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三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的游记,但又不仅仅是一本游记。

这是一本有关中国面食的记录,但也不仅仅是面食的记录。

面条是我们今天极习以为常的食物,多以小麦研磨之后的面粉为之。

小麦的故乡在西亚,后向四周扩散,成为世界几大古老文明形成的重要物质基础。

考古发现的证据表明,大体距今4000年,小麦才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北方地区,而后逐渐替代粟、黍等原有的旱地农作物,最终形成今天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小麦栽培技术的传播可以说是几千年来文化交流的结果。

最早发明面条的是中国,证据来自2002年在青海民和县喇家齐家文化遗址的发现。在一处房址的地面上发现一只倒扣的陶碗,揭起后发现其中有面条状的食物,后经科学检测分析,证明是用小米加工的面条,距今约4000年。

今天的中国,面条种类之多,食用之普遍可谓独步世界。遗憾的是,几千年来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关于面条的记录。当我们要刨根问底,找出各种“面”的来历时,多半寻不出答案来。这本书为将来了解现在的“面”食情况,留下了一份难得的真实记录。

作者坂本一敏先生,是一位学习美学出身的旅游业从业者。他选择以面食为切入点,用了近30年的时间,实地走访了450多个县市,将其所见、所品、所闻详细记录下来,撰写成《只为一碗好面》一书。全书以细腻的文字、丰富的图像,不仅记录了种类繁多的面食,还对所到之处的历史和风物进行了细致的描述。通读其书,仿佛浏览一幅由面食勾画出的20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文化地图。通过一碗面,东西南北的文化异同跃然纸上,生动而有趣。

该书不仅可以成为大家旅行中的面食指南,也可以被当作一份面食的社会学调查报告来读,我们还可以将其视为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一段历史文献。

令人称道的还有译文的平实和准确。译者马振莹女士是日语专业出身,也曾长期从事旅游工作,平时爱旅行、好美食,翻译该书自然得心应手。

因此,我十分乐意并诚恳地向大家推荐此书。

徐天进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