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塔诺·多尼采蒂
(Gaetano Donizetti, 1797.12.29~1848.4.8)
柏辽兹曾说过:“音乐对于意大利人而言,是一种感官上的愉悦,仅此而已……他们希望一部作品就像一盘通心面,能直接吃下去就行而不必多思考什么。”如果说有作曲家就是这样认为的,那就是盖塔诺·多尼采蒂。这位热衷于声乐表现的歌剧大师,他的歌剧因悦耳的旋律、并不复杂的情节和简单的性格描绘而在当时受到观众的喜欢,但常常失之肤浅,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演员的炫技,因而在他死后,它们大部分都退出了舞台。在美声歌剧复兴的20世纪50年代,多尼采蒂与罗西尼和贝利尼一样都重新受到了尊敬,但与其他作曲家的美声歌剧相比,多尼采蒂的大多数歌剧依然没有得以重新上演,主要原因是它们几乎无一能与《爱的甘醇》和《拉美莫尔的露契亚》相媲美。
多尼采蒂生于意大利的贝加莫,家境寒苦,年轻时有幸拜西蒙·迈尔为师,免费跟他学了十年。作为一名穷学生,他不得不接受任何能得到的作曲工作而不计较报酬和剧场的名气。从17岁时创作第一部歌剧《皮格梅隆》起,直到接手迈尔推掉的一些威尼斯人的委约,多尼采蒂的名声才开始传至外地。他为那不勒斯创作的几部喜歌剧引起了斯卡拉剧院的注意,1830年,剧院委托他创作了非常成功的《安娜·博莱娜》,使多尼采蒂首次扬名国际。1832年,他创作了杰出的喜歌剧《爱的甘醇》,以后的三部大作是《卢克雷齐亚·博尔贾》(1833 )、《玛丽亚·斯图亚特》(1835 )和最著名的《拉美莫尔的露契亚》(1835),此时,多尼采蒂已经是一位声名显赫的意大利作曲家了。
1838年,由于审查机构的刁难,《波柳托》在排练期间遭扼杀,多尼采蒂无奈之下移居法国。1840年在巴黎,他的《军中女郎》和第一部大歌剧《宠姬》的首演均获得巨大成功。1842年,多尼采蒂被委任为维也纳的哈布斯堡宫廷乐长。这时,他身上的梅毒已经在恶化,但他还是经常往来于法国和奥地利间。1843年,他创作了喜歌剧《唐·帕斯夸勒》,但第二年便因梅毒导致瘫痪和神志失常,不得不被送进精神病院。德国诗人海因里希·海涅去那里探望他后写道:“当他那些迷人的音乐给世人带来欢乐时,他本人却形态骇人地瘫坐在巴黎附近一所疯人院里。而不久前,他对衣着还有小孩般的智力:每天要穿上燕尾服,盛装打扮,还不停地吩咐别人。”多尼采蒂最后被送回家乡贝加莫,在他51岁生日过后5个月去世。
多尼采蒂共创作了73部歌剧,这还只是他全部作品的一小部分,《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所列出的他的全部作品目录中,歌剧目录仅占2/5,而歌剧以外的其他作品目录占了3/5,包康塔塔、各种声乐、管弦乐、室内乐、钢琴以及其他形式的作品。多尼采蒂作曲速度极快,当他听说罗西尼写《塞维利亚理发师》花了两周时间时回答道:“我不感到奇怪,他总是很懒。”多尼采蒂选择的剧本大多平庸无奇,但他敏锐地意识到,对大多数人而言,走进歌剧院是去听世界最著名的歌唱家演唱,而不是听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的作品。为了让歌剧变得更好听,他对歌唱部分进行了一些改革:在咏叹调与宣叙调之间增加了情节,扩大了合唱表现的范围;确立了谣唱曲和卡巴莱塔的形式,这些后来都成为浪漫主义歌剧咏叹调的样式。他对自己有清楚的认识,1844年在他神志尚清楚时,曾写下这样的话:“我的全盛期已经过去,别人必然会取代我的位置……我非常乐意将我所拥有的给予像威尔第那样的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