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河东烽火再连天

公元546年,九月,河东。

东魏大军再次从晋州出兵,对西魏发起了又一次大规模进攻。

这是东魏历次征战出兵人数最多的一次,高欢不仅押上了山西大本营的全部兵力,还把河北地区的人马也征调了过来,总人数号称四十万。

之所以下这么大的本钱,是因为高欢身上的压力在与日俱增。

这个压力并非来自于敌人,而是来自于任何人都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

高欢今年五十一了,按当时的寿命来看,已经算是进入了垂暮之年,生命的终点随时都可能到来。而宇文泰比他小十一岁,正常来说也会比他晚死十年左右,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搞定宇文泰,那剩下的十年时间将不得不由他的儿子高澄来面对这个劲敌。

这对一个负责的父亲来说,绝对是一件不可接受的事情。

现在东魏的将领以鲜卑为主,大部分人只会打仗争功,文韬武略基本没有,组织性纪律性更是差劲,基本都是靠着高欢的个人魅力才把人心聚拢在一起,而高澄太年轻,有没有能力继续扛起这个担子还不好说。

更要命的是,高澄前段时间大搞反腐,把这帮勋贵里里外外得罪了个遍,如果高欢没了的话,这帮人还会不会帮着高澄都成问题。

高欢本来还寄希望于依靠汉家世族来继续支持自己的事业,毕竟这些人读过书,道理懂得多,办事也稳重,托孤给他们应该可以放心。

在汉人之中,高欢最敬重就是封隆之和李元忠,这两位不仅是当初支持他信都起兵的元勋,在此后的十多年间也始终鞠躬尽责,忠信如一,跟其他贪腐的官员完全不一样。

没想到在去年,封隆之和李元忠竟然先后都去世了。

这件事对高欢的打击很大,他终于意识人生苦短,世事无常,当初邙山之战的时候没有抓住机会继续追击宇文泰是个多么大的错误。

没办法,自己犯的错只能自己来弥补,高欢决定趁着西魏国力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时候,抓紧机会再搞一次西征,彻底消灭掉宇文泰这个大麻烦。

高欢选择的还是传统出兵路线,也就是从晋阳南下,经河东过黄河杀入关中。

而这条路上最大的障碍,依旧是耸立在汾水南岸的那座小城玉璧。

四年前高欢出兵西征的时候,就是被玉璧挡住了去路,当时东魏集中兵力连续攻打了九天九夜也没打下来,最终因为天气原因不得不退兵。

这次高欢之所以要再走玉璧这条路,除了对上次的失败依旧耿耿于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玉璧城里那个难缠的王思政刚刚被调走了。

王思政被宇文泰调到了荆州。

宇文泰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现在的策略已经从进攻转向了防守。

王思政守弘农稳如泰山,镇玉璧直接硬刚高欢的十几万大军,俨然就是西魏最强的防御专家。而且他的守城策略跟王罴等人不一样,他善于建立一整套严密的防御体系,追求的是有备无患,而不是仅凭不怕死和运气加成。

放眼整个西魏,有这种战略眼光又能具体实施落地的,只有王思政一人而已。

而荆州那边自从独孤信被调走以后,后面的继任者都不能让宇文泰满意。邙山之战结束后,侯景又在河南地界蠢蠢欲动,荆州的防御压力很大,所以宇文泰才决定把王思政调过去,希望他把河东的成就在荆州复制一遍。

此外,王思政被调走还有另一个隐晦的原因。

不管如何努力工作,王思政保皇派的身份决定了他不可能成为宇文泰的亲信,也难以被宇文泰完全信赖。目前为止,他在河东一带已经经营了将近八年,如果时间再长,搞不好就会形成自己的山头势力,因此即使有风险,宇文泰也要把他调到外地。

作为非心腹又有能力的人,王思政后半生的命运基本已经注定,他只能卖命干活,至死方休。

宇文泰在把王思政调走的时候,让王思政自己挑选一个能够接替他镇守玉璧的将领。王思政推荐了自己的部下,西魏的晋州刺史韦孝宽。

王思政离任的消息传到东魏,高欢激动得不得了,他觉得等待已久的战机终于来了。

韦孝宽虽然参与过很多战斗,但大都是以副将的身份出现,高欢对他不是很熟。高欢之前一直犹豫没有贸然出兵,就是因为有王思政在玉璧挡着,现在王思政被调走,守将换成一个三十来岁的毛头小伙子,这简直就是老天爷在帮自己的忙。

