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国医典藏系列(套装共8册)
- (汉)张仲景 (唐)孙思邈 (明)李时珍等原著 《图解经典》编辑部等编著
- 2084字
- 2024-12-02 20:11:43
卷三:论治
本卷阐述了针对不同病证制定具体治疗方案的原则,强调人与外在环境的统一,“因时而宜”“因地而宜”,重视人体的整体性,“因人施治”。同时,也点明了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与知识储备,以及医生常犯的过失。
篇二十一:寒热病
寒热病的治疗
本篇说明了寒热病和骨痹等病证的治疗方法,并说明了四季针刺取穴的常识,指出身体五个重要部位患痈疽病的不良后果,以及误用针刺的危险。
各种寒热病及其治疗手法
由皮肤所产生的寒热病,肌肤疼痛以致不能睡在席上,毛发枯燥,鼻内发干,汗液流不出来,治疗这种疾病,应取足太阳经的络穴,并补手太阴经的大钟穴进行治疗。由肌肉所引发的寒热病,会导致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治疗这种疾病,当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刺治,以释放瘀血,再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求达到出汗的效果。在骨骼上的寒热病,表现为病人大汗不止,烦躁不安,如果牙齿尚未枯槁,当取足少阴经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如果牙齿枯槁,就是死症。这种方法同样适用于骨厥。患有骨痹的,周身关节不能自由活动,并疼痛,心中烦乱,汗流浃背,治疗这种疾病,当取三阴经用补法针刺。如果身体被金属剐伤,出血甚多,又受到了风寒,心中会有高处跌落感,四肢懈怠无力,这叫作“体惰”,对这种疾病进行治疗时,取腹脐下的三结交处施针。三结交就是足阳明、足太阴、任脉在脐下三寸相交的部位,叫作“关元穴”。患有厥痹的人,腹中有厥逆之气上逆,治疗这种疾病,应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施针,但必须诊断出哪一条经脉是主要病位,用泻法治阳经,用补法治阴经。
颈两旁的动脉是人迎脉,属于足阳明经,位置在婴筋之前。婴筋后面是手阳明经的穴位,叫作“扶突穴”。其次是足少阳经的穴位,叫作“天牖穴”。再次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叫作“天柱穴”。腋窝下的动脉,是手太阴经的输穴,叫作“天府穴”。如果阳邪气上逆,就会导致胸中满闷、呼吸不利,应取人迎穴针刺;对于突然失音,喉舌强硬的疾病,当取扶突穴,并针刺舌根,以便出血;对于突然耳聋、经气蒙蔽、耳失聪、目不能视物的,应取天牖穴进行治疗;对于眩晕、拘挛、癫痫、足软支撑不住身体的,应取天柱穴进行治疗;如果突然又热又渴,腹中有气上逆,就表明肝肺二经有邪火相互搏击,以致血逆行,从而使口鼻出血,应取天府穴进行治疗。在以上五个穴位中,天牖穴居中,其他四穴聚拢在其周围,因而称为“天牖五部”。
手阳明大肠经从颧部进入,向下遍络于齿龈的一支,叫作“大迎穴”,因而如果下齿龋痛,应取大迎穴进行治疗。对于手臂害怕寒冷的,用补法治疗;手臂不怕寒冷的,就用泻法治疗。足太阳膀胱经从颧部进入,向上而后遍络于齿龈的一支,叫作“角孙穴”,因而治疗上齿龋痛,应取角孙穴及鼻和颧骨前面的穴位。刚发病的时候,如果脉气虚空,就要用补法治疗;反之,脉气充盛,则用泻法治疗。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取鼻外侧的穴位治疗。
寒热病的治疗
寒热病有三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治疗方法。
皮寒热
病症为肌肤疼痛以致不能睡在席上,毛发枯燥,鼻内发干,汗液流不出来。
治疗方法为取足太阳经的络穴,并补手太阴经的大钟穴进行治疗。
骨寒热
病症为大汗不止,烦躁不安。
治疗方法为取足少阴经大腿内侧的络穴大钟进行治疗。
肌寒热
病症为肌肉疼痛,毛发干枯,唇舌干燥,汗不得出。
治疗方法为取足太阳经在下肢的络穴进行刺治,以释放瘀血,再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
足阳明经脉挟鼻的两侧进入面部的,叫作“悬颅穴”。此脉下行的属于口,上行的对着口角进入眼睛深处,如果该处有病变,应取悬颅穴施治。其方法是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如果方法运用相反,就会加重病情。足太阳经通过颈部进入脑部,直接连属到眼睛深处,叫作“目系”。若头目疼痛,可在项中两筋间取玉枕穴进行治疗。此脉入脑后,分别而行。阴阳二跷脉,阴阳交会,阳入于阴,阴出于阳,在眼的内角相交会。如果阴气偏盛,两目就会闭合;如果阳气偏盛,两目就会张开。热厥,当取足太阴脾经、足少阳胆经进行治疗;寒厥,当取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针刺,施针时都应该留针。出现口角流涎、舌纵缓不收、胸脘烦闷症状的,表明肾阴不足,当针刺足少阴肾经。两颌鼓动,畏寒战栗,汗不得出,胸脘烦闷,腹部胀满,表明其肺气不足,治疗这些疾病,当取手太阴肺经。针刺时,属于实证的,应祛除其邪气;属于虚证的,应补养其正气。
四季针刺的规律是:春季刺络脉;夏季刺分肉与腠理间;秋季刺口;冬季刺经脉。一年四季施针的规律,应与时令特征相适应、相协调。治皮肤的病,刺络脉间的穴位;治肌肉的病,刺分腠间的穴位;治筋脉的病,刺气口的穴位;治骨髓和五脏诸病,刺经脉的输穴。
人身体的五个重要部位:其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其二是小腿肚部;其三是背部督脉部;其四是背的五脏输穴所在的部位;其五是项部督脉经部。此五部患痈疽的,是死证。
痈疽的治疗
