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解国医典藏系列(套装共8册)
- (汉)张仲景 (唐)孙思邈 (明)李时珍等原著 《图解经典》编辑部等编著
- 925字
- 2024-12-02 20:11:57
卷四:脏象(一)
本卷论述了人体以脏腑为中心,以经络相互联系的整体观,同时提出人与自然也是对应统一的“天人相应”理念,介绍了人体脏腑的功能及相互关系,以及阴阳失调致病的论断,并指出肾为人体生长衰老的根本,保养肾气是延年益寿的重要原则。
篇三十一:肠胃
消化道的介绍
本篇介绍了人体从口唇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的大体容量,以及各部位的长度、宽度、周长、直径、重量、容量等。
消化道的介绍
黄帝问伯高:我想知道六腑传化水谷的情况,以及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受纳水谷的容量。
伯高说:请允许我详细地说明饮食从入口到变成废物排出其间所经过的有关消化器官的深浅、远近、长短的情况。唇与牙齿间长九分,口的宽度为二寸半,从牙齿后到会厌,深三寸半,能容纳食物;舌的重量为十两,长七寸,宽二寸半;咽门重十两,宽一寸半,自咽门到胃长一尺六寸;胃呈弯曲状,伸直了长二尺六寸,周长一尺五寸,直径五寸,能容食物三斗五升;小肠的后部附于脊部,从左向右环绕,层层折叠接回肠,与回肠相接部分的外侧附着于脐的上方,再回运环绕十六曲,周长二寸半,直径不到八分半,长三丈二尺;回肠在脐部向左回屈环绕,像树叶一样重叠而下,回行环绕,也有十六个弯曲,周长四寸,直径接近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广肠附着于脊部,接受来自回肠的内容物,并向左环绕盘叠脊部上下,周长八寸,直径二寸半有余,长二尺八寸。从口唇到肛门共长六丈零四寸四分,共有三十二个弯曲。
名词解释
消化道
消化道是一条起自口腔,经过咽、食管、胃、小肠、大肠,终于肛门的很长的肌性管道,包括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大肠(盲肠、结肠、直肠)等部位。
篇三十二:平人绝谷
胃肠的功能
本篇叙述了胃肠的大小、长宽及其生理功能,也指出了一般人绝食七日必死的道理,其死亡原因在于水谷、精气、津液都耗尽了。
肠胃的功能
黄帝问:正常人如果不进饮食,七天后就会死亡,这是什么原因?
伯高说:胃的周长是一尺五寸,直径为五寸,长度为二尺六寸,呈横状而且有弯曲,可容纳水谷三斗五升,通常情况下,胃中容纳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就满了。水谷经过化生后的精微,通过上焦的传运宣泄而布散到全身,其中一部分转化为剽悍滑利的卫阳之气,所余之物便由下焦渗灌到诸肠中。
小肠的周长为二寸半,直径略小于八分半,长度为三丈二尺,可容纳食物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半有余。回肠的周长为四寸,直径将近一寸半,长二丈一尺,可容纳食物一斗、水七升半。广肠的周长为八寸,直径为二寸半左右,长度为二尺八寸,能容纳食物九升三合又八分之一合。肠胃的总长度为五丈八尺四寸,共能容纳饮食九斗二升一合半左右,这是肠胃受纳水谷的总量。
正常人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是这样的,当胃中充满饮食的时候,肠是空虚的;当饮食由胃下到肠,肠满时则胃中空虚。胃满则肠虚,胃虚则肠满,互相交替,使气机升降正常,上下通畅,五脏功能正常,血脉运行通畅和利,精神才能健旺内守,所以说人的神气,是水谷经过精微化生出来的。通常情况下,胃肠中留有食物二斗、水一斗五升,正常人每天大便两次,每次排出二升半,一天中可排出五升,七天共排出五七三十五升,这样,胃肠中留有的饮食都排完了。因此,正常人七天不进饮食就会死亡,是体内的水谷、精气、津液都消耗竭尽的缘故。
小肠的总览
篇三十三:海论
人体中的四海
本篇说明了天人相应的道理,人体的四海对应着天地的四海,叙述了有余不足产生的症状的虚实。
四海的划分
黄帝问岐伯:你讲刺法时,总离不开营卫气血。人体中运行营卫气血的十二经脉,在内连络于五脏六腑,在外连络于肢体关节,你能把它们与四海联系起来吗?
