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不惧创新才是真正的家庭教育引领者

家庭教育是无论我们投入多少精力和心力,依然需要努力的一个领域。无论是年迈的老人,还是健壮的中青年,也不管你是什么学历,有着怎样的社会地位,原生家庭和父母的教育方式都会影响你:性情是否温和,性格是否刚强,做事是否果断,甚至婚姻是否幸福,职场是否顺利……不夸张地讲,你的命运很多时候都藏在你的家庭教育中。

在公众媒体还没有如此发达的时候,我们没有太多的渠道去获取更多育儿知识,或者说没有科学的方法指导我们去教育下一代时,很多父母家庭教育的方法,大多数都来自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一代代人的经验和传承。这些经验有文化民族的习惯,也有父母家庭的行为,这也很好地解释了这样的现象——我们总是可以在父母或者兄弟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

三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孩子,在我成为爸爸后的一天早晨,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抬头一瞬间,突然发现,儿子用筷子的姿势竟然和我一模一样,甚至是他咀嚼时的样子。我觉得很有意思,在这之前,无论是内心还是行为,我并没有去刻意影响我的孩子。那天之后,我开始有意识地观察他,这才发现他走路的样子,睡觉的样子,甚至是说话时的语气词,都和我很像。从来没有强求过孩子吃饭和说话的方式,但是他为什么那么像我呢?父母的行为和习惯真的会在无意间影响孩子吗?

家庭教育和原生家庭的概念这两年已经深入人心,很多新手父母在各种渠道都接收到各种信息,奇怪的是,大家在看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之后,育儿的困惑和焦虑仍然没有得到解决。理论如何落地执行到每位父母、每个孩子身上,才是最难也最有意义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每天都会见到的人,看上去似乎我们也没有做什么,但是孩子却可以天天看到一些父母的行为习惯并且加以模仿,按照闻源的话,这就是“遗传家教”。闻源坚信每个父母只要使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都可以成才,这里所说的教育方法不一定是专业教育知识和理念,而是指父母的行为和习惯。

相信你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孩子身上除了拥有你和另一半的优势行为习惯,同时也会隐藏着部分你们的劣势行为习惯。这本书,会让你知道如何拓展和展现自己的优势,有效控制自己的劣势,这就等同于优化了孩子的参考对象。做一个充满优势的父母,其实就是最正确的教育方法,做一个好榜样比强迫孩子改变缺点要来得容易。

闻源从事教育十几年,提出了遗传家教的教育观点,一度让我耳目一新,他研究了上万个孩子,对几千个家庭进行了个案咨询,从中找到了父母的行为和习惯对于孩子的影响,通过测评找到属于我们自己家庭独特的“遗传”方式,这样父母就更容易了解到孩子的优点来自于哪儿,孩子的缺点来自于哪儿,父母需要做出什么样的调整可以协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整套体系看起来更简单易懂,更便于家长实操。

我和闻源相识于演说家的舞台,认识这些年,每次见面三句话不会离开“家庭教育”这四个字。他专注、谨慎、科学,一直在为家庭教育努力。

蔡元培先生在《中国人的修养》一书中说到,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孩子从小的教育影响着以后的发展道路,孩子的教育又要深系父母。

而咱们中国人常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在我看来这个起跑线就是合格的父母、科学的育儿以及家庭氛围带来的稳定快乐的情绪。稳定的情绪是地基,科学的育儿是工具,合格的父母是目标。但是换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你掌握了科学的育儿手段,就不会在孩子犯错的时候情绪爆发,也就更接近合格的父母。掌握了真正的教育策略和手段,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才会游刃有余,才会更容易让孩子“赢在起跑线”。

陶行知先生在《第一流的教育家》里说过:“我们在教育界做事的人,胆量太小,对于一切新理,大惊小怪。如同小孩见生人,怕和他接近。又如同小孩遇了黑房,怕走进去。究其结果,他的一举一动,不是乞灵古人,就是仿效外国。也如同一个小孩吃饭、穿衣,都要母亲帮助,走几步路,也要人扶着,真可怜。我们在教育界任事的人,如果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地发现出来。”

我觉得闻源就是这样的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创新、不害怕创新、坚持创新,才能用十几年的时间研究出更适合中国父母的家庭教育体系。

对于家庭教育,从来没有标准答案和方法,只有经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才能逐步找到适合孩子的方法。家长需要如此,家庭教育需要如此,社会也需要如此。家长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是寻求答案,而是通过理念给父母带来心态的改变、思想的升华,我想这就是闻源在这本书里最想给大家带来的思考与力量。

《我从新疆来》导演 库尔班江

2021年2月4日 小年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