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
Doktor Faust
剧情梗概
歌剧在交响曲的伴随下开始,遥远的钟声之后传来明(交响夜曲)暗(复活节的赞美诗)交替的音乐。从幕后飘来的歌声“Pax”,仿佛是钟声在敲响。
开场白:诗人简述了剧情的起源,并强调该剧改编自木偶剧。
序幕1:浮士德(男中音)在韦登堡的书斋。复活节,瓦格纳(男低音)接待了三位来自克拉科夫的信徒,他们将一本魔法书交给浮士德。其中大部分的音乐改编自布索尼于1912年为钢琴而作的《第二小奏鸣曲》,这是布索尼最接近无调性的一次尝试。
序幕2:午夜,同一场景。在魔法书的引导下,浮士德唤来了金星的仆人。梅菲斯托费勒斯(男高音)是这六个魔鬼中声音最高的一位,据说“他的思维比人类更敏捷”。远处祈祷者的合唱,吟诵着人们的信念,而梅菲斯托费勒斯却拿出了古老的契约,浮士德用自己的鲜血签了字。浮士德堕落了。
升C小调上开始的柔板在这一幕的中间再现,结束时又再次出现在C大调上。梅菲斯托费勒斯的最初几句话,音乐上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高音C,随后是华丽的谐谑曲。柔板音乐由两组变奏曲构成:管弦乐变奏描绘了金星仆人们越来越快的动作,而合唱(为两组合唱)变奏则代表复活节的音乐,舞台后面的铜管、钟和管风琴构筑了从遥远的三重唱到大声叫喊的场景。
间奏:一座罗马式的礼拜堂。格蕾卿的哥哥(男中音)发誓要为妹妹向浮士德报仇。梅菲斯托费勒斯操纵了浮士德的残忍谋杀。在扩展的回旋曲中,管风琴和管弦乐阴沉的D小调序曲被军队进行曲所打断,伴随着进行曲出现的是六位被梅菲斯托费勒斯施了魔法的士兵。
第一幕:帕尔玛公爵庄园。公爵(男高音)的婚礼庆典达到了高潮,仪式的主持人(男低音)将浮士德作为魔术师引荐给宫廷贵族。在三个幻境中(参孙和大利拉,所罗门和希巴女王,莎乐美和施洗约翰),浮士德表达了他对公爵夫人(女高音)的爱意,在梅菲斯托费勒斯的帮助下,他很快赢得了公爵夫人。她唱出了对浮士德的迷恋,然后就跟着他私奔。梅菲斯托费勒斯伪装成宫廷的牧师,劝导公爵另觅爱侣,并伸出爪子为他进行可怕的祝福。
这一幕开始时是仪仗队,随后是华丽的芭蕾舞队列。布索尼为长笛而写的嬉游曲(Op.52)为公爵夫人的独唱场景提供了素材,而公爵与梅菲斯托费勒斯之间的谈话则改编自为钢琴而写的托卡塔。阴沉的交响间奏曲(取自Op.51萨拉班德的缩本)是歌剧的转折点。
第二幕:韦登堡的酒馆。浮士德为天主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的争论进行调解,但是他的话却将争论进一步激化。梅菲斯托费勒斯伪装成信使,带来了公爵夫人孩子的尸体。他将尸体点燃,火光中浮现了特洛伊的海伦。浮士德无法抓住幻影,却遇到了来自克拉科夫的信徒,他们告诉浮士德,他应当在午夜时分死去。浮士德盼望最后时刻的到来。
布索尼认为对信徒争论的描绘是其歌剧创作中技法最为完美之处。浮士德的独白描绘了他沉思着未来几代人的成就,这是幻想的插段,可以追溯到1923年的春天。这是布索尼生前为这部歌剧完成的最后一段音乐。
韦登堡的某条街上。守夜人(梅菲斯托费勒斯)在敲钟。信徒们激动地对着接替浮士德担任牧师的瓦格纳吟唱小夜曲。浮士德把救济品施舍给一位乞讨的妇女:她就是公爵夫人,她催促浮士德“在午夜前完成工作”。当守夜人敲响午夜的钟声时,他将自己的灵魂转移到死去的孩子身上,自己倒下死了。孩子接替他复活了,大步离去,消失在夜幕中。
这一场景的前半部分是扩展的诙谐曲。随着在一系列音乐的反复之后,浮士德出现。在第490小节海伦再次出现后不久布索尼的乐谱就终止了。
评介
乐谱是从无数音乐研究文献中汇集起来的,包括没有完成的片段(歌曲、钢琴小品等等)到已经发表的作品,例如《交响夜曲》(Op.43),《萨拉班德和送葬行列》(Op.51),为管弦乐而写的《圆舞曲》,为钢琴和歌德诗作而写的小奏鸣曲和托卡塔。尽管这些作品的来源大相径庭,它们都被融为一体,成为布索尼所谓的“浮士德”音乐语汇:极端精致的调性和声音乐,以复调织体为主以及清晰而又复杂的管弦乐技法。
布索尼使自己大型的戏剧音乐有别于瓦格纳的乐剧,在他的戏剧音乐中歌词和音乐分别实现各自的功能。1922年,他发表了题为《音乐中的“浮士德博士”》的文章,强调其乐谱中的每个段落都采用了交响曲形式,即便不是传统的,也是有机结合的:帕尔玛的欢庆场面由一组舞蹈组曲构成,而韦登堡的酒馆场景则由谐谑曲、合唱和赋格构成。反省时的浮士德素材通过明快、活泼的插段融化在每个主要的场景中。因此,作品被认为是一部现代神秘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