岐伯回答:人体也有四海,与十二经脉相应的十二经水,经水都留注于海中,自然界有东、南、西、北四个海,因此称为“四海”。
黄帝问:人体是怎样与四海相应的呢?
岐伯回答:人体有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这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相应。
黄帝问:这实在是一个很精深的问题,你把人体的四海与自然界的四海联系在一起,它们是怎样相应的呢?
岐伯回答:必须先明确人体的阴阳表里及经脉中荥、输等穴位的分布情况,才可以确定人体的四海。
人体四海的分布
黄帝说:怎样确定四海及经脉重要穴位的位置呢?
岐伯说:胃受纳水谷,故为水谷之海。胃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为气冲穴,在下为足三里穴。冲脉与十二经联系密切,故为十二经之海。冲脉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为大杼穴,在下为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膻中是宗气汇聚的地方,所以称为“气海”。膻中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面为天柱骨上的哑门穴和天柱骨下的大椎穴,在前面有人迎穴。脑中充满髓液,所以脑为髓海。脑的气血所输注的重要穴位,在上为脑盖中央的百会穴,在下为风府穴。
人体的四海
人体的四海与天地的四海有密切的对应关系。
黄帝说:这四海的功能,是怎样滋助和损害人体的呢?又是怎样促进和耗败生命活动的呢?
岐伯说:如人体四海功能正常,生命力就旺盛;如果四海功能失常,人的生命活动就会减弱。善于调养四海,就有利于身体健康;不善于调养四海,身体就会遭受损害。
黄帝说:四海的正常和反常情况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如人的气海邪气有余,就会出现胸中满闷、呼吸急促、面色红赤的症状;如气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气少而说话无力的症状。如人的血海邪气有余,就会常常感到自己身体庞大,郁闷不舒,但又不知道有什么病;如血海正气不足,就会觉得身体和心量狭小。若人的水谷之海邪气有余,就会得腹满的病;如水谷之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饥饿却不欲进食的症状。如髓海邪气有余,动作就会表现为过于轻快有力,行动无度;髓海正气不足,就会出现头晕眩、耳鸣、目眩、腿酸软无力、目盲、周身懈怠懒动、常欲安卧等症状。
四海疾病的治疗
黄帝说:怎样治疗四海的疾病?
岐伯说:应诊察四海输注的各个要穴,并调节它们的虚实,但不要违反虚补、实泻的治疗原则,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按照这条原则治疗,就能使身体康复,否则会有死亡的危险。
篇三十四:五乱
五乱的治疗
本篇说明了十二经脉之气与四时、五行的变化对应,如果经脉营卫之气受到病邪侵袭就会产生逆乱,从而引发疾病。
十二经脉的运行
黄帝说:十二经脉,分别与四时、五行相对应,是什么原因导致运行逆乱,什么原因促成运行正常呢?
岐伯说:金、木、水、火、土五行有一定秩序,春夏秋冬有其内在区别。如果经脉气血的运行与四时、五行的变化相协调,十二经脉就会正常地发挥作用;反之,如果相违逆,十二经脉就会发生功能紊乱。
黄帝说:什么叫作“顺应而治”?
岐伯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十二月份相对应。十二个月又分为四时,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其气候各异。人体的营气与卫气内外相随,阴阳相互协调,清升浊降,不相干扰,就叫作“顺应四时而治”。
黄帝说:什么叫作“相逆而乱”?