当时高欢还在邺城跟皇帝汇报工作,他反应极快,别的事情都扔到一边,当即起身往回赶,同时下令集结人马。等他回到晋阳的时候,山西地区的部队基本已经集结完毕,整装待发。远路的部队则根据指示,直接到晋州跟大部队会师。

九月初,东魏大军倾巢出动,径直杀到玉璧城下。

时隔四年之后,狭长的汾水谷地再次喧闹起来,人马旌旗遮天蔽日,绵延几十里,而孤零零的玉璧城被围在中间,显得渺小而又无助。

高欢并没有急于攻城,他现在的策略是围城打援。

上次是攻城失利加上天气不好,导致没敢跟西魏的救援部队接火就撤回去了。这次如果宇文泰再敢领兵过来救援的话,来多少我打多少。

结果等了好几天,关中那边什么动静都没有。

宇文泰那边早就得知玉璧被围的消息,但他也看穿了高欢的小算盘。知道现在是考验战略定力的时候,因此咬着牙就是不出兵。

宇文泰选择不出兵,主要原因是现在西魏元气未复,他必须保留实力避免决战。但隐约之中,他的选择也反映了他对异己派别的态度。

韦孝宽跟王思政其实是同一类人,都是支持魏室的保皇派人士。对宇文泰来说,他们都属于打工仔,即使能力再强,关键时刻也是可以被牺牲掉的棋子。

如果韦孝宽能够挡住高欢,那最好不过。如果真的挡不住,那就尽他最大的能力给东魏造成一定的伤亡好了。宇文泰的嫡系和精锐要留到最后决战用,不可能为了救韦孝宽去冒险。

高欢看宇文泰不上钩,不禁有些焦躁。现在是九月,眼看又要入冬了,汾水沿岸的天气情况又复杂多变,难道要让四年前的情况重演一遍?

也罢,你不是不过来救么,那就别怪我玩真的了。等我先把玉璧搞下来,接着就去关中找你算账。

高欢下令开始全力攻城。

这次高欢的准备工作比四年前更加充分,而且他觉得韦孝宽只是个刚上任不久没啥经验的年轻人,打他应该比打王思政要简单得多。

没想到大张旗鼓地攻打了好几天,玉璧城跟上次一样岿然不动。韦孝宽简直就是王思政二号,防守工作做得有条不紊,滴水不漏。

高欢觉得不行,看来正常的攻城方法不太好用,得想点儿有针对性的招儿。他把大家召集过来商量,有人出主意说玉璧城那么高,肯定缺水,要不咱们把他的水源给断了吧。

高欢觉得可以试试。东魏现在的优势就是人多,大家闲着也是闲着,于是高欢一声令下,几万人同时出动,一个晚上就把紧邻玉璧的汾河河道给改到北边更远的位置。

结果过了几天,发现一点儿效果都没有。

东魏这帮人应该是没学过物理。汾水的河道虽然改了,但水位高度可没变,玉璧城里本来就是钻井取水,原来怎么取,现在还是怎么取,根本不受影响。

断水不成,高欢开始从高度上打主意。

因为玉璧城难打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实在太高。

不得不说,王思政的选址真的很刁钻。玉璧城建在峨眉塬的最北端,北面分为东西两个子城,南面连成一体,整体呈“凹”字型。城墙的东、西、北以及中间凹进去的部分都是陡峭的黄土断崖。断崖高度基本都在四十米左右,加上十几米高的城墙,总高度将近六十米,普通的云梯根本够不着。

整个玉璧城只在南面跟塬体连在一起的地方有一个十分狭窄的进城通道,也就是说,只有这个方向不受台塬高度的影响,可以正常攻城。但这个地方实在太窄,大部队根本展不开,小部队过去则等于白送死。西魏只要在城墙上安排一批弓箭手,很轻松就能够守住这个通道,

高欢决定以高制高。他命人在城南入口的外侧堆起两座土山。只要在高度上超过玉璧城墙,就可以通过对射压制住西魏城墙上的弓箭手,为攻城部队提供掩护。

十几米的土山可不是好玩的,不仅土方的工程量巨大,建设过程中还要防备西魏的弓箭骚扰,但在高欢的严令之下,最终硬是堆出来了。

结果东魏弓箭手登上土山之后,发现不行,还是被玉璧城里的西魏弓箭手居高临下当靶子射。

原来王思政当初建城的时候,也考虑到了敌人从南边进攻的场景。为了应对这种局面,他专门在玉璧的南城墙上修了两座坚固的箭楼,如果敌人采用土山战术,西魏士兵就可以登上箭楼,继续保持高度优势。