痈疽之类的病,如果发生于手臂,可先针刺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阴肺经的穴位,使其出汗,汗出热散,病可得除;如果病从头面开始发生,可先针刺项间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汗出而愈;如果是从足胫部发生的,应先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输穴,汗出而愈。手太阴经的穴位可发汗,足阳明经的诸穴也可发汗。因此,针刺阴经而发汗过多的,可取阳经穴位来止汗;针刺阳经而发汗过多的,可取阴经穴位来止汗。
误用针刺的危害:刺中病邪而留针不去,致使病人精气外泄;尚未刺中病邪就立即出针,使邪气留于体中。前者会加重病情而使身体孱弱,后者则能引起痈疡。
篇二十二:癫狂
癫狂病的治疗
本篇专述癫狂和风逆疾病的证候、临床表现和针灸治疗方法。
癫病的治疗
眼角向外凹陷于面颊一侧的,称为“锐眦”;眼角向内凹陷于近鼻一侧的,称为“内眦”。上眼胞属于目外眦,下眼胞属于目内眦。患者初染癫病时,主要症状是:先感到闷闷不乐,后头重而疼痛,两目向上视物,眼睛泛红;较重时,会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医师应审视患者表情及脸色变化,并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经诸穴,在其面部血色正常后就停针。癫病开始发作的时候,口角牵引歪斜,啼哭呼叫,气喘急促,心惊,应在手太阳、手阳明两经取穴并用缪刺法治疗。如果右侧坚硬,就针刺其左侧;如果左侧坚硬,就针刺其右侧,等到病人面部血色正常后再停针。癫病发作的表现也有角弓反张而导致脊柱疼痛的,治疗这种症状,当取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手太阳各经的输穴,在面部血色正常后可停针。若想很好地治疗癫病,应常与病人相处,审察其发病过程中的情况变化,观察应当施针的部位。在病人发病之时,应审察其症状特点,判断病邪的所在,并断定发病时应取何经穴治疗。根据病脉判断,用泻法使其出血。将泻导出的血装在葫芦里,一旦复发,此血就会变动;如果没有变动,可以针灸穷骨二十壮1。所谓穷骨,就是骶骨,即臀部脊尾的长强穴。
癫病深入骨的骨癫,其肋、齿各腧穴的分肉之间均有胀满感,骨骼僵直不能屈伸,汗出,心烦意乱。假如呕吐了很多白沫,而肾气下泄,就是不治之死证。癫病进入筋的筋癫,身体痉挛拘急,倦屈不伸,脉大,治疗时,应取项后的大杼穴进行针刺,如果呕吐出很多白沫,而气陷于下的,也是不治之死证。癫病进入脉的脉癫,病人会突然晕倒在地,四肢各脉胀满而放纵弛缓。如果脉出现胀满的情况,应针刺病位,并令血出;如不胀满,应灸在项后两侧挟行的足太阳经的输穴,并灸带脉穴,及与腰间相距三寸许之处。还可以灸各经分肉之间及四肢的腧穴。如果呕吐出很多白沫,又气陷于下的,就是不治之死证。癫病发作时,其情状疯狂的,也是死证。
狂病的治疗
狂病开始发病时,患者先是自卑自悯,健忘,容易发怒,经常恐惧,大多是过度忧虑、饥饿所致。治疗时,先取手太阴、手阳明两经的穴位,针刺令其出血,待血色正常后停针,还可取足太阴、足阳明两经的输穴经行治疗。狂病开始发作时,病人少睡眠,不饥饿,狂妄自大,经常骂人,日夜吵闹不休止。治疗时,可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输穴,以及足少阴肾经在舌下的络脉。但是,只有血脉盛的才可取穴刺之,否则不可针刺。狂病患者,言语狂妄,容易被惊吓,经常大笑,喜欢唱歌,行动反常,日夜不休,多是大惊大恐伤其神志所致,可取手阳明、手太阳、手太阴经的穴位进行针刺。狂病患者,幻视幻听,经常呼喊,大多是气衰神祛所致,可在手太阳、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以及头部两腮的穴位针刺。患狂病的人食量大而不饱,经常疑神疑鬼,无声窃笑而不露于外,这是喜乐没有节度所导致的,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足太阳、足阳明经的穴位,以及手太阴、手太阳、手阳明经的穴位针刺。如果是狂病初发,并无上述证候的,先取其左右曲泉穴,针刺血脉过盛之处,并使其出血,这样,病在不久后就可痊愈。如果不能治愈,就用以上治狂病的方法,灸骶骨长强穴二十壮。
风逆的治疗
所谓风逆,是指受风邪而厥气内逆的疾病。其症状是四肢突然发肿,全身颤抖,就像被水浸湿而打寒战一样,经常因寒冷而口出唏嘘之声,饥饿时感觉烦闷,饱食后又躁动不安。治疗这种疾病,应取手太阴肺和手阳明大肠表里二经,以及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的输穴进行治疗。对感觉骨里寒凉的,取井、经穴刺之;肌肉清冷的,取上述四经荥穴并针刺之。所谓厥逆成病,是指两足突然发冷,胸痛欲裂,肠中也如刀绞一般疼痛,烦乱而不能进食,凡是这种情况,其脉或大或小都伴涩象症状。如果病人身体还算温暖,就取用足少阴肾经的穴位进行治疗。如身体已经冰冷,则取用足阳明胃经的穴位,身体温暖的,用泻法治疗;身体寒冷的,则用补法治疗。对于厥气上逆而腹部胀满、肠中有声、胸中满闷、呼吸不利的病症,当取胸下两胁的穴位,咳嗽时感到应手而动的地方,就是其穴。另外取用背俞穴,用手按压而有舒快之感的,也是穴位。小便不通的,可取足少阴肾经和足太阳膀胱经的穴位以及骶骨上的腧穴,并以长针刺之。对于气上逆的病人,可取用其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厥逆发作严重的,可针刺足少阴肾、足阳明胃两经动脉的穴位。
如果病人气衰,身体寒冷像浸在水中,言语断断续续,骨节发酸,身体沉重,全身懒惰不愿活动的,可取足少阴肾经施针。如果气短,呼吸短促而不能连续,稍一动就会感到气虚的人,在足少阴肾经上用补法,针刺其血络以出瘀血。
癫病的治疗
癫证
明 陈言 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藏