岐伯说:清气不升,反而下行并干扰阴气;浊气不下降,反而上行并干扰阳气。营气在脉内顺脉而行,卫气却在脉外与脉逆行,从而导致清浊气受外在病邪干扰,在胸中乱行,这被称为“大悗”。因此,如果有气在心中作乱,就会心烦气躁,沉默寡言,低头静卧而懒惰;如果有气在肺中作乱,就会使人前俯后仰、呼吸急促;如果有气在肠胃中作乱,则会上吐下泻,发展为霍乱;如果有气在手臂、胫部作乱,就会导致四肢厥冷;如果有气在头中作乱,就会引发气逆上冲、头重眩晕、扑倒的病证。
五乱的治疗
黄帝说:针刺治疗五乱,有规律可循吗?
岐伯说:“因为五乱的产生有一定规律,所以,祛除五乱的病证也存在一定的规律。审察其道,才是强身健体的法宝。”
黄帝说:“很好!我想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气乱于心,应刺取手少阴心经的输穴神门穴及手厥阴心包经的输穴大陵二穴。气乱于肺,应刺取手太阴肺经的荥穴鱼际穴和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太溪穴。气乱于肠胃,应刺取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太白穴、陷谷穴二穴,如不见效,可再取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穴施治。气乱于头,应取足太阳膀胱经的天柱穴、大杼穴针刺,如不见效,可再取刺于足太阳膀胱经的荥穴通谷穴和输穴束骨穴。气乱于手臂胫足,先针刺其聚结不通的血脉,再取阳明、少阳的荥、输穴位。如果气乱在臂,就在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的液门穴、中渚穴、二间穴、三间穴取穴针治;若病在下肢,则针刺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的侠溪穴、临泣穴、内庭穴、陷谷穴诸穴。
五种“相逆而乱”
五乱是产生疾病的原因之一。
补泻的手法方面,进针和出针都要慢,以恢复正气,排泄邪气,这叫“导气”。这种补泻的方法是无形的,能够起到调和经气的作用,称为“同精”。
补泻的手法
黄帝说:补泻的手法是怎样的?岐伯说:进针和出针都要慢,以恢复正气,排泄邪气,这叫“导气”。这种补泻的方法是无形的,能够起到调和经气的作用,称为“同精”。因为这种病证并非有余而起的实证,也非不足而致的虚证,而是气机逆乱所导致的,因而用此法施治。黄帝说:真可谓论述精辟,分析详尽呀!请允许我将它刻在玉版上,命名为“治乱”吧!
五乱的治疗
篇三十五:胀论
胀病的治疗
本篇阐述了胀病的病因和病机,根据脏腑所出现的兼证来区分五脏六腑不同类型的胀病。
胀病的诊断
黄帝说:患有胀病时,寸口脉的脉象是怎样的?
岐伯说:脉洪大而坚实并涩滞的,就是胀病的脉象。
黄帝说:怎样区别五脏胀病和六腑胀病呢?
岐伯说:病在阴分的是五脏的胀病,病在阳分的是六腑的胀病。
黄帝说:人患胀病时气机异常,那么病是在血脉中,还是在脏腑内?
