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柳托
Poliuto

三幕抒情悲剧。萨尔瓦多·卡马拉根据皮埃尔·科内勒的戏剧撰写台本。
作于1840年。1848年11月30日首演于那不勒斯。

剧情梗概

第一幕:3世纪,亚美尼亚的首都梅利特尼。波柳托(男高音)心中充斥着不满足与渴望,出现在山洞的入口处,在那里,尼尔克(男高音)和基督徒们举行皈依宗教的仪式。波柳托正在接受洗礼仪式时,他的妻子帕欧林娜(女高音)来了,她听到这迥异而平静的赞美歌,心中充盈一种难言的情感。因为帕欧林娜听说与她曾有婚约的塞威罗(男中音)很快要来,忧虑的情绪不断增长,她记得塞威罗总是运用他的吸引力来诱惑她。塞威罗的到来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迊,但当他得知帕欧林娜已嫁人心中非常沮丧。

第二幕:帕欧林娜和高级牧师卡利斯坦(男低音)结了仇,因为她拒绝了卡利斯坦的求爱。卡利斯坦带波柳托去偷听帕欧林娜和塞威罗见面时的谈话,波柳托听见帕欧林娜向塞威罗坦承她爱过塞威罗,但她的心现在属于她的丈夫。这使波柳托消除了嫉妒和猜疑。有消息说尼尔克因皈依基督教信仰而被抓住,在朱庇特神庙中,他将被宣判有罪。神庙场景富有震撼力,其中有厚重而有力、对位效果极好的合唱(这种组合方式预示了威尔第《阿伊达》的凯旋场景)。卡利斯坦和其他牧师颂赞朱庇特和雷神。尼尔克不肯说出最近的皈依基督教者,波柳托站出来,承认自己是个基督徒。由于对帕欧林娜的痛心和对塞威罗的不满,波柳托坦承对自己的新信仰坚定不移,为证实自己的信念,他推倒了祭坛。

第三幕:在波柳托被关押的监狱外。卡利斯坦和他狂热的追随者正在盼望着向基督徒报仇。监狱里,帕欧林娜来看望波柳托,告诉波柳托,如果他放弃他的新信仰,就会得到宽恕。然而让波柳托安心无虑的是帕欧林娜也皈依了基督教,他们的改变信仰二重唱是对威尔第更进一步的预示。帕欧林娜和波柳托一同走进竞技场。

评介

《波柳托》创作于1838年,它本来是为歌唱家阿道夫·诺里特初次登上圣卡罗舞台而作。因它描述基督教圣徒的殉难而遭禁演。不久后,多尼采蒂去了巴黎,他改写并扩展了《波柳托》的总谱,更名为《殉难者》(根据犹太法学家的原文,改编为四幕),其中四分之三的音乐是原来在意大利创作的。多尼采蒂做了几处修改:加进新的、扩大了的序曲,加进必不可少带娱乐性的芭蕾音乐,还有重唱终曲。他还重新创作了男高音的咏叹调,使人物与科内勒的原著更为贴切。

从《波柳托》中可以看出,多尼采蒂热衷于为在巴黎上演的歌剧而创作。他预期通过对《波柳托》倾心所做的大规模的修改和着重强调,使其能比他通常以意大利为主要舞台而创作的作品更加有光彩地展现在巴黎。如华丽的第二幕终曲,具有典型的法国风格,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优美布景和生动的戏剧性场面为背景,描述暴力的人物冲突;在最后一场,让波柳托和帕欧林娜炽热的卡巴莱塔和异教徒及牧师们叫喊着要他们死亡的声音大胆地叠加在一起,都明显地代表多尼采蒂的意图。多尼采蒂对罗西尼创作的《巴黎人》的意大利译本很熟悉,1835年他曾访问巴黎,他在《波柳托》的创作中汲取了法国的创作风格,这也使《波柳托》成为多尼采蒂刻意于国际化的一部重要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