患者初染癫病时,主要症状是先感到闷闷不乐,头重而疼痛,两目向上视物,眼睛泛红;较重时,会心烦意乱,心绪不宁。医师应根据患者的表情及脸色变化,取手太阳、手阳明、手太阴经诸穴治疗,待其面部血色正常后就停针。
名词解释
狂病
狂病开始发病时,患者先自卑自悯,健忘,容易发怒,经常恐惧,大多是过度忧虑、饥饿所致。
风逆
风逆,是指受风邪而厥气内逆的疾病。其症状是四肢突然发肿,全身颤抖,就像被水浸湿而打寒战一样,经常因寒冷而口出唏嘘之声,饥饿时感觉烦闷,饱食后又躁动不安。
1 壮:艾灸中的一个重要的计量单位,在艾灸中用壮来计算施灸的数量。
篇二十三:热病
热病的治疗
本篇主要论述热病的证候、诊断及治疗的方法,以及九种禁忌刺治的症状,并说明了半身不遂的治疗原则和喉痹、小便闭结等病症的治疗方法。
患有偏枯病的人,表现为半身不遂并且疼痛,言语无异常,神志也未错乱,这是病在分肉腠理之间所导致的。治疗这种病证,当用大针施治,如果是虚证,就用补法;如果是实证,则用泻法,这样就可以恢复正常。
患有痱病的人,表现为身体不疼痛,但四肢松弛不收,意识错乱但并不严重,如果言语还清楚,就可以治疗,但是对于病情严重而不能说话的,就无法治疗了。对于痱病先从阳分开始,而后转于阴分的,治疗时应当先针刺其阳经,再刺阴经,还要用浅刺法施针。
热病的治疗
患热病已经三日,如果其寸口脉象静而安,而人迎脉象躁动的,应从各阳经取穴治疗,要在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中选取。用这种方法来泻导其体表的热邪,使邪气随汗排出,充实其阴而补充不足。病人身体发热很厉害,但寸口、人迎的脉象反而沉静的,是与脉症不符的坏证,不可针刺治疗。对于可以针刺的疾病,当立即针刺,即使不能使其出汗,仍可排泄病邪。不可以针刺的人,是指有死亡征兆的人。病人患热病已有七八日,寸口脉象躁动,并伴有头晕、气喘症状的,如果尽快施针,可以使其汗,只要用浅刺法,针刺手大拇指之间的穴位就可以了。如果患热病已经七八日,但脉象微小,小便出血,口干的,过一日半就会死亡。若出现代脉,一天内就会死亡。患热病但已经出汗,而脉象仍躁动,且呼吸喘促,并且又发热的,就不应再浅刺其肌表,否则会导致气喘加重而死亡。患热病已经七八日,脉象不躁,或者虽有躁象,但并无“散”象或者“数”象的,其邪气仍在,若三日内能出汗,则会痊愈;若三日后仍未出汗,那么此人第四天就会死亡。在没有得汗的情况下,是不能对腠理进行针刺的。
热病的治疗
热病的针法
热病先出现皮肤痛、鼻塞、面部水肿的,是热伤皮毛的证候,应用浅刺法,以九针中的镵针治疗,要在治热病的五十九个穴位里选穴。如果鼻部生有小疹子,是邪在皮毛的表现,因肺气与鼻相通,又合皮毛,因此治疗时要从肺经入手,而不能“火”中取治,所谓“火”是指心经。如果皮肤肿胀,口唇干燥,遇寒而出汗,则应从属火的心经穴位入手,而不能取治于“水”,所谓“水”是指肾经。患有热病的人,会出现咽干而多饮、易受惊、不能安卧的症状,当以针刺肌肉为主,用九针中的员利针,从热病五十九穴中的有关穴位取治。其间若有眼角发青的,则属于脾经病变,因为脾主肌肉,所以治疗时应当针刺至肌肉,而不能取治于“木”,所谓“木”是指肝经。热病表现为头痛、面色发青、手足躁动等症状,治疗时在筋间取治,用九针中的锋针,在其手足四肢不利的地方施针。如有抽筋拘挛、眼泪不收的症状,则属于肝经的症状,因为肝主筋,所以取治于肝经,而不能从“金”中取治,所谓“金”是指肺经。如果有热病而又有屡发惊悸、手足抽搐而狂乱等症状的,当取治于脉,用九针中的锋针,迅速泻其有余的邪热,如因癫狂而使毛发脱落的,则属于心经疾病,应取心所主的血脉,不能从“水”中取治,所谓“水”是指肾经。
热病的诊断
热病伴随身体沉重、骨节疼痛、耳聋而欲闭目的,应取治于骨,用九针中的锋针,在热病五十九穴中选穴施针。如果病患不思饮食,咬牙,双耳色青,就属于肾经的病患,因为肾主骨,所以应取治于肾经。不可取治于“土”,因为“土”指脾经。凡是患有热病,有痛而不知其处,耳聋,四脚懒惰不收,口发干,时有阳气偏盛而烦热,时有阴气偏盛而畏冷的,这是热邪深入骨髓的症状,是死证。热病表现为头痛,颞骨部位及眼区筋脉抽掣作痛,经常出鼻血的,是厥热,应用九针中的针,根据病情虚实,泻有余,补不足。热病表现为身体沉重、胃肠灼热的,应用九针中的锋针治疗,取脾胃二经的腧穴,以及在下部的各足趾间的腧穴,同时还可取胃经的络丰隆穴,疏导经气,而后才能得气。热病表现为按压脐周围会突然疼痛、胸胁胀满的,治疗时可取涌泉穴与阴陵泉穴,用九针中的锋针治疗,并用针刺咽喉部的廉泉穴。热病有汗出,脉象表现为安顺的,可以用针去汗出热,当取手太阴经穴鱼际、太渊、大都、太白刺之。用泻法退热,用补法出汗。如出汗过多,可针刺内踝上横脉处的三阴穴交治之。热病虽汗已出,但脉象仍躁动的,这是阴气欲绝的症状,为死证;若出汗之后,脉象平静的,还可救治。若热病脉象躁动而不能出汗的,这是阳气欲绝的死证;若脉虽躁动,但汗出后脉象平静的,尚可救治。
热病的死证
热病的死证
热病有九种不可针刺治疗的死证:一是汗不得出,两颧骨色赤而呃逆呕吐的死证;二是泄泻而腹部胀满甚重的死证;三是两眼视物模糊,热而不退的死证;四是老年人和婴儿发热而腹部胀满的死证;五是汗不得出,呕吐血的死证;六是舌根溃烂,发热不退的死证;七是咳嗽,鼻孔出血,汗不得出,或虽有汗出而不到足部的死证;八是热邪已深入骨髓的死证;九是发热并有痉病的死证。痉指腰背角弓反张,手足抽搐,口噤咬牙的死证。凡上述九种证候,均不可以针刺。
治疗热病的五十九穴有:两手内外侧各三穴,共十二穴。五指之间各有一穴,共八穴。足小拇趾间各有一穴,共八穴。头部入发际一寸,向两侧旁开分为三处,每侧各有三穴,共六穴。再向上入发际三寸,两边各有五穴,共十穴。耳前、耳后、口下各有一穴,项中一穴,共六穴(原文缺两穴)。巅上一穴,囟会一穴,发际一穴,廉泉一穴,风池二穴,天柱二穴,共九穴(原文缺一穴)。总计为五十九穴。
热病的主治穴位
胸中气满而呼吸短促的,可取足太阴脾经在足大拇趾之端,距指甲角像韭叶那样宽处的隐白穴针刺。属寒证的,要留针;属热证的,应快速去针。待逆气下降,呼吸平缓才可止针。心疝,表现为腹中突发疼痛,可取足太阴经与足厥阴经施针,在其上针刺血络。喉痹,舌卷,口干,心烦,心痛,手臂内侧作痛且上举不过头,应取无名指爪甲端宽度如韭叶处的关冲穴进行针刺。眼球发红疼痛,病从眼内角开始蔓延的,当取阴跷脉的照海穴刺之。因为受风而导致的痉挛、角弓反张,当先取足太阳经在腘窝中央的委中穴,并针刺浅表的血络至出血。如腹中有寒,就兼取足三里穴。如小便不通,治疗时可取用阴跷脉的照海穴,以及足大拇趾外侧三毛上的大敦穴刺治,并在浮浅的血络上针刺出血。男子腹胀如盅,女子患了月经阻隔的病,常会腰脊松懈无力,不思饮食,可先取涌泉穴刺之出血,再取脚面上血盛的血络,刺之出血。