岐伯说:胀病与血脉、脏、腑三者都有很深的关系,但并不是胀病产生的部位。
胀病的部位
黄帝说:我想了解胀病所产生的部位。
岐伯说:胀病都产生在脏腑外,向内压迫脏腑,向外充斥胸胁,使皮肤发胀,因而叫作“胀病”。
黄帝说:五脏六腑在胸腔、腹腔之内,就像宝贝被深藏在匣子中一样,各存在于不同的部位,名字虽不同,却共属一个部位,其功能又各异,我想知道其中的原因。
岐伯说:胸廓、腹廓,是脏腑的外廓;膻中是心脏的宫城;胃是容纳水谷的大仓库;咽喉和小肠,是传送五谷的通路;咽门、贲门、幽门、阑门、魄门五窍,是胃肠道的门户;廉泉、玉英,是津液运行的路径。所以,五脏六腑都有固定的位置和界限,并且它们的症状也各不相同。营气本在脉中循行,如果卫气逆行到脉中,就会导致脉胀;如果卫气和经脉一同在分肉之间运行,就会引起肤胀。治疗这种病证,应针刺足三里穴,用泻法治之。若病邪近并且稍轻的,针泻一次就可以了;如果病邪远且严重的,应针泻三次。不论虚证,还是实证,关键在于快速地用泻法祛邪。
胀病的症状
黄帝说:我想了解胀病的症状。
岐伯说:心胀的症状,是心烦短气,坐卧不安;肺胀的症状,是胸中虚满并伴随着咳嗽;肝胀的症状,是胁下胀满而疼痛,牵引小腹疼痛;脾胀的症状,是呃逆呕吐,四肢烦扰闷脉,身体沉重而不能穿衣,不能安然入睡;肾胀的症状,是腹中胀满,并牵引背部闭闷不畅,腰髀部疼痛。六腑中胃胀的症状,是腹部胀满,胃腔作痛,鼻中有焦臭的气味,不思饮食,大便困难;大肠胀的症状,是肠鸣而作痛,可以听到濯濯声,若在冬季再受寒邪侵犯,就会飧泄;小肠胀的症状,是小腹胀满,牵引腰部疼痛;膀胱胀的症状,是小腹胀满而气机闭塞,小便不通;三焦胀的症状,是气充斥于皮肤,轻浮空虚;胆胀的症状,是胁下疼痛胀满,口中发苦,经常叹息。以上这些胀病,产生和治疗都有相同的规律,只要把握了营卫气血运行逆顺的情况,运用恰当的针刺方法,就能使疾病痊愈。如果虚证反用泻法,实证反用补法,就会使心神不能内守安定,邪气扰乱正气,真气动摇,这是庸医所致,是折人性命。如果用补法治疗虚证,用泻法治疗实证,就能使神气内守,而后逐步填塞空虚之处,这样的人才能被称为“医术高明的医生”。
胀病产生的根源
黄帝说:胀病是怎样产生的?其根源是什么?
岐伯说:人体内的卫气,在正常情况下,常随血脉在分肉之间循行,其运行顺序有逆顺的差别,阴阳相随,与自然的规律相协调。五脏之气循环往复,四时更迭也遵循相应的次序,使得水谷得以正常地化生精微。如果阴阳失调,气厥于下,则营卫不能正常循行,从而凝滞,导致寒气上逆,正邪两气相搏,就会形成胀病。
胀病的症状与诊治
胀病产生的原因是:如果阴阳失调,气厥于下,则营卫不能正常循行,从而产生凝滞,导致寒气上逆,正邪两气相搏,就会形成胀病。其根本原因则是营卫之气不能正常运行。
黄帝说:很好!怎样才能解除其中的疑惑呢?岐伯说:结合人体的真气,认真考察血脉、脏、腑三者的症状,就可以解惑了。黄帝说:讲得太好了!
胀病的治疗
黄帝问岐伯:《胀论》篇中说过,胀病刚刚产生之时,不管虚实,都用泻法针刺,离病位较近的针刺一次,离病位较远的针刺三次。而有的胀病,在针刺三次后仍不见减轻,是什么原因呢?
岐伯回答:治疗这种疾病,必须将针深入到肌肉的空隙,刺中气穴内,因而针刺一次或三次,就可以使胀病痊愈。如果未刺中气穴,就会使经脉之气不能畅行,邪气仍然集聚在内。倘若随意刺中皮肉,就会使卫气更加逆乱,导致阴阳营卫之气相互排斥。对于胀病而言,应用针刺泻法治疗却不用的,会导致逆气不能下行。对于针刺三次后气仍不下行的,必须调换其他的穴位进行刺治,使上逆之气得以下行,这样就可消除胀病。如果胀病还没被消除,就要再次更换针刺穴位,直至疾病痊愈。对于慢性胀病,一定要仔细审察其症状,当泻的用泻法,当补的就用补法,如同用槌击鼓,必有响声,胀病哪有不退的道理?
