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一 阴阳学说

案例导入

杨某,女,61岁。12年前因受风寒,咳嗽反复发作迁延至今,秋冬咳喘较为严重。此次于夏季入院就诊。护士查体可见:患者面色萎黄;阵发性咳嗽,偶有喉间痰鸣;痰清稀,量少,粘白不黄。患者主诉:平时怕冷,畏风,时有胸闷气短,夜间容易鼻塞、打喷嚏、流涕,容易感冒,入夜往往忧思难眠。X线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多。护士为患者进行了初步的健康宣教:平时应注意保暖,不能待在空调房过久,夏季少吃冷饮,坚持适当运动以保持心情舒畅。

请问:杨某的疾病属于阴证还是阳证,在护理措施上应注意哪些方面?

分析提示

阴阳平衡失调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的临床表现均可以阴阳概括。试从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方面进行阐述。

任务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理论之一,是人们对自然界对立统一规律的认识,对中国人民的生产、生活具有深远影响。

一、阴阳的概念

阴阳是事物或者现象内部相互对立的两种基本属性,体现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对于两个相互关联的事物,阴阳可标示其对立的特定属性,如日和月、水与火等;对于同一事物,阴阳可标示其内部的对立属性,如人体中的脏和腑、表与里等;对于两种特定的现象,阴阳可标示其对立的运动趋势或状态,如动与静、迟与数等。

二、阴阳学说的形成

阴阳学说最初源于人们对日光的观察。向着阳光的地方温暖、明亮,背着阳光的地方寒冷、阴暗。人们由此以温暖、寒冷、光明、黑暗来定义阴阳。随着其使用的不断引申,人们逐渐以阴阳来指代自然界所有对立属性的事物和现象。例如日常生活中就空间而言,向南的一面称为阳面,向北的一面称为阴面;就物质状态而言,气态为阳;固态和液态则归为阴。

阴阳学说成形于春秋战国时期,哲学家们提出阴阳不仅存在于万事万物中,而且是可以相互作用,互相转化的,这两种势力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万事万物的产生和变化。例如晓日东升时,则月亏而落;月上柳梢时,则夕阳西沉,从而实现了时光的更替。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们尝试将阴阳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战国至秦汉时期形成的中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确立了中医阴阳学说,使其逐渐成为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之一,用来阐释医学中的诸多问题。例如在人体的化气成形过程中,精(营养物质)归属于阴,气(能量)归属为阳,精代谢可转化为气,消耗气能够获得精,这种阴阳之间的转换维持了人体的生长发育。

三、阴阳属性的特点

1.阴阳属性的普遍性 阴阳代表着所有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天地万物共有的性质。阴阳的相互作用推动了万物的发生发展,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总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

2.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随着运用范围的不同和时间的推移,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任何相关联的事物都可分出阴和阳,任何一种事物内部又可再分出阴和阳两个方面。例如白昼为阳,然而白昼之中,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为阴,但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因此,事物或现象中所包含的阴阳,都是相对的,通过比较可以不断一分为二,以至无穷。在一定条件下,阴阳还可互相转化。

3.阴阳属性的关联性 能够运用阴阳来概括属性的事物或者现象应当是彼此有关联的,阴阳是一对经过比较得出的概念,因此采用阴阳来分析的事物或者现象应归属于同一层次。比如天与地可分阴阳,寒与热可分阴阳,但是天与寒就不能以阴阳划分了。

任务二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阴阳学说是形成于中国古代的矛盾理论,体现了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阴阳的对立、阴阳的互根、阴阳的消长和阴阳的转化。

一、阴阳的对立

阴阳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能够涵盖自然界一切相互关联事物的矛盾双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并不是互不相干,彼此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关系推动了自然界的演进,而阴阳则是推动事物生成变化的最根本关系。

阴阳之间的相互斗争和排斥维持着自然界的动态平衡。冬属阴,夏属阳,长久的冬天会令万物萧条,夏天却能带来枝繁叶茂,使得植物在衰与盛之间维持动态平衡。就人而言,动为阳,静为阴,一味地动会耗竭人的体力,因此需要静来潜心蓄力,使得人体在兴奋与抑制之间维持动态平衡。阴阳这种相互斗争的特性能够很好地起到制约和协调的作用,使得人体的生长发育不会走极端,而趋向于平和稳定发展。反之,如果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被破坏,疾病就会随之产生。比如阴阳双方中的一方过于亢盛,就会因为过度抑制另一方而导致其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将其总结为“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二、阴阳的互根