篇二十四:厥病
逆乱引发的疼痛
本篇论述了厥头痛与厥心痛的证候与针刺治疗方法,并分析其真头痛和真心痛的症状,同时也论述了寄生虫病的症状和针刺方法。
厥头痛
厥头痛,是指由于经气上逆而造成的头痛,如有面部水肿、心中烦躁不安的,应取足阳明和足太阴的输穴来治疗。厥气上逆的头痛,如果头部脉络部位疼痛,病人心中悲伤,经常哭泣的,可以察看其头部脉络突出而充血之处,先用针在动脉跳动过盛处针刺,以出恶血,再取治于足厥阴肝经。厥气上逆而导致的头痛,如头部疼痛不移且沉重的,应用泻法刺取头部中督脉与两旁的足太阳、足少阳经。共五条经脉,每条经脉上有五个输穴,共计二十五个穴位。先刺取手少阴经,而后刺足少阴经而治之。
经气上逆的头痛,如果经常健忘,疼痛发病时没有固定部位,可针刺头面部左右的动脉,然后再取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加以调理。经气上逆的头痛,若颈项先痛,牵引腰脊疼痛,可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然后再刺足太阳胆经的相应输穴。经气上逆的头痛,若头痛很严重,并且耳前耳后经脉大张而有热感的,应先泻其充血脉络,至出血止,再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邪气侵入脑部的真头痛,常表现为剧烈疼痛,全脑都痛,手足到膝关节处都寒冷的,是不治的死证。
以下几种头痛,不能取腧穴施治:撞击跌伤扑倒之类的外伤,因其瘀血停留在内,所以不能取腧穴施治;如果肌肉受伤而疼痛不止,就只能在受伤的局部针刺,不能取远端的腧穴施治。头痛而不宜针刺的,是由严重的痹证所造成的头痛,若是每天都发作,用针刺也只能稍减症状,而不能根除。半侧发凉的偏头痛,可先取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进行针刺,然后再针刺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的输穴。
厥心痛
经气上逆的心痛,如果牵引到背部疼痛,会时常筋脉拘急,像有物体从背后刺痛心脏一样,从而使腰背弯曲不能伸直,这是肾经邪气上犯心脏所导致的疾病,所以叫作“肾心痛”。治疗时,先取足太阳膀胱经的京骨、昆仑两穴施针,如果仍疼痛不止,再针刺足少阴肾经的然谷穴。
经气上逆的心痛,其胸腹胀满,而心痛尤其剧烈的,是胃经邪气上犯心脏的疾病,所以叫作“胃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太阴脾经的大都、太白两穴进行针刺。
经气上逆的心痛,就像用锥子刺心一般,心痛非常剧烈的,这是脾经的邪气上犯于心脏的病证,所以叫作“脾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然谷、太溪两穴针刺。
经气上逆的心痛,面色青灰,整天不能呼吸的,是肝经的邪气上犯于心脏的病证,所以叫作“肝心痛”。治疗时,应取足厥阴肝经的行间、太冲两穴进行针刺。
经气上逆的心痛,在闲居静养或卧床休息时稍有缓解,一到活动时,就疼痛加剧,而面色并无变化的,这是肺气上逆犯于心脏所致,叫作“肺心痛”。治疗时,应针刺手太阴肺经的鱼际、太渊两穴。
邪气在心的真心痛,其症状是手足至肘膝部位冷,心痛异常剧烈,一般是早晨发病,傍晚就死亡,或傍晚发作,第二天早晨死亡。不能使用针刺法治疗心痛病,是因为其体内有瘀血和实证,因而不能针刺腧穴来治疗。
寄生虫病
肠内有虫聚集或蛔虫所致的心痛,都不应用小针治疗。心腹疼痛导致烦闷难忍,腹部有上下移动的肿块,时痛时止,腹中发热,经常口渴流涎的,是肠中有蛔虫所致。治疗这种疾病,可将手指并拢用力按住肿物或疼痛处,阻止其移动,再用大针刺之,继续按压,直到不动时才出针。凡是腹中满闷、心烦意乱而痛的,并且有肿物上下移动的寄生虫病,都可用此法治疗。
厥病的治疗
厥头痛与厥心痛都有各自对应的治疗方法。
耳朵与四肢疾病
如果耳聋听不到声音,可针刺耳中的听宫穴;如耳鸣,可针刺耳前动脉旁的耳门穴;耳内疼痛而不能用针刺治疗的,是其耳中有脓,或有耳垢堵塞耳道所导致的失聪。一般的耳聋,可先取无名指指甲上端的关冲穴,再针刺足第四趾的窍阴穴。耳鸣,可先取手中指指甲上端的中冲穴,如左耳鸣则刺取右边的穴位,右耳鸣则取左边的穴位,再针刺取足部的大敦穴。
治疗大腿抬不起来的病人,应使其侧卧,取大转子部位的环跳穴,用员利针刺之而不能使用大针。因肝不能藏血而使血下流如注的,应针刺曲泉穴以治。风痹,若发展到不可治愈的程度,有时像用足踏冰块一样寒冷,有时又像将双足浸入沸水中一样热烫,股部和胫部都感到酸痛无力,头痛,心烦,经常呕吐、烦闷,或眩晕以后就出汗,目眩,时而悲伤,时而恐惧,气短,闷闷不乐,凡有上述现象的,不出三年就会死亡。
耳朵疾病及心痛
篇二十五:病本
标与本的选择
本篇提出了“标本”理论,并举出了多种病例,说明了标本理论的具体运用,一般疾病都应先治其本,而中满和大小便不利这样标急的病证,则应该先治标。
标与本的先后问题
凡是先患病,而后气血不调和的,应先治疗其本病;如果先有厥逆症状,再患有其他疾病的,应先治其厥逆;如果先患寒病,然后感染其他疾病的,应以治疗寒病为本,先治疗寒病;如果先患有其他疾病,再感染寒证的,应先治疗原来的疾病;对于先患热证,然后患有其他病证的,应以治疗热病为本,优先治疗热病;对于先患有泄泻,而后感染其他疾病的,应以泄泻为本,优先调理脾胃,而后才可治其他病证;先患其他疾病,而后患有泄泻的,应先治疗原来的疾病;先有中满,而后引发心烦的疾病,应先治疗其中满的本病;如果先患有其他疾病,而后腹中满闷的,应先治疗其他疾病。