胀病的部位
篇三十六:五癃津液别
津液的病理
本篇简述了津液的病理变化和发病部位,说明了津液变化的详情。
津液的产生
黄帝问岐伯:水谷被吸纳入口中,再输送到肠胃,由其化生所形成的液体分为五种。天气寒冷的时候,或衣服单薄时,就变成小便与气;天气炎热的时候,或衣服过厚时,就成为汗水;遇到悲哀之事时,气机合并,就变成泪水;中焦有热,而胃功能弛缓时,就变成唾液。邪气内犯,从而导致阳气闭塞,水气不能通行时,就发展为水胀病。我虽然已经了解了这些情况,但不知其中的原因,请您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水谷都从口入体内,含有五种味道,分别归入各自的脏器,津液也随着相应的通道运行。由三焦输出血气,用来温养肌肉,充实皮肤,就叫作“津”;留而不行的,就叫作“液”。炎热的夏天,或穿衣过厚,腠理就会打开,因而排泄出汗;如果寒邪滞留于分肉间,津液就会聚集为汁沫,从而引发疼痛。寒冷的冬天,腠理紧闭,湿气不能外泄出来,因而水液就向下流注入膀胱,生成小便与气。在五脏六腑之中,心是主宰,耳是听觉器官,眼掌管视觉,肺如同丞相起辅佐作用,肝像将军一样起抵御外侵的作用,脾主管护卫,肾脏主管骨骼。所以五脏六腑的津液,都向上渗漏于目。每当人感到悲哀时,五脏六腑之气都会向上积聚于心,使心脏的脉络变得紧张焦急。心脏脉络紧张,会迫使肺叶上举,从而使津液向上泛逆。
反常的情况
岐伯接着说:如果心脏脉络紧张,肺不能上举,而是时上时下,就会引发咳嗽和眼泪。如果中焦有热,就会使胃中食物消化的速度过快,食物消化后,寄生在肠中的虫类就会上下扰动肠胃,使其扩张,从而导致胃功能弛缓;胃功能弛缓又使津气上逆,所以就会产生唾液。由五谷的津液合成的脂膏,向内渗透于骨腔中,向上补益脑髓,向下流于生殖器中。如果阴阳失调,就会使精液下溢于阴窍,且髓液也随之向下而减少,下泄过多就造成阴虚,出现腰背作痛、足胫酸楚的症状。如果阴阳气道闭塞不通,则四海不通,三焦不能输泄,津液不能化生,因而所吸纳的食物就积于肠胃,其后,复出于大肠,滞留在下焦,当水分不能渗入膀胱时,就会导致下焦胀满,从而使水液四溢,最终形成水肿。这就是津液化分为五路后运行的正常与反常的情况。
各种津液的产生
泪:悲哀时,气并于上,就变成泪水。
汗:炎热的夏天,或穿衣过厚,腠理就会打开,因而出汗。
小便与气:寒冷的冬天,腠理紧闭,湿气不能外泄出来,水液因而向下流入膀胱,生成小便与气。
篇三十七:五阅五使
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本篇指出五脏之气与外在五官的密切关系,从五官的形态可以了解人体健康的迹象,五官端正而丰满,体质强壮而少病就能终其天年。
五种气色
黄帝问岐伯:我听说针刺法有五官五阅法,用来观察内在五脏所反映于五官的五种气色。五气就是五脏的精气反映在体表的气色,是与五时气候相配合的。我想知道五脏的外在表现是怎样的。岐伯回答:五官,是用来观察五脏的外部表现。
