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韦粲:大公至正
- 敕勒歌:从烽火六镇到盛世长安
- 远笛清
- 4269字
- 2024-08-08 18:34:14
公元548年,十二月,建康。
萧纶的援军曾经是台城里面能够坚持下来的最大希望,而现在这个希望已经像肥皂泡一样破灭了。虽然还不能确定萧纶本人是死是活,但从侯景摆出来的战利品来看,萧纶指挥的这次救援行动无疑已经失败,而且失败得非常彻底。
这对台城的士气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萧纶是萧衍钦点的剿匪总指挥,他失败之后,萧衍就只能指望各地部队主动赶过来勤王了,而这对于南梁糟糕的组织能力来说是个非常大的难题。
客观来看,叛军这边的人数毕竟是有限的,还要分出相当大一部分用来把守台城外面那圈围墙,而南梁各地的部队随便动员一下,很容易就能凑出比叛军多上十几倍的兵力,救援台城看起来并不难。
但问题在于侯景的战斗力太凶悍,梁军如果各自为战一个一个往上冲话,就会变成葫芦娃救爷爷,过来一个交代一个。
南梁这边的最优方案,就是大家拧成一股绳,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侯景。
统一行动就要有人组织,也就是要选一个最高指挥官出来。可惜这个事儿说起来容易,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因为侯景前期的速度足够快,一道长围把台城封锁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朝廷的命令根本传达不出去,所以这个指挥官只能在没有朝廷参与的情况下,由外面的部队自发推选。但谁适合担当这个角色?如果是某个藩王当指挥官的话,他是否有调度大军能力?萧纶的失败会不会重演?其他藩王会不会有意见?如果是某个将领当指挥官的话,跟藩王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处理?
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这件事背后甚至还有更严重的问题要考虑。萧衍让萧纲当太子的行为已经破坏了皇位继承规则,现在皇帝和太子又同时被困在台城,极端情况下,外面的藩王们会不会怀有私心有意把他俩卖掉,然后自己趁乱上位?
所有这一切都是未知数。
但萧衍和萧纲已经没精力考虑更长远的事情了,因为他们眼前的坏运气还远远没有结束。
十二月初七的时候,另一个噩耗传来。侍中羊侃因为连续指挥作战,积劳过度,病逝在守城的岗位上,时年五十四岁。
羊侃一直是台城里面君臣将士们的主心骨,他的去世对台城而言简直跟天塌了一样,军心开始动荡,太子洗马元孟恭和材官将军宋嶷最先撑不住,直接找机会叛逃到了侯景那边。
侯景得知消息之后高兴得不得了。现在萧纶新败之后退守朱方,一时半会儿缓不过来元气,其他南梁部队要么在周边徘徊观望,要么在路上磨蹭,还没有形成有效的威胁,而台城里最强劲的对手又已经不在了,眼前无疑就是夺取台城的最好机会。于是他集中全部兵力,再次对台城发起猛攻。
这轮进攻比之前更加声势浩大,花样也更多,飞楼、橦车(tóng chē,冲锋车)、登城车、钩堞车、阶道车、火车等等各种先进的攻城器具一应俱全。叛军先是纵火焚烧了台城的东南城楼,又趁着守军救火之际,挖空了城墙下面的地基,成功搞垮了东南角的一段城墙。
叛军本以为大功已成,没想到等他们呜嗷呐喊着冲过破损的城墙之后,才发现自己并没有进入台城,而是陷在一个口袋一样的迂城里,被头顶上的守军当靶子射。在付出惨重代价之后,叛军发现实在没办法再前进半步,只好悻悻地退了回去。
原来这一个半月以来,台城的将士们不光从羊侃身上学会了如何守城,还被他非凡的勇气和决心所感染,面对绝境并没有放弃。材官吴景接过羊侃的指挥棒,先是带领众人灭火建楼,在发现城墙下面有异常之后,又当机立断,按照羊侃上次对付敌军越城的办法,快速在老城墙后面修了一个半月形的新城墙,顶住了这波凶险的攻势。