阴阳互根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源,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蕴藏,为阴阳的互相转化提供了内在依据。春夏是阳气逐渐旺盛的季节,与此同时,阴气也在随之增长,从而出现了天气虽热,雨水却渐渐增多的气象;秋冬阳气逐渐衰退减少,阴气也随之潜伏,从而出现了天气寒冷,但降水偏少的气象。阴阳的相辅相成存在人体中显得尤为重要。人体内的阴精(营养物质),不断地生发为阳气(能量),是阳气产生的根源;阳气保卫于体表,使得阴精不致外散,是阴精贮存于脏腑之内的前提。如果阴阳之间互根的关系遭到破坏,出现了“孤阴、独阳”的情形,那么人体的健康状况就会被打破,甚至会出现《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提及的“阴阳离绝,精气乃绝”,最终导致死亡。

三、阴阳的消长

阴阳的消长是一种量变的过程,而导致这种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之间的对立和互根关系。阴阳的对立关系主要体现两者的此增彼减,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阳的互根关系主要体现在阴阳之间的同趋向变化,阴长阳也长,阴消阳也消。

自然界的四季变化和昼夜更替都遵循着阴阳消长的规律。以四季为例,《素问·厥论》中说:“春夏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阴气盛而阳气衰”。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节气是一年中阴阳消长的转折点。天地间以冬至日阴气最盛,随后以此为节点,阴气渐弱而阳气渐升;夏至日阳气最盛,之后阳气渐弱而阴气渐升。人体的阴阳消长节律与自然界是一致的,这是人类长期适应自然的结果。白天阳气旺盛,人的各项生理活动就比较活跃,夜晚阴气重,人体各项生理活动抑制,进入睡眠的状态。日中和子夜不仅是一天中阴阳消长的转折点,同时也是人体内阴阳消长的时间节点。人体在阴阳消长的动态平衡中实现平衡与健康,如果阴阳的消长超过了人体可调节的限度,疾病就会发生。

四、阴阳的转化

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着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是两者之间质的转化。在事物阴阳消长的过程中,如果超过了阴阳正常消长可调节的限度,事物的属性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物极必反”讲的就是阴阳转化所需要的条件,当阴阳的消长达到一个极限或者极值时,就会出现阴阳转化这个结果。

阴阳的转化可以是逐渐发生的,也可以是短时间内发生的。例如春夏属阳,秋冬属阴。当气候经由春夏到达最高温的时候,便进入凉爽的秋季,由阳逐渐转化为阴。夏季酷热天气时下冰雹,则是阴阳短时间内急骤变化的结果。

在人体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阴阳的消长和转化是和谐统一的。疾病状态下,阴阳的异常转化主要表现在患者表证与里证、寒证与热证等的相互转变。例如邪热壅肺的患者往往表现为咳喘气粗、痰稠黄、高热、烦躁等,这是因为机体反应旺盛,属于阳证。如果疾病愈演愈烈,热毒过盛,患者在持续高热、烦躁的情形下,会突然出现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精神萎靡等虚寒的阴证。这种热证到寒证的转化就是阴阳的转化。

任务三 阴阳学说在中医护理中的应用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中医护理工作应当以阴阳学说为理论基础,以其普遍联系、运动变化的辨证观点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分析疾病的发展规律,掌握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组织结构既是相互联系的,也可划分为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部分。人体脏腑组织的阴阳属性,就大体部位来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为阳,体内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就体内脏腑来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属阳,肝心脾肺肾五脏属阴;脏腑中可再分阴阳,如上部的心肺属阳,下部的肝肾属阴;具体到每一脏腑,又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等。

总之,人体的上下、内外、表里和各组织结构之间,以及每一组织结构本身,都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都可用阴阳来加以概括说明。

