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自律,我首先想到的居然是一张一张的健身照片,因为好像很多人都把健身这件事看成了自律的最大成就,当然算是一部分,但如果认为这就是自律的全部,那就错了,自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清楚地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自己不该做什么,一个人能做的事有限想做的事就很多。
那应该做的事有时和心里所想不太一致,这时候应该怎么选择,完全的顺乎心意,但是心底又知道这么做是错的,应该做另一件事,当克服了这个私心,就完成了自律,所以自律的最大障碍是什么呢?一是信心不足,感觉自己不能完成,那索性直接摆烂。
第二呢,是看不到直接的回报,在功利心的驱使下,就觉得这件事没什么意义,可做可不做。
功利心本身没有错,你不能指望一个人,大公无私,不图回报的做一些事,可能一天两天还行,如果做一辈子神仙也扛不住,起码要生活吧,如果自身生活都不能保障,谈任何事都没有意义。在没有回报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惰性,动力会越来越不足,事情的完成度呢,也会越来越差,当然有时候必须得接受,回报可能不会立竿见影,需要一个前期的投资,具体情况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需要因时因地的分析。
自律的第三个障碍是心存侥幸,就是稍微有了一点进展,就停下来歇息,就觉得自己天赋异禀,鸿运当头,就算没有付出先前的那种努力,但前景也不会太差,却不知道打铁要趁热的道理,一旦冷却下来,就要重新开始,浪费时间,消耗精神,得不偿失。
魏征在给李世民的上书中提到一句话,叫善始者实凡,克终者盖寡,很多事情难的不是开始,而是从头到尾以一贯之,很多人会中途放弃,有时候是因为能力不足,做起来很困难,所以不得不放弃,有时候呢,就是心存侥幸想坐享其成,还有呢就是看不到回报,就这一点,尤其微妙,那你说如果看不到回报的事情,到底要不要做呢?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如果发自内心的感觉,这件事有意义,应该要做,那不管有没有回报,都应该去完成,如果从内心就觉得这件事意义不大,那么就不必要浪费时间,说到底,信念很重要,想与不想要真的是发自内心的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像墙头草一样随风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