高欢不服气。你的箭楼虽高,毕竟是死的,我的土山可是能无限往上堆,咱们看看最后谁高。

于是东魏这边继续大搞生产建设,土山的高度也在一点点增加。

韦孝宽完全没当回事,他命人取来木材,直接在箭楼上面叠新的楼层。只要外面的土山在长,城里的箭楼也跟着长,反正我就是要比你高一点儿。

这下轮到高欢吃不消了。

因为这个军备竞赛完全是不对等的,玉璧城箭楼的地基牢固,只要垂直往上堆木头就行,而且王思政留给韦孝宽的包括木头在内的守城器材极其充足,根本用不完。

而土山的土方体积可是跟高度的三次方成正比,工程量比堆木头大了无数倍,现在的规模差不多已是极限,再想加继续加高已经不现实了。

眼看着土山战术没前途,高欢只好再想别的招儿。

他又想起了自己当年攻打邺城时候采用的地道战术,突然觉得这可能是个办法。

当年打邺城的地道还要先往地下挖,现在玉璧城坐落在峨眉塬上,从地面直接横着往上挖就行,省了不少事。

但另一方面,由于峨眉塬的塬体太高,像邺城那样拆地基毁城墙的方案难度有点大,只能靠派人从地道杀入的方式攻城。而且由于是在地面上挖,也没办法偷偷进行。

高欢索性直接挑明了,他派人对城里喊话:“哪个谁,你别得意得太早。你的箭楼就算盖到天上也没用,看我怎么从地下搞你。”

高欢此举意在给韦孝宽和玉璧守兵施加心理压力,让对方知道玉璧城已经孤立无援,自己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可惜这对韦孝宽没效果。

王思政在交接工作的时候,早就跟韦孝宽一起把玉璧城的防守策略反复核对了很多遍,演练得滚瓜烂熟,几乎所有局面都做了应对之策,挖地道这种常规战术更是不在话下。韦孝宽当即命人在城里沿着城墙内侧挖了一道深沟,守株待兔等着东魏那边的地道打通过来。

等东魏士兵吭哧吭哧把地道挖到城内,本想继续往上好从地面出去的时候,突然发现前面是个大坑,没法再挖了。士兵们不明就里想看看情况,结果刚伸出头,就被外面的西魏士兵像打地鼠一样干掉。后面的人不敢动了,赶紧回去向高欢汇报。

高欢不信邪,费了那么大力气挖的地道,岂能碰到个土沟就放弃了?他命人继续从地道强攻。东魏毕竟人多,只要有一小部分能够成功上到地面,后面就好办了。

军令如山,东魏士兵只能硬着头皮从地道往里冲,但韦孝宽挖的这个沟实在太坑人,即使有人侥幸冲出了地道口,也没办法爬到沟的上面,最终都被乱箭射死在沟底。

高欢下令不要停,继续保持进攻。

东魏士兵死了一批又一批,但劣势局面丝毫没有扭转的迹象。

西魏士兵在沟上拿着枪矛弓弩杀得兴高采烈,韦孝宽却开始有些犯愁。东魏现在明显是拿人往上垫,再搞几轮尸体就把沟底给填满了,这样下去不是办法。而且这么多地道口,一旦哪里防守不周被东魏钻了空子岂不麻烦?

于是韦孝宽改变战术,他让人在沟外准备好干柴烈火,一旦听到哪个地道有动静,就把木材扔进地道口,点上火之后拿人工鼓风机往里使劲吹。

这下干得彻底,地道硬生生变成了太上老君的八卦炼丹炉。由于地道狭窄,里面的人根本来不及转身,烟熏火燎之下全部报销。

后面的东魏士兵见地道口呼呼往外冒火,直接吓傻了,无论高欢再如何严令,大家都一个态度,要杀要剐随你,反正我死也不进去。

地道战术也以失败告终。

高欢开始有些上头了。连连受挫之下,他几乎忘了原来的战略是用围城打援摆姿态吸引宇文泰过来,眼前的这座难啃的小城已经变成了他的全部目标。

我高欢一生征战,攻城拔寨不计其数,岂能在这个小破城面前认输?我不要面子的么?

韦孝宽你别嚣张,今天咱俩算是杠上了。就算赌上全部筹码,我也一定要把玉璧给打下来。

---

注:玉璧之战东魏的实际兵力不详,后来段韶曾经有“先帝以四十万攻玉璧,不利而还”的说法,可能有所夸大。

玉璧城的情况参考了安州牧的实地探访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