有的人因为感受到非时令之气的“客气”而发病,也有人因被顺应四时顺序的“同气”所侵袭而发病。凡是出现大小便不利的,应先救治标病;大小便通利的,应先救治其本病。如在疾病发作之后而出现实证,说明邪气变本病为标病,应以祛除邪气为主,先治其本,后治其标;如疾病发作以后出现虚证的,应先救治其正气不足的标病,再治由邪气所引发的本病。总之,必须谨慎地观察病情的轻重缓急,再精心钻研治疗方法。如果病变轻缓,可以标本兼治;如果病情危重,则应分步治疗,或先治标病,或先治本病。如先有大小便不通利,而后发生其他疾病的,就应先治大小便不利的本病。
篇二十六:杂病
杂病的治疗
本篇指出应根据经气厥逆所致病变病位的不同,来选取不同的经脉治疗。
经气上逆的一些病变
经气上逆的病变,脊柱两侧作痛,上达头项,头部沉重,目不视物,腰脊强直,可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委中穴的脉络,直至出血。经气上逆的病变,胸中满闷,面部水肿,口唇肿胀而流涎,突然说话困难,甚至不能言语的,是由足阳明胃经病变所引发的疾病,应取足阳明胃的穴位加以治疗。经气上逆的病变,邪气上逆于喉部,从而致使不能说话、手脚冰冷、大便不通的,是由足少阴肾经所引发的病变,应取足少阴肾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经气上逆的病变,腹部膨胀,弹之有声,寒气滞留于内,大小便不利的,是由足太阴脾经所导致的病变,应取足太阴脾经的穴位加以治疗。
口腔疾病
凡是咽喉干燥,口中干燥而有唾液如胶的,是足少阴肾经所引发的病变,应取足少阴经的穴位加以治疗。凡是膝关节疼痛的,可取犊鼻穴,以员利针治之,出针后,稍停片刻再刺。因为员利针的针身大如牛尾的长毛,所以非常适合治疗膝关节疼痛。
凡是咽喉肿痛阻塞,不能言语的,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如尚能言语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患有疟疾,口不渴,隔日发作一次的,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如口渴,且每日发作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
杂病
根据病症的不同来选择治疗穴位。
《针灸全书》针灸方图
明万历刊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
如果病人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中烦闷并影响胸部及咽喉,以致气喘时呼呼作响的,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肠鸣有声,大便不利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
《针灸全书》针灸方图
明万历刊本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
如果咽喉肿痛,不能言语的,应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如尚能言语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
牙齿疼痛,不怕食用冷食的,可针刺足阳明胃经的输穴;如怕冷食,则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耳聋而不疼痛的,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耳聋并且疼痛的,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鼻出血不止,并有黑色积血流出的,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鼻出血不多但有血块的,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如果血流仍不止,可在手太阳小肠经的腕骨穴施针;再不止的,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委中穴针刺,直至出血。腰痛,兼有热感,应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若疼痛部位发凉,应针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阳明胃经的输穴;腰痛且内热气喘的,当针刺足少阴肾经输穴,并在委中穴附近的血络处放血;腰痛不能前后俯仰的,应取足少阳胆经的输穴进行针刺。如果易怒而不思饮食,话少而声音小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如果容易发怒,话多且声音大的,应针刺足少阳胆经的输穴。
其他部位
如果腮部作痛,应针刺手阳明大肠经的输穴和下巴上血脉旺盛之处,刺之使出血。项部疼痛而不能俯仰的,应在足太阳膀胱经的输穴针刺;对于项疼而不能左右顾视的,应针刺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小腹部膨胀,有气上逆,自胃脘以至于心中,身体时冷时热,小便又不利的,应针刺足厥阴肝经的输穴。腹部胀满,大便不利,腹中烦闷并影响胸部及咽喉,以致气喘时呼呼作响的,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腹部胀满,消化不良,肠鸣有声,大便不利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
心痛并牵引腰背作痛,欲呕吐的,应针刺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心痛并伴随腹部胀满,大便不畅的,应针刺足太阴脾经的输穴。心痛牵引背部作痛,妨碍正常呼吸的,应取足少阴肾经的输穴进行针刺;如症状不见好转,再针刺手少阳三焦经的输穴。心痛并伴随气短、呼吸困难的,应取手太阴肺经的输穴进行治疗。对于心痛病,可以针刺脊椎第九节下的腧穴,先按揉该穴位,针刺之后,再揉按,可立刻止痛;如仍不止,可于此处上行寻取与本病有关的穴位针刺,可以立即止痛。