二、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阴阳平和,阴平阳秘,是谓“平人”。“平人”即指健康人。也就是说,当人体内的阴阳二气不至过度亢进,或者过度衰减,而始终保持对立统一关系的时候,才能达到生命体的和谐状态,即阴平阳秘,见图2-1。人体中的阴阳二气,阴静阳躁,各司其职。功能属于阳,阳气主要为四肢、肌肉提供营养,实现肢体功能;物质属于阴,阴气主要为脏腑提供营养,实现物质与能量的转换。人体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为阳气(功能)与阴精(物质)的矛盾运动。首先,物质是基础,没有物质就无以产生生理功能,而生理功能的运作结果,又不断促进着物质的新陈代谢。这种阴阳间相互依存、相互消长的关系帮助机体达到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平衡,实现健康状态。

图2-1 阴平阳秘示意图

人体的生命历程是阴阳间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阴阳学说能够概括人体生命活动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规律,指导人们以辨证的、动态的观点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三、分析疾病的发生规律

机体阴阳平衡的失调将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任何疾病尽管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都可用阴阳加以概括。疾病的发生是由于病邪侵入人体,引起邪正相争。邪正之气均有阴阳之分,两者相争可导致阴阳失调,从而出现各种疾病。无论哪种疾病,其发生、发展的本质原因无外乎是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者互相损害。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阳邪侵犯人体导致阴伤而阳盛,从而出现高热、烦躁等阳证;阴邪侵犯人体导致阳衰而阴盛,从而出现面白、脘腹痛等寒证(图2-2)。阴阳偏衰形成的是虚证,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当阴阳偏衰到一定程度就会出现阴阳互损的局面,阳虚过度则不能生阴,阴损过度则不能生阳,最终出现阴阳两虚,即阴精和阳气均低于人体生理可调节的范围。

图2-2 阴阳偏盛示意图

疾病过程中,阴阳的消长与转化是疾病发生、发展的内在原因,而护理措施是促使其转化的外在条件。以阴阳的观点分析疾病的发生规律,有助于护理人员把握根本矛盾,运用合理的护理措施促进患者康复。

四、掌握疾病的防治与护理

1.疾病预防 阴阳学说认为,当人体阴阳变化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时,可以延年益寿,养生是预防疾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对患者的疾病预防宣教中,护士应鼓励患者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以保证机体内部与外界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

2.疾病诊断与治疗 疾病发生后,护理诊断首先应分清阴阳,才能执简驭繁,抓住本质。例如望诊中色泽鲜明者属阳证,晦暗者属阴证;闻诊中,语洪亮者属阳证,低微无力者属阴证;问诊中,口渴喜凉为阳证,口渴喜热属阴证等。

疾病的治疗原则主要是调整阴阳,使之恢复正常的动态平衡状态。例如阴寒盛而损及阳气者,应以温热药制约其阴性;因阳邪盛而损及阴液者,应以寒凉药制约其阳性。反之,如果阴液不足,不能制阳导致阳亢者,应用滋阴降火的方法抑制阳亢;因阳气不足,不能制阴而造成阴盛者,应当扶阳制阴,使阴阳恢复新的相对平衡。

3.疾病护理 中医护理应当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辨识疾病发生时阴阳属性的本质变化,采用情志护理、生活起居护理、施药护理、施膳护理、施治护理方面,协助调整疾病过程中的阴阳失调,从而达到治愈疾病和减缓病痛的目的。例如人的精神状态与体内阴阳平衡关系密切,如长期处于紧张的精神状况下,会使阴精损耗、肝阳上亢,患者出现头痛、眩晕、心悸、失眠等病证。护士应帮助患者保持精神愉悦、情志舒畅,以使阴阳平衡、脏腑功能协调。生活居所与生活习惯也会影响疾病的产生与发展,例如,夏季炎热,如果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长时间野外工作,容易受热邪所侵,发生中暑。中药作为中医治疗中的主要手段,因病选药,因药施护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功效。护士应当了解药物药性,注意配伍禁忌,并且结合患者体内阴阳属性的变化,配合采取用药期间护理措施。

阴阳学说对中医护理的开展实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划分,不仅揭示了生命体运动变化的基本原理,也阐明了健康与疾病、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普遍规律。

知识链接

阴阳太极图中的阴阳关系:阴阳太极图的大圆圈代表太极。黑色的部分表示阴,阴由右降;白色部分表示阳,阳从左升。黑色部分中的白色小圆圈代表阴中有阳;白色部分中的黑色小圆圈代表阳中有阴。从而说明阴阳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