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威尼斯
Death in Venice

两幕17场歌剧。M.皮帕根据托马斯·曼的小说撰写台本。
1973年6月16日首演于伦敦。

剧情梗概

第一幕,第1场:“慕尼黑”。丧妻独居的作家艾森巴赫(男高音)来到慕尼黑一个教堂的庭院,时值暮春傍晚,听到异国旅人在唱思念远方故土的歌曲,激起他外出旅行的愿望。第2场:“在赴威尼斯的船上”。他注意到几个年轻人倚着船舷唱起一首流行歌曲“塞列尼西玛”向岸上的女友告别。乐队间奏“到达威尼斯”。第3场:“到丽都浴场”。艾森巴赫乘上一条贡都拉船驶向离威尼斯不远的丽都浴场。另一条船载着同行而来的青年男女,他们还在唱“塞列尼西玛”。船到达丽都浴场码头,他住进浴场旅馆。第4场:“在旅馆的第一夜”。艾森巴赫在旅馆用餐时,遇见从波兰来的一家人:母亲,两个女孩,一个男孩(设计为舞蹈者)。他被这个年轻美貌的波兰男孩塔吉奥迷住。第5场:“在浴场的沙滩上”。他注视着在水中嬉戏的塔吉奥,涌起一阵父亲般的温情。第6场:“启程受阻”。他打算离开浴场,但随身行李未到,旅馆经理(男中音)再三道歉,他只得留下。第7场:“阿波罗的游戏”。在浴场海滩,艾森巴赫坐在椅子上,旅馆客人唱着歌。传来阿波罗(男中音)的声音。塔吉奥的母亲招呼孩子们回旅馆。尽管艾森巴赫爱恋着这个男孩,当塔吉奥微笑着走过他的身旁,他却向后退缩。人们离开后,他才说出:我爱你。

第二幕,第1场:“旅馆理发店”。理发师(男中音)告诉艾森巴赫,听说威尼斯在流行瘟疫。第2场:“追随”。他从贡都拉船上下来,看到许多人安静地站着听一个市民念告示:禁用运河水,他明白威尼斯在流行霍乱。他又遇见塔吉奥一家,尾随他们走进圣马可大教堂,然后从教堂中出来登上贡都拉船回到旅馆。第3场:“流浪乞丐”。午饭后,在街道上,流浪乞丐(男中音)在乞讨,艾森巴赫与他们交谈。第4场:“旅行办事处”。旅馆的客人都在办离开手续。艾森巴赫询问为什么大家匆匆离去?接待员证实在流行霍乱。第5场:“戴珍珠项链的夫人”,他想去警告塔吉奥的母亲,那位带珍珠项链的夫人,终究下不了决心。第6场:“梦”,艾森巴赫在丽都浴场的浴椅上睡着了,梦见酒神狄奥尼索斯(男中音)和太阳神阿波罗。第7场:“无人的海滩”,他醒来后,看见塔吉奥和几个孩子在海滩上玩。不久他们也离去,海滩上空无一人。第8场:“旅馆理发店”,他到旅馆理发店去修面,感到精神振奋。第9场:“最后的威尼斯之游”,一艘贡都拉船靠岸,艾森巴赫从船上下来。又遇见波兰人一家。塔吉奥离开家人等着他,并且充满感情地看着他,然后回到家人中。他欣喜万分。第10场:“启程”,他回到旅馆,管理员告诉他旅馆将结束营业,问他是否马上离开。他不打算走,又去海滩,坐在椅子上,那里只剩下塔吉奥和几个孩子。这时,他已无力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呼唤塔吉奥,看到塔吉奥向他挥手致意。他倒在椅子里死去。

评介

数年前布里顿就想把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写成歌剧,直到1970年11月才约请穆凡维·皮帕撰写脚本。第二年春天他开始谱写音乐,到10月,大有进展。当时,他与皮尔斯和皮帕夫妇访问了威尼斯。在写作这部歌剧时,布里顿的心脏病十分严重,意识到这很可能是自己最后一部大型作品,因此《魂断威尼斯》有很强的自传性和辞世告别词的意义。歌剧完成前的5个月,布里顿突然中风,苏醒过来后发现自己的右手瘫痪。他已不能监督排练(首演由斯图尔德·贝克福德指挥),也不能出席首演。他的健康逐步好转,参加了1973年夏天在科文特花园剧院的伦敦首演。这样他得以看到皮尔斯演唱主要人物艾森巴赫。这一角色是布里顿向他长期的伴侣和作品优秀的阐释者表示敬意的礼物。

在这部歌剧中,布里顿再次依据气氛和地理环境来处理音乐,虽然地方色彩的创造很有效果,布里顿和皮帕在故事的改编时注重象征:艾森巴赫命中注定的死亡。剧中有好几个代表死亡的人物,都由一个人演唱。剧中含有不少自我揭露的因素,他对恋童癖的忏悔,艺术家作为一个对美丽和真诚的追求者所处的困境。

不幸的是,为艾森巴赫配写的音乐,是简单的巴洛克式的宣叙调与不定型的“诵唱”风格相结合,既冗长,演唱难度又极大,让听者感到枯燥无趣。歌剧中最醒目的音乐始终给了塔吉奥和他的朋友们:由打击乐演奏的类似加美兰音乐,但即使是这些段落也显得单调冗长。布里顿以往的作品总是以富于表现力和抒情性见长,而在《魂断威尼斯》中除了艾森巴赫之死的那一场,都缺乏感人的力量。因此常常被认为是布里顿歌剧中最平淡无味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