侯景一看不行,这么冲过去等于白送死,得掌握制空权才行。他虽然造了不少很高的攻城车,但那都是搞心理战吓唬人的,城外沟壑太多,土又软,没等推到城下就倒了。现在他最大优势是城外堆的那两座土山,可惜的是城里也有两座对应的土山堵在那里,打不过去。
侯景一咬牙,决定不计成本横挪土山,企图把外面的土山挪到城楼边上,从那里直接占领城楼。现在台城里的劳动力没外面多,又吃不饱穿不暖,挪山这种大规模的工程肯定追不上外面。
侯景的判断是没错,但对手并不一定要被他牵着鼻子走。
具体来说,挖墙角这种事儿不仅攻城方可以用,守城方也可以用。
等叛军的土山基本挪到位之后,城内守军趁着敌人没注意,偷偷挖地道直通土山下面,掏空了土山的地基。
叛军那边本来都登上土山开始鼓噪攻城了,没想到突然之间天塌地陷,几十丈高的土山轰然崩颓,只剩下一个木头框架,山上的士兵被摔死压死无数。
侯景不甘心,他下令驱赶民众用土石把城外的沟壑都填满,然后命令各种攻城车有用没用都往前推。结果攻城车刚费劲巴力推到城墙下面,就被城上扔下来的石头砸得稀碎,完全没排上用场。
城里依然不依不饶,又往外扔了无数羊侃发明的那种雉尾炬,把各种攻城车残骸,连同土山剩下的那个木头架子都给烧得精光。
侯景快疯了,他想不通为什么羊侃都不在了,台城还是这么难打。再磨蹭下去,这座城就变成南朝的玉璧了,难道我也要步高老大的后尘,一世英名毁在一座孤城之下?
正在侯景发愁的时候,刚叛逃过来的材官将军宋嶷主动献策,建议侯景改用水攻,把北面玄武湖的水引过来水灌台城。
急于表忠心的叛徒是最可怕的,如果宋嶷不提这个主意,侯景可能根本都想不到这一点。
正常来讲,宫城的地势都比较高,起码比玄武湖的水面要高不少,水攻不太容易,但玄武湖的水源并非来自长江,而是来自于边上的钟山,如果在适当的地方截断,完全可以高过台城。而且台城外围已经有了一圈围墙,简单加固一下就能当堤坝用。
这招果然够狠,水引过来之后,台城里很快就变成一片汪洋,加上寒冬腊月的天气,水寒刺骨,守城工作愈发艰难。
就在台城眼看就要撑到极限的时候,新的希望总算出现了。
又一波勤王队伍从西边过来,驻扎在新林的王游苑(今江苏省南京市西南),距离台城只有几十里路程。
更难得的是,这次过来的队伍并非孤军,而是多个部队的联军,甚至最麻烦的指挥官选举问题都解决了。
成功组织起这一切的人叫韦粲(càn),是南梁的前衡州刺史。
韦粲是南朝名将韦睿的长孙,也就是现在台城里负责守卫西土山的太府卿韦黯的侄子。韦粲为人仗义,跟太子萧纲的关系又非常好,仕途发展比叔叔韦黯要强得多。韦黯在南豫州当监州的时候,韦粲就已经出任衡州(今广东省英德市附近)刺史了,而这还是因为他不小心冒犯了萧衍,被外放出去的。
早在侯景还没造反的时候,萧纲因为想念韦粲,特意说服萧衍把韦粲改任为散骑常侍,从衡州召回朝廷。衡州离建康比较远,韦粲走到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市附近),听到了侯景已经造反的消息。
韦粲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很强,他马上从随行的部队里挑选出五千精兵,倍道兼驰北上支援。
等走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的时候,他又得到消息,说侯景已经从采石渡过了长江。韦粲觉得事态有点儿严重,当即去找豫章内史刘孝仪商量对策(豫章是豫章王萧栋的封地,此地的内史相当于太守)。
刘孝仪是个文人,对军旅之事并不敏感,他觉得韦粲有点儿过于紧张了,如果形式真的那么危急,肯定会有圣旨过来才对,现在既然朝廷那边没有动静,咱们最好也别轻举妄动。老弟你远道而来,还是喝杯酒休息一下比较好。
韦粲急了,他也没客气,直接把刘孝仪递过来的酒杯摔到地上道:“侯景已经过了长江,下一个目标就是台城,现在水陆交通肯定已经被封锁,圣旨哪还出得来?如果咱们都傻等着圣旨才行动,恐怕朝廷早就被人一窝端了。现在已经是十万火急的状态,你咋能还想着喝酒?”
