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读中学的时候有个问题,一直都搞不明白,居然有同学语文成绩不及格,自己的母语随便考,起码能及格吧,真的有同学不及格,后来呢,就发现虽然是母语,但是吧也不能掉以轻心,也要讲究一个学习方法,才能把成绩提上去,我们经常说要把工作和生活分开,要把学习和生活分开,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学习和工作是一样的,因此学习的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理性,不要把学习生活化,生活化就是想当然,个人意志过强,语文考试两个大头就是阅读和作文,如果你投入过多的个人意志,那这两块一般都不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成绩,因为不管阅读还是作文,都是有套路的,你完全按自己的心意去答,不符合标准的价值观,写一篇作文,完全按自己的心意不断的勾勒自己的宏图愿景,怎么样放飞自己的思维,阅卷老师一定不会打高分,你一定要搂着点儿克制自己的感性,要吹捧和谐啦,赞美幸福啦,歌颂苦难啦,符合这个标准的价值观,然后才能被认可,少加议论,多引叙事,感动就完了,各种感动,各种感激,一定可以拿高分,刚才说了,学习和生活是分开的,所以在学习上就比方说这完成一篇作文,你可以写的冠冕堂皇怎么样怎么样,违背自己的意志,那其实都没关系,不用有负罪感,因为这不是你的生活,学习结束,当你回归自己的生活,你照样可以按自己的心意去交朋友,去娱乐都完全没问题,就是一旦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你就要降低姿态去迎合,这个没什么丢脸的,为了得高分嘛,为了求一个好成绩,不寒碜,再说阅读,这里基本上选的文章也都是符合标准价值观的。去分析它的时候也不能带个人的情绪,这就往标准价值观上去靠,肯定能拿高分啊,语文成绩好的人有两种,一种是特别聪明的,就是它可以很好的把生活和学习分开,生活中尽情放飞自我,那学习的时候呢?这里特别指在语文课上,就是他会很能装糊涂,它就自动带入那一套标准公式,因为无所谓嘛,它只是你进步的台阶,是被你踩在脚下的,而不是扛在头上的,这是很聪明的人,所以他的语文成绩会很好,那还有一种呢,就是生活和学习完全融合在一起,而且完全相信标准价值观,不管他的学习还是生活,完全沉浸其中,都是自发的,他不是借用什么公式或者什么方法,就是自发,他就是这么想的,那这个不得高分,天理难容,但是如果从家长的角度来看,不太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二种人,因为第二种人可能会短期内能拿高分,但是长远来看未必会活的很幸福,都想自己的孩子成为第一种人,就是装糊涂,但更多的其实是处在中间的普通人,语文成绩只要把作文的和阅读这两块拿下,基本上拿个高分问题不大,前面的都是些基础题,只要上课不走神儿拿下很轻松,我记得我当年的语文成绩一直都还不错,也没怎么刻意的去研究什么方法,但基本上百分制的话,能考个80左右,我们候可能努努力能上到90多,就是对我来说还好啦,语文嘛拿满分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刚才分享的都是干货,勉强可以说是经验之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