黄帝说:我想知道五脏所反映出的征兆,并将它作为诊病的常理。岐伯回答:脉象出现在气口,气色表现在鼻部明堂,五色的交替出现,与五时相符合,且各有规律。通过经脉传入内脏的,必当对内脏起到调治作用。
黄帝说:很好。五色仅在鼻的明堂反映出来吗?岐伯回答:要想知道其中的道理,必须先明白五官的分界,只有明白了眉间、额部所属的区域,才能确定鼻部的明堂的情况。如果鼻部广大,两颊部饱满,耳门部丰满凸起,下颚高厚,耳四周肌肉匀称方正,耳垂凸露在外,面部五色正常,五官的分布平均开朗,这样的容颜,就可高寿,就算他患病,只要使用针刺就一定能治愈,这是因为其气血充足,肌肉坚实致密,所以可以用针法治疗。
五官与五脏的关系
黄帝说:五官与五脏具有怎样的关系?岐伯说:鼻是肺脏的主管,眼睛是肝脏的主管,口唇是脾脏的主管,舌是心脏的主管,耳是肾脏的主管。
黄帝说:通过观察五官的情况,可以预测什么病证呢?岐伯回答:可以测候五脏的病变。肺脏有病时,可见其喘息急促,鼻翼翕动;肝脏有病时,可见其眼角发青;脾脏有病时,可见其口唇发黄;心脏有病时,可见其舌卷而缩短,两颧红赤;肾脏有病时,可见其两颧及额部发黑。
黄帝说:有的人五脏的脉象、五色的表现正常,五气的气色也和正常人一样,但一生病就比较严重,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回答:如果五官分野不清晰,天庭不开阔,鼻子很小,两颊和耳门部狭窄,耳周肌肉不肥厚,耳垂下,下巴尖得就像被削去一块似的,虽然其平时色脉正常,但身体却是虚弱的,一旦得病,怎么能不严重呢?
黄帝说:五色表现在鼻部,通过观察它的情况,可推知五脏之气的状况,但在鼻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定的反映吗?岐伯说:脏腑在胸腹的里面,各有固定位置,所以反映在面部的五色,也有左右上下的固定尺度。
五官与五脏
从五官可以判断出五脏的健康状况。
篇三十八:逆顺肥瘦
胖瘦对针刺的影响
本篇论述了针刺疗法必须根据人体的肤色、体型、年龄等情况来决定针刺的深浅,以及留针用针的要领。
针刺的原则
黄帝问岐伯:通过您对针道的讲解,我已经深刻地理解了很多要领,并运用您所传授的方法治疗疾病,全都手到病除,并未出现病邪顽滞不去的情况。您的学问是通过勤学好问得来的,还是通过缜密的观察、深刻的思考得来的?岐伯说:圣人所做的针刺,上合乎天文地理,下合乎人事,所以必然有明确的法度,应该成为人们遵循的原则,成为推理的公式,以流传于后世。正如匠人不能丢掉尺寸去揣度长度,不能抛弃绳墨去取定平直,不能丢弃圆规去绘制圆形,也不能离开矩尺而画出方形一样。只有掌握这些要领,并在实践中正确运用,才能顺应自然,教导人们使用简易的方法,以便衡量逆顺的常规。
黄帝说:您能讲讲怎样才能顺应自然吗?岐伯说:比如从深处决堤放水,不必花费很多力气,就能使水流尽;沿着地下空洞开挖地道,则很容易就能打通直行的大道。通过以上比喻,就可以说明人体气机的滑涩,血液的清浊,经气运行的逆顺。
不同的针法