下巴痛、痿厥病和呃逆证
下巴疼痛的,刺足阳明胃经的颊车穴,直至出血,可立即止痛;如痛不止,再按压本经人迎穴,便可立即止痛。对于腹痛,可针刺脐部左右的天枢穴,刺后再用手按压该处,则可立即止痛;如痛仍不止,再针刺足阳明胃经的气冲穴,刺后用手按压针孔,便可立即止痛。对于气逆上冲,可针刺胸前足阳明胃经的膺窗穴或屋翳穴,以及胸下的动脉处。治疗四肢痿软无力而寒冷的痿厥,应先将患者的四肢绑缚起来,等患者有烦闷感时立即解开,每天这样做两次。假若病人起初不感觉烦闷,那么到了十天就会有烦闷感,如此重复不间断,直到病好为止。治疗呃逆之证,可用草茎刺激鼻孔,使其打喷嚏,喷嚏被打出后,呃逆就会停止;或者屏住呼吸,待呃逆上冲时,迅速吸气以迎其逆气,使引而下行,呃逆就可停止;或使呃逆者突然受惊,也能达到治愈效果。
逆证的治疗
篇二十七:周痹
气滞血瘀的疾病
本篇论述了周痹与众痹这两种病证的鉴别,从而说明了痹证的病因是风、寒、湿三邪的侵犯。
众痹
黄帝问岐伯:周痹这种病,病邪随血脉在人体中上下移动,其疼痛的症状上下左右相应,遍及全身而又存在于身体的每一部位,我想听听由这种邪气所引发的病证,是在血脉中,还是在分肉间?发端于哪里?由于疼痛部位转移得很快,所以医师经常来不及针刺痛处,疼痛比较集中的时候,尚未想出应对方法,而此时疼痛已经在全身游走了,这是为什么呢?我很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岐伯回答:这是众痹的特点,而不是周痹。
黄帝说:我希望听闻众痹的情况。岐伯回答:众痹的疼痛,各有一定的部位,时发时止,其左右可以相应,但不能遍及全身,而是交互发作或交互停止。黄帝说:说得很明了。但是对于这种病,怎样针刺呢?岐伯回答:针刺这种病,疼痛虽已停止,但仍应在其原来的病处施针,以避免重复发作。
周痹
黄帝说:好极了。您能说说周痹是怎样的情况吗?岐伯回答:周痹的邪气在血脉之中,能随血脉上下移动,而不能左右流动,其发病部位是固定的而非移动的。
黄帝说:怎样针刺这种疾病呢?岐伯回答:对于疼痛从上部发展到下部的,应先刺其下部,以阻遏病邪,然后刺其上部以除痛根;疼痛从下部发展到上部的,先刺其上部,以阻遏病邪,后刺其下部以解除痛根。
痹证的产生
黄帝说:很对。那么这种疼痛是怎样产生的呢?又根据什么来定名为周痹呢?岐伯回答: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汁沫,并在遇到寒气后凝聚,凝聚后的肌肉受到排挤,从而产生分裂,因而会发生疼痛。疼痛发生时,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疼痛部位,邪气就会贯注到疼痛部位而发热,发热则寒散而疼痛缓解,而后就会无热而冷,但此处厥冷,其他地方的痹痛又会发作,其情形与以上相同。由于此种痹痛既不发在体表,又不发在内脏,只出现在分肉之间,从而扰乱人的真气正常运转,所以被称为“周痹”。用针刺治疗这种病证,首先要看气脉,逐次检查其病处,再查看虚实,以及大络中血脉涩结不通的状况。如果脉虚而空,就先行调治,采用熨法疏导经脉;如果脉象坚实,就应牵引病人的四肢,帮助加速他的血脉运行。
黄帝接着说:是啊,我明白了其中的意义,也懂得了治疗方法。九针的道理,在医经中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是用来治疗十二经脉的阴阳病证的。
痹证的治疗
风、寒、湿三气,侵入肌肉、皮肤之间,将分肉间的津液压迫为汁沫,并在遇到寒气后凝聚,凝聚后的肌肉受到排挤,从而产生分裂,因而会发生疼痛,即痹证。痹证分为周痹与众痹,疗法大不一样。
篇二十八:口问
生活小病的治疗
本篇概述了疾病产生的原因是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和生活规律失常,叙述了十二种病证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疾病的产生
有一天,黄帝在悠闲的时候,避开左右而向岐伯问道:我已经听闻了九针的医经,对于其中论述的阴阳的顺逆,六经的种种特点也都了解过了,我还想得到口口相传的医学真理。
岐伯离座,再拜说:问得太好了,这些都是先师口传给我的秘诀!
黄帝说:我希望听您讲讲口传的秘诀。
岐伯回答:大凡疾病的产生,都发端于风雨寒暑、阴阳失调、喜怒无常、起居不适、饮食不节、大惊大恐等,以致血气分离、阴阳衰竭、经络闭塞、脉道壅滞、阴阳逆乱、卫气稽留、经脉空虚、血气运行异常,于是人的身体状况就不正常了。以上所说的,在古代医经中都是没有记载的,请允许我说明其中的道理吧。
小病之一
黄帝问:是什么原因使人打呵欠?
岐伯回答:白天,卫气在阳分运行;夜半,卫气则在阴分运行。这是因为阴气主夜,所以入夜后人就睡觉。阳气主升上,阴气主降下。因此,人在夜间将睡之时,阴气聚集于下,阳气尚未散尽,阳气引阴气向上,阴气引阳气向下,阴阳上下相引,人就会连连打呵欠。入夜之后,阳气都入于阴分,阴气旺盛,因而就能安静地睡眠;黎明时,阴气将要散尽,阳气逐渐转盛,人就开始清醒了。治疗时,应该泻足少阴肾经,补足太阳膀胱经。
小病的治疗之一
这些小病在古代医经中都是没有记载的。
黄帝问:呃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饮食五谷进入胃,腐熟化生成胃气,向上传到肺脏,然后在全身运行。若胃中本来就感寒邪,不能调和新入的谷气,二者就会滞留在胃里,新入的谷气和原有的寒邪之气混在一起,互相争乱,同时上逆,就会从胃口上冲而成呃逆。治疗这种病证,应补手太阴肺经,泻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唏嘘抽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这是因为阴气盛而阳气虚,阴气运行快,而阳气运行缓慢,阴气强盛而使阳气变得迟缓,进而使阳气断绝,所以就形成了唏嘘哀叹。治疗时,应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人为什么会产生颤抖?