刘孝仪被整得很不好意思,他最终还是相信了韦粲的判断,派儿子刘励带领三千名郡兵跟随韦粲去支援健康。
韦粲带领部队离开豫章的时候,迎面正碰上当阳公萧大心派来的使者。
萧大心是太子萧纲的二儿子,现在担任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市)刺史,他前不久刚收到七叔湘东王萧绎的命令,让他即刻领兵去建康讨伐侯景。萧大心没打过仗,心里没底,他得知韦粲正在组织救援部队,便派人主动过来联络,打算跟韦粲一起走。
韦粲让八弟韦助和九弟韦警带领部队继续奔赴健康,自己飞马赶到江州,对萧大心道:“殿下是西边蕃镇之中距离建康最近一个,从情理上说确实应该冲在前面,但江州扼守长江中游,地理位置太重要,不能没人镇守。稳妥起见,您最好先移镇湓城(江西省九江市浔阳区),派个偏将跟我去平叛就够了。”
韦粲出这个建议的时候,暗地里也是考虑到了未来的指挥官推选问题,毕竟从将领里面选人可以用能力说事,混进来一个宗室王爷就不好办了。
萧大心难得找到一个不去打仗的理由,当即拍板同意,他派中军柳昕带领两千人跟着韦粲去勤王,自己带着大部队赶赴湓城。
韦粲七凑八凑,最终凑够了一万多人的部队。等他领兵进入姑孰的时候,司州刺史柳仲礼也带着一万多人到达横江。韦粲立即给柳仲礼的部队送去粮食武器,又拿出自己私人的金帛奖赏将士,激励大家的士气。
横江在江北,要想合军的话,还得把柳仲礼的一万多人运过江才行。正好西豫刺史裴之高带领一万多水军驻扎在张公洲,得知消息之后派出两百多艘大船,把柳仲礼的部队送过长江。
没多久,宣猛将军李孝钦、前司州刺史羊鸦仁、南陵太守陈文彻等人也带着部队前来会和。
各路部队会师之后,指挥官的选举问题开始排上日程。
韦粲现在是正三品散骑常侍,跟太子萧纲的关系又尽人皆知,如果他主动要求出任指挥官,别人也不会有太大的意见。
但韦粲没有这样做,而是主动推举柳仲礼当指挥官。
他这样做是有理由的,因为柳仲礼有一个别人都没有的战绩,就是曾经在雍州正面击退过北魏的传奇名将贺拔胜。此外,柳仲礼久镇边疆,跟河南的侯景打交道多年,对侯景的战术风格也比较熟悉,交起手来也更有经验。
看到韦粲高风亮节推举柳仲礼上位,其他几个将领也没有异议。
只有裴之高迟迟不表态。
裴之高今年已经六十九岁了,跟柳仲礼的老爸柳津是一辈的。让他低头听一个晚辈发号施令,心理上总有个坎过不去。
这一磨蹭就是好几天,最后韦粲不能忍了,他跑过去质问裴之高道:“现在台城如此危急,咱们更应该勠力同心一致对外才对,像现在这样各自打着小算盘成何体统?如果您老人家一定要跟大家拧着来的话,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韦粲今年五十四岁,虽然年纪没有裴之高大,但也是朝廷里的老资格了,他的职位也比裴之高的员外散骑常侍要高,所以完全有资格站出来跟裴老爷子叫板。
裴之高见韦粲急眼了,也意识到再拖延下去有失身份,只好主动向韦粲赔礼道歉,同意接受柳仲礼的指挥。
指挥官的人选问题在经过一个小波折之后,终于达成共识。
没多久,宣城内史杨白华也派自己的儿子杨雄带着郡兵赶来跟大家会和。
多说一句,这个杨白华还是有点来头的,他是北魏名将杨大眼的儿子,年轻时由于长得太帅,被当时风流成性的胡太后看上了,非要强行逼幸。杨白华害怕事情败露,无奈之下从北魏一路跑到了南梁。胡太后因为思念他,还专门写过一首著名的《杨白华歌辞》。
此时建康外围的援军人数已经达到十几万,大有一举踏平叛军的势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