黄帝说:人的肤色、体型、年龄各不相同,在针刺时有区别吗?岐伯回答:凡是年轻体壮的人,其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因感邪而病,在治疗时,应采用深刺留针法。而对于肩腋宽阔、项部肌肉瘦薄、皮肤粗厚而色黑、口唇肥厚、血液色深而浓稠、气行涩而迟滞、性格好胜而勇于进取的人,针刺时,就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
黄帝说:怎样针刺瘦人呢?岐伯回答:瘦人的皮肤薄而色淡,肌肉消瘦,口唇薄,声音小,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血易损,针刺时,宜采用浅刺快出针法治疗。
黄帝说:怎样针刺一般人呢?岐伯说:要通过辨别皮肤的黑白,分别进行调治。但对于端良敦厚、气血调和的人,针刺治疗时就不能违反常规。
黄帝说:针刺年轻力壮、骨骼坚固的人又该怎样呢?岐伯说:在这类人中,如果肌肉坚实、关节舒缓而有力,说明其气行涩滞,血液浓浊,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可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如果性情好动,则其气行滑利,血液色清,就宜采用浅刺且快出针法进行治疗。
黄帝说:怎样针刺婴儿呢?岐伯说:婴儿的肌肉柔脆,血少气弱,宜用毫针并采用浅刺法施治,且出针要快,一天可针刺两次。
黄帝说:怎样针刺“临深决水”的情况呢?岐伯说:对于血清而气行滑利的人,如用疾泻治疗,就会耗竭其真气。
黄帝说:“循掘决冲”的情况是怎样的?岐伯说:对于血浊而气行涩滞的人,只有用疾泻的刺法,才可疏通其经脉。
经脉循行的逆顺
黄帝说:经脉循行的逆顺是怎样的?岐伯说:手三阴经由心脏循行到手;手三阳经由手循行到头部;足三阳经由头循行到足;足三阴经由足循行到胸腹部。
黄帝说:只有少阴之脉是下行的,这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并非如此。冲脉是五脏六腑气血汇聚的地方,五脏六腑都要禀受它的供养。冲脉的上行部分出于咽后壁的后鼻道,渗透于阳经,灌注于精气中;其下行部分,注入足少阴肾经的大络,从气街穴浮出,沿着大腿内侧下行,入腘窝中,在胫骨的深部伏行,再下至内踝后跟骨上缘而别行;下行的另一支,与足少阴经脉并行,渗入三阴经;行于前面的分支,在跟骨结节的上缘伏行并浮出,再向下行,沿足背进入足大拇趾间,渗透于该部的诸络脉,从而濡养肌肉。因此,如果该脉的别络有淤结,就会使足背动脉不跳动,引发厥逆而足胫畏寒。
黄帝说:怎样才能诊察出经气的顺逆呢?岐伯说:先问诊,再用手切其跗阳脉,若不是厥逆,那么该处必有脉跳动,就可据此辨明经脉的逆顺情况。
黄帝说:这些道理对于我这样的凡夫俗子来说,真是急迫啊!圣人的道理,就像日月照耀大地一样,无微不至。如果不是您,又有谁能将其中的道理讲解得如此清晰呢?
