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各宾党人
The Jacobin

三幕歌剧。M.切尔维科娃·里格罗娃撰写台本。
1889年2月12日首演于布拉格。

剧情梗概

第一幕:为了化解与父亲维勒姆伯爵(男低音)的矛盾,重新得到父爱,波胡斯(男中音)和妻子朱莉埃(女高音)一起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教堂里传出的阵阵歌声和朱莉埃为孩子演唱的自己儿时的歌曲,深深打动了波胡斯,他不禁想起多年前由于堂兄阿多尔夫(男中音)的陷害,导致父亲误以为自己是一位革命者(雅各宾党人)因此而失去了父爱。市民们纷纷走出教堂,相互问候,自负的菲利普(男低音)竭力地奉承着唱诗班的指挥班达(男高音),目的是为了得到他的女儿特琳卡(女高音)的爱。看到这种情景,与特琳卡一直相爱的基里(男高音)被激怒了,特琳卡试图平息基里心中的怒火,但无济于事,在同伴的唆使下,他嘲讽菲利普拙劣的行径,而菲利普则扬言要征召这群年轻人去当兵。基里和特琳卡用一首二重唱表达了彼此之间的爱慕之情,但他们的歌声时常被菲利普的嘲讽所打断。波胡斯和朱莉埃对镇上的人声称他们是来此旅游的游客,并希望能拜访维勒姆伯爵。正在菲利普对此将信将疑的时候,维勒姆伯爵出现并大声宣布已与波胡斯脱离了父子关系,阿多尔夫将是他的继承人。

第二幕:班达正在房间里排练一首小夜曲,由基里担任男高音的角色。特琳卡担心父亲将自己嫁给菲利普,与基里一起演唱了一首深情且令人陶醉的二重唱。班达要求特琳卡嫁给菲利普。基里和特琳卡则声称,如果班达不改变主意,他彩排的小夜曲将无法顺利上演。他们的争吵很快就被打断,两个女孩带来消息称士兵正在搜寻革命党人。这时波胡斯和朱莉埃出现,他们请求在班达家寄宿,经过一番考虑之后,班达答应了他们的请求。特意前来意欲向特琳卡求婚的菲利普发现基里也在她家,恼羞成怒地威胁要召基里去当兵。班达担心自己的小夜曲缺少男高音,请求菲利普放过他,但遭到了拒绝。闻讯而来的阿多尔夫也支持菲利普征召基里入伍的决定。一旁的波胡斯按捺不住心中的怒火,谴责阿多尔夫的不义之举,阿多尔夫趁机诬陷他是一个危险的革命党人,并借此将其逮捕。

第三幕:维勒姆伯爵家的大厅。基里前来告诉伯爵,他的儿子波胡斯已经回到镇上,不料却被阿多尔夫赶了出来。朱莉埃和班达得到了老女管家罗婷卡的允许,顺利地进入了城堡。他们请求伯爵原谅自己的儿子波胡斯,班达还将小夜曲献给了伯爵,但依然未能化解伯爵心中的矛盾,因为他不能轻易相信儿子的无辜和清白。正在这时,从隔壁的房间里传来已故妻子的竖琴声和朱莉埃演唱的摇篮曲,朱莉埃及时地向伯爵出示了雅各宾党人判处波胡斯死刑的文件,最终说服伯爵相信了无辜的波胡斯。伯爵得知波胡斯被阿多尔夫囚禁在城堡中,立即赶去见他,最终,父子俩尽释前嫌,重归于好。阿多尔夫和菲利普的阴谋也被揭穿,全剧以大团圆的形式结束。

评介

该剧首演虽然获得了一定的成功,但在音乐、歌词以及结构的组织等方面却受到评论界的批评,因此德沃夏克从美国回到欧洲后,要求切尔维科娃修订台本。德沃夏克对该剧台本所具有的细腻丰富的情感以及故事的结局十分满意,由咏叙调和带伴奏宣叙调所提供的戏剧性变化明快而坚定。第一幕的咏叹调和合唱的结合较为完美,作者将菲利普的咏叹调和镇上小伙子们嘲弄他的音乐结合在一起,使得音乐更显形象和生动;剧中模仿菲利普谄媚时的小步舞曲和唱诗班指挥快速而反复的说话方式尤为成功。整部歌剧音乐优美流畅,管弦乐配器技巧精湛,色彩丰富,充分展示了德沃夏克德的作曲天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