岐伯说:寒气侵入皮肤,阴寒之气过盛,而体表阳气不足,因而产生颤抖现象。应采用温补各阳经的办法来治疗。
小病之二
黄帝问:产生嗳气的原因是什么?
岐伯说:寒气侵入胃中,从下向上扩散,再从胃中冲口而出,因而产生嗳气。治疗这样的病证,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
黄帝问:人打喷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说:阳气和利,布满于心胸,又向上从鼻窍中流出,因而会出现打喷嚏的情况。治疗这种病证,应用补法针刺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以及眉根部的攒竹穴。
黄帝问:人全身无力,疲困懈惰,是什么原因所致?
岐伯说:胃气虚而不实,就会引发全身经脉空虚;诸脉空虚,就会导致筋骨肌肉懈惰无力;筋脉已经懈惰,又用力行房事,真气就不能恢复,所以就产生了这种症状。治疗时,应根据其病变所产生的部位,在分肉间施以补法治疗。
黄帝问:人在悲伤时,鼻涕、眼泪会一起流出,这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说:心脏是五脏六腑的主宰;眼睛是诸多经脉聚集的地方,同时也是眼泪、鼻涕向上外泄的通道;口鼻是气出入的门户。悲哀忧愁等情绪变化,首先使心神不宁,从而导致五脏六腑不安定,脏腑不安又影响宗脉,使宗脉弛缓,目、口、鼻的液道随之打开,所以涕泪就由此流出。人身的津液,具有灌注精气、濡润空窍的作用,所以上液的道路开放,涕泪不止,则津液耗竭,液竭则精气不能灌注于上,就会使眼睛不能视物,因而叫作“夺精”。治疗这种病,应补足太阳膀胱经在项部的天柱穴。
小病的治疗之二
这些病邪需要治疗的部位各不一样。
小病之三
黄帝问:人有时长叹,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忧愁思虑会导致心脉络拘急,心脉拘急就约束气道,气道被约束就不畅通,所以就不时地长呼吸,以便舒展胸中之气。治疗这种病证,应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并采用留针法。
黄帝问:人流涎水,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岐伯说:食物进入胃里,胃中就会产生热,热会干扰寄生在胃中的诸虫,促使它们在胃中乱动,从而使胃气弛缓,导致舌下廉泉开张,所以口涎流出。治疗时,应以补肾水补足少阴肾经。
黄帝问:耳鸣,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岐伯说:耳是许多经脉聚集的地方,胃中空虚,则宗脉会因失养而虚弱,宗脉虚弱,则阳气不能上升反而下降,导致进入耳的经脉气血衰竭,从而不能向耳提供气血,所以耳中耳鸣。施针时,应取足少阳客主人穴以及手大指指甲角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并以补法针刺。
黄帝问:人有自己咬舌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岐伯说:这是由于厥逆之气上行,导致诸经的脉气纷纷上行,如少阴脉行舌根,脉气上逆就会咬舌;阳明之脉环唇口,脉气上逆就会咬唇;少阳脉循耳颊,脉气上逆就会咬颊。治疗这些病,应根据其具体所咬的部位,确定病脉,采用补法治疗。
十二种病邪的总结
岐伯接着说: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病邪,都是由邪气向上侵入面孔窍导致的。邪气之所以能侵害,都源于正气。凡是上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脑髓不充实、耳鸣、头重难支、目眩的症状;中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大小便失常、肠间鸣响的症状;下部的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心中烦闷、两足萎软而厥冷的症状。治疗以上病邪,都可补足太阳膀胱经外踝后的昆仑穴,用留针法治疗。
黄帝问:对于以上十二种病邪,是怎样治疗的?
岐伯说:以肾气虚为主的呵欠,应补足少阴肾经;因胃中水谷精气不能向上传达至肺而引起的呃逆,应补手太阴肺经、足少阴肾经;哀叹是阴盛阳衰所致,因此应补足太阳膀胱经,泻足少阴肾经;发冷颤抖,要在各条阳经上选穴施补;嗳气的,应补足太阴脾经和足阳明胃经;打喷嚏的,当补足太阳膀胱经的攒竹穴;浑身无力,疲困懒惰的,应根据发病部位,补分肉间;哭泣时涕泪俱出的,当补颈后的天柱穴;经常长声叹息的,当补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少阳胆经,且用留针法施治;口流涎水的,当补足少阴肾经;耳鸣的,当补足少阳经的客主人穴,及位于手拇指指甲角部的手太阴肺经的少商穴;咬自己舌头的,应根据具体所咬的部位,判断其分布所属的经脉而各施补法;目眩、头重无力的,应补足外踝后的昆仑穴,且用留针法治疗;足软无力而厥冷、心胸烦闷的,应在足拇趾末节后二寸处进行针刺,并用留针法治疗,另外,还可用留针法刺足外踝后的昆仑穴。
小病的治疗之三
篇二十九:师传
问诊的技巧
本篇说明了中医望诊和问诊的技巧,通过关节、肢体、五官的外表的望诊可以得知五脏六腑的病证。
“顺”的道理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很多要术,只藏在心中,而没有在医典中记载下来。我希望听闻并将它们保存下来,效法而行,上可以用来治疗民众下可以治疗自身,使百姓上下亲善,造福后人,让子子孙孙不为疾病所困扰,并将其世代流传,永无终止。你能将这些要术讲给我听吗?
岐伯说:您的思想真长远啊!不论治民、治身,治彼、治此,治理小事、治理大事,治国还是治家,从来没有违背规律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顺应客观规律,顺应民心才能治理好以上问题。所谓顺,不仅指医学上阴阳、经脉、气血的逆顺,还指顺应民心。
黄帝说:怎样才能做到顺呢?
岐伯说:到达一个国家后,首先要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进入别人家,要先问清他家的忌讳;登堂时,更要懂得人家的礼仪;面对病人时,也要问清患者的喜好及习惯。
黄帝问:怎样做才能使病人感觉方便呢?