各种针法
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针法。
肥壮的人
肥壮的人,其气血充盛,皮肤坚固,应采用深刺留针法,并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
瘦弱的人
瘦人的皮肤薄,肤色淡,肌肉消瘦,口唇薄,声音小,血液清稀而气行滑利,气血易损,针刺时,宜采用浅刺快出针法治疗。
喜静的人
年轻力壮的人,如果稳重不好动,说明气涩血浊,宜采用深刺留针法,并可适当增加针刺的次数。
好动的人
年轻力壮的人,如果活泼好动,则气滑血清,就宜采用浅刺且快出针法进行治疗。
篇三十九:血络论
血络的变化
本篇说明了奇邪在络的时候,因放血而产生的各种反应及其原理,也说明了针刺以后肉黏着针的原因。
放血的各种情况
黄帝说:我想听您讲解病邪致病,却不在经脉中的病变。
岐伯回答:这是络脉中的病变。
黄帝说:刺血络放血时,病人为什么会昏倒?针刺后,血液为什么会喷射而出?针刺放出的血色黑浓厚的原因是什么?放出的血为什么会清而稀,有一半像水呢?出针后,局部皮肤会肿起,这是什么原因?放出的血有多有少,而面色苍白的原因是什么?面色没有变化,但心胸却烦闷的,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血虽多,却无痛苦,这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脉气偏盛而血气虚的人,针刺时会脱气,气脱人就会昏倒。血气虽然俱盛但阴气较多,其血行滑利,刺络放血时,就会有血喷出;阳气留存于血络中,长期不能外泄,以致血色黑浓厚,因而不能喷射而出。刚刚喝过水的人,其水液渗入络脉,在尚未与血混合时,针刺出的血就有些像水;若不是刚饮过水,那就说明病人体内有积水,日久会形成水肿;阴气积蓄于阳分,滞在络脉,针刺时,血未出而气先行,所以会导致局部肿起。经脉内的阴阳二气刚接触,并未协调,如此时用泻法,就会耗损阴阳两气,使表里相分离,从而出现面色苍白的现象。针刺时血出较多,面色不改而心胸烦闷的,是针刺使经脉变虚,经脉空虚所致。如果阴经空虚,就会引发阴脱,从而产生烦闷感。阴分与阳分产生的邪气相结合,就会引发痹证,此时,邪气在内泛溢于经络,向外注入络脉,这样就会导致阴阳都有余,即使放血多也不会产生虚证,因而面色不改。
血络的变化
黄帝说:怎样观察血络的变化?
岐伯回答:瘀血停留在络脉,坚硬结实,颜色发赤,或上或下,无固定的部位,小的像针,大的像筷子。刺络放血,就会万无一失。但针刺时切不可违反针刺的原则,否则就会导致不良后果。
黄帝说:针刺人肌体后,有肌肉黏着于针身的情况,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岐伯回答:这是由于人体的热气使针身发热,因而使肌肉和针黏在一起,难于转动。
血络相关病变的解析
篇四十:阴阳清浊
清浊之气的介绍
本篇说明了人的清气和浊气,以及清浊之气的属性,同时也介绍了所生病证的各种针刺治疗的方法。
清浊之气
黄帝说:我听说人体的十二经脉与天地间的十二经水相对应,然而十二经水的五色各异,清浊也不相同,人体十二经脉的气血却都是一样的,它们的相应之处体现在哪些地方呢?岐伯说:人的气血,如果都是一样的,那么天下的一切都相合为一了,哪会有变乱呢?
黄帝说:我问的是一个人,而不是天下所有人的气血情况。岐伯说:一个人的体内也有乱气,天下众人中也有作乱的人,其道理都是相同的。
黄帝说:我想听听人体的清浊情况。岐伯说:人受纳谷物之后,化生出浊气,而所吸入的空气是清气。清气注于阴,浊气注于阳。水谷浊气中化生的清气可以上升于咽部,而清气中的浊气可以下行。如果清浊气发生干扰混乱,不能正常升降,就叫作“乱气”。
清浊的分辨
黄帝说:既然阴清而阳浊,浊中有清,清中有浊,那么如何分别清浊呢?岐伯说:其区别大致为,清气上行注于肺脏,浊气下行注于胃腑;由胃中化生的清气,向上升,又从口中流出;从肺中化生的浊气,则向下降,注于经脉,内积在气海中。
黄帝说:如果诸阳经都遭遇浊气的侵袭,那么哪一经的情况最严重?岐伯说:手太阳小肠经独受各阳经的浊气最多,手太阴肺经独受各阴经的清气最多。其清气上走于孔窍,其浊气下行于诸经。在诸阴经中都是清气,唯独足太阴脾经受浊气。
黄帝说:如何进行诊治呢?岐伯说:一般说来,清气滑利,浊气滞涩。所以,针刺阴经,应采用深刺而留针法;针刺阳经,应采用浅刺而快出针法;如果清浊之气互相侵扰而升降失常,就应就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