间做出顺应性反应的能力;视听动统合指的是视觉器官和听觉器官同时接收到信息,瞬间做出顺应性反应的能力。

联觉以前尚无发现有文献将之归入感觉统合范畴。本书将联觉归入感统基础能力范畴的理由如下:

我们先来看看联觉的概念:联觉是一种感官的刺激,是引发其他感受的心理过程。例如,红色的视觉刺激,引发人们“热”的肤觉,容易让人们情绪兴奋;蓝色的视觉刺激,是引发人们“凉”的肤觉,容易让人们情绪抑制。听觉的刺激同样也会引发人们相应的其他感受。例如,两片铁片相互摩擦,尖厉的声音让人们产生“牙齿酸”的感觉。

联觉作为人脑的一种功能,对于正常人来说,人人都具备,而且对于同样一种感官的刺激所激发的联觉类型都是一样的。例如,一段表现快乐情绪的音乐,对于任何人来说,都不可能产生悲伤情绪的联觉。这也就是“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的根本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有些人会将联觉和联想混为一谈。因此,需要特别澄清联觉和联想的区别(表1—3—1)。

表1—3—1 联觉与联想的区别

不同的音乐音响形态,会让人们产生不同的联觉,这将在后面关于音乐感统部分详细阐述。

联觉首先是一种感官刺激。感官接收到信息刺激,将信息传输到大脑,经过前庭,唤醒大脑皮层原有相关的神经突触,经过整合,产生另一种感受,或引发出一种情绪体验。这个过程也正是我们前面诠释过的感觉统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将联觉纳入感觉统合范畴(更多联觉方面的内容请参阅本书第四章)。

感统特殊脑力是指情绪控制、记忆、注意、想象、思维、语言、图形识别、空间知觉等。以上这些所谓感觉统合关联脑力从心理学的分支来说,大部分属于学习心理学的重点研究内容。

如果我们按照上述划分感觉统合基础能力与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思路,那么,感觉统合关联脑力则是建立在感觉统合基础能力之上。也就是说,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是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基础,如果感觉统合基础能力发展不足,将极大影响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是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身心智能化”发展,在感觉统合基础能力发展正常的情况下,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才能得到较全面和较高程度的发展。

感觉统合基础能力更趋于神经生理范畴,感觉统合关联脑力更趋于心理范畴。

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在许多方面表现出了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发展不足。如果将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界定为“本”的话,那么感觉统合关联脑力发展不足就是感统失调的“症状”,是“标”。我们在给孩子们解决感觉统合基础能力这个“本”的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感觉统合关联脑力这个“标”的问题。这样才能实现“标本兼治”。因此,本书从音乐感统体系出发,除了介绍对应于感觉统合基础能力的游戏外,还将介绍对应感觉统合关联脑力的游戏。

[1] 可参阅杨霞,叶蓉.儿童感觉统合训练实用手册[M].上海: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