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

说起有关手艺人的话题,我就会想到驿站接力赛中,如果前一棒选手在规定时间内没有跑到接力点,后续跑者即使没能拿到接力带也只能被迫提前起跑。

在驿站接力中,各组跑者需要逐段传递接力带,完成长距离赛跑,力争成为第一个冲过终点的队伍。当上一棒跑者跑到接力点时,就会取下肩上的接力带,交给已经开始助跑随时准备出发的下一棒选手。接棒的选手一边将接力带挎过肩头,一边已经离弦而出。各组选手都会这样陆续跑到接力点,完成接力带的传递。

还没等到自己这一队前棒队员的选手们会一边张望着远方,一边原地踏步,保持热身,等待队友出现,但有时也会出现左等右等也等不来的情况。当第一组队伍跑过接力点,裁判就会开始计时,经过一定的时限之后,裁判就会无情地宣布余下的跑手必须“提前起跑”。

这时,即使还没有拿到前一棒的接力带,剩下的所有选手都必须先行出发,他们会披着临时的接力带出发。这就是所谓的“提前起跑”。

但此刻,前棒选手们还在拼命跑向接力点,想把接力带传给下一棒选手。当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接力带已经无法传递给下一棒选手时,不禁会哭泣着倒在地上。每年在赛事直播中都能见到这样的画面。

在驿站接力的比赛中,无法将接力带传给下一位队员的跑者有两类。一类是下一棒队员被迫提前起跑了,另一类是排在最后一棒跑完全程的跑者。最后一棒的选手担负着最终名次,虽然结果可能是荣誉也可能是失败,但无论如何都会有完成使命的自豪感。然而遭遇下一棒队员提前起跑的选手们就不会有这种大功告成的满足感。

20世纪,在那段所谓的高速发展时期内,众多职业都在日本国内消失了。我出生于日本战败后的第三年,也就是昭和二十二年(1947年),我们是最后一代能亲眼目睹手艺人工作身影的人,如今那些手工艺匠人都已经不见踪影了。他们并不是挎着接力带跑到终点的人,我觉得他们更像是没能把接力带传给下一棒选手的跑者。没有任何仪式为他们举行,甚至直到他们放弃自己的手艺也不曾有人了解他们究竟是干什么的。弃业的背后当然有各式各样的原因,有的是出于个人原因放弃了某样职业,也有不少是整个行业都集体没落了。

在这二十几年中,我走访了全国各地各式各样的手艺人和手工业从业者,参观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的讲述。

无论什么行当,都是当地气候水土影响下的产物。从大自然中获得原材料,加以灵活运用,并努力把手艺留给徒弟或子孙,使之成为祖祖辈辈的营生,这就是技艺的传承。师傅会不断地叱责学徒,直到学徒能人剑合一般熟练运用简单的工具,才能让与这门手艺相关的记忆得以留传。

以手工业为主流的时代,社会发展还处于小型社会阶段。制造者和使用者之间都互相认识,使用者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制造者。要在这样的小型社会中生存下去,制造者们就必须不断地制作出最好的作品。物品经过自己的手制作,最后为人所用,手工艺人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养成了自己的工作态度和职业思维,也养成了手艺人之间的道义和礼节。但这样所形成的环境和人际关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而逐渐消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批量生产、大众消费的时代,整个社会也进入了大型社会阶段。

这个时代,物品的背后不再是手工艺匠人的身影,而是工厂。制造者也不再直接面对使用者。批量生产可以面向更大的消费群体,而这种生产规模持续不断地扩张,最终达到全球规模。

我想为那个不知不觉终结的手工制作时代,以及这个时代背后的故事留下一些证据。至少现在去回顾还不晚,因为消失的手工艺离我们还没有太远。

时代总在反复流转中不断演变。无论科学如何发达,技术如何进步,也无法确切地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伸手探索明天的时候,会发现过去是切实存在的。无论变化多么巨大,昨天都会是明天的指路标。在此,我想通过和手艺工匠们的对话来探究所谓“手工业时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盐野米松 2001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