岐伯说:消渴病人,内里热而易饥饿,就适用于寒的治法;内中寒的,就适宜于热的治法。胃里有热,则谷物容易被消化,而使病人有饥饿难忍的感觉,同时脐以上的皮肤会发热;肠中有热,则大便就黄如糜粥,脐以下的皮肤寒冷。胃中有寒,会导致腹部胀满;肠中有寒,就会导致泄泻。如果胃中有寒,肠中有热,就会腹胀并泄泻;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就易于饥饿、小腹胀痛。
问诊的技巧
黄帝说:胃中有热而喜爱寒,肠中有寒而喜爱热,两者性质相反,怎样使其方便?况且那些养尊处优的王公大人,骄傲恣纵,看不起别人又不听劝告,如果强行禁止就会违背他们的意愿;如果不加禁止,又会加重他们的病情。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使其方便、喜欢呢?应先从哪里着手治疗呢?岐伯说:贪生怕死是人之常情,先告诉他们哪些对身体有害,哪些对身体有益,引导他们做适宜的事情,用得病的痛苦来劝诫他们,即便是无道之君,哪里会不听劝告呢?
望诊和问诊
望诊和问诊都有一定的技巧值得学习。
黄帝问:接下来怎样治疗呢?岐伯说:春夏时节,应先治标病,后治本病;秋冬之季,应先治本病,后治标病。
黄帝问:如果医生想让病人方便舒适,而病人却相违背的,应该怎样做呢?岐伯说:对待这种情况,要使他的饮食、衣服寒温适中。天冷时,不能让他感觉寒冷凄凉;天热时,不能让他出汗过多。在饮食方面,不要吃过热过凉的食物。这样寒温适中,就能守住真气,邪气也就无法侵入人体了。
对内脏的估测
黄帝说:《本脏》篇中说,根据人的形体、四肢、关节、肌肉情况,可以测量出五脏六腑的大小。但对于王公大人和在朝堂上即位的君王,提及这个问题时,有谁敢抚摸测量呢?岐伯说:人的形体肢节,是五脏六腑的外盖,但并非仅仅依靠对体表的查阅就可得知的。
黄帝说:五脏精气的情况,可以从观察人的面部得知,这些道理我已经懂得了。但从肢节察知内脏的方法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在五脏六腑中,肺所处的位置最高,就像伞盖一样。可以根据肩的高低和咽喉的升陷情况,得知肺脏健康与否。黄帝说:很有道理。岐伯接着说:在五脏六腑中,心是主宰。将缺盆作为血脉的通道,从胸骨下端的有余或不足的状况,就可测知缺盆骨的部位,从而了解心脏的情况。黄帝说:讲得好。岐伯说:肝在五脏中就像位将军,具有防御外侮的作用,它的健康与否,可以通过观察人眼睛的大小而得知。黄帝说:说得太精妙了。岐伯说:脾脏捍卫全身,吸纳水谷的精微,并将其输送到全身。因此,观察唇舌色泽的好坏,就可以知道脾的健康状况。
测六腑的方法
黄帝说:是的。岐伯说:肾脏主管体外,通过观察耳对远声的反应,就可得知其听力的强弱,从而测知肾脏的状况。黄帝说:说得好!我想听听怎样通过外在形体,来推测六腑的情况。岐伯说:六腑之中,胃为饮食之海,凡是两颊肌肉丰满,颈部粗壮,胸廓舒张的,容纳水谷量就大。通过鼻道的长短,就可以测知大肠的状况;唇厚而人中长,就可以测知小肠的情况;下眼胞肥大的,可知其胆强;鼻孔掀露于外的,可知其膀胱易于漏泄;鼻柱中央高起的,可知其三焦固密。这就是用来测六腑的方法。如果他的上中下三部匀称,就说明其脏腑安好。
外在形体与六腑
通过外在形体可以推测六腑的情况。
篇三十:决气
六气的功能
本篇总论精、气、津、液、血、脉六者的生成、功用及滋养人体的各脏器组织,此六者的主要症状,都是由于过分耗损而引起虚脱的病症。
六气
黄帝说:我听说人身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我认为只是“一气”而已,而现在又将其分为六种,其中蕴含着怎样的道理呢?岐伯说:男女交合之后,就会生成新的形体,形体尚未产生之前便存在的,叫“精”。
黄帝问:什么叫“气”?岐伯说:五谷腐熟而生成的精微充满全身,从上焦开始布散,熏养肌肤,充实身体,润泽毛发,就像雾露灌溉大地一样,这就叫作“气”。黄帝问:什么叫“津”?岐伯说:肌腠排泄,汗液出如注,这种汗液就叫作“津”。黄帝问:什么叫“液”?岐伯说:食物水谷进入胃以后,化生为精微之气在全身充溢开来,又渗透滋润到骨髓,使关节屈伸自如,使脑髓得以补益,皮肤便得润泽,这种精微之气就叫作“液”。黄帝问:什么叫“血”呢?岐伯说:中焦脾胃所收纳的食物精气,变化而成红色的液体,这就是“血”。黄帝问:什么叫“脉”呢?岐伯说:约束营血之气,使之不能向外流溢的,就叫作“脉”。
黄帝说:六气在人体中,有充足的,也有不足的。怎样才能得知精气的多少,津液的虚实,血脉的清浊情况呢?岐伯说:精的大量损耗虚脱,会耳聋;气的大量损耗虚脱,眼睛会视物模糊;津的大量损耗虚脱,会使腠理开泄,汗大泄于外;液的大量损耗虚脱,会使骨节僵硬、面色黯淡无光、脑髓不充足、小腿发酸、耳鸣;血的大量损耗虚脱,会使肤色苍白,暗淡失泽;脉的大量损耗虚脱,会使脉道空虚下陷。以上就是用来观察六气的多少、虚实与清浊的方法。
黄帝问:六气的主次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六气各有其所主管的脏器,其主次善恶,各有所主。然而,五谷和脾胃是大海啊!
六气的功能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重要物质,它们的盛衰和代谢情况,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人的体质。其主要可分为气虚质、血虚质、多痰质和多湿质四种类型。
气虚质的人
各脏腑功能偏低,肢体无力,身体困倦,饮食不多或食物难化,食后思睡,面色萎黄、苍白、无华。
血虚质的人
各脏腑功能偏低,形体消瘦,面色苍白,妇女月经量少色淡,伴有头昏、眼花、心悸、失眠等症。
多痰质的人
形体肥胖色白,嗽痰较多,或因痰致咳,舌苔多厚腻而滑。
多湿质的人
身体困倦,四肢无力,厌食油腻, 常便溏, 妇女带下量多, 口淡,舌胖嫩有齿痕。
以上四种类型的体质,其中气虚质和血虚质往往相兼,可 称为“虚弱质”;多痰质和多湿质又常合并,称为“痰湿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