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讲读
  • 许结
  • 1337字
  • 2021-07-20 16:49:42

十九章

绝圣弃智[1],民利百倍;绝仁弃义[2],民复孝慈[3];绝巧弃利[4],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5],故令有所属[6]。见素抱朴[7],少私寡欲。

问题分析

针对“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异文与说解,试作分析。

老子在政治观上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在人生观上强调俭慈敦朴,所以对世俗的“仁义”,对人为的“智慧”,均予以无情的讥刺与鞭挞,这也是历代大多数学者研老的共识。然而继前章“大道废,有仁义”的异文而引起的歧义,本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也因郭店简本的出现而产生歧文与歧义,也因此出现了对传统老学颠覆性的见解。本章文字,传世本与帛书本基本一致,只有简本异文,前四句为:“绝知弃辩,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亡有。”在这里,“圣智”变为“知辩”,“仁义”二字则无有。文字不同,意义也迥异。如果依据传世本,老子的说法显然是针对儒家的圣智仁义思想发论,具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如果依据简本,则并没有反对圣智仁义的迹象,只是反对巧利而倡导淳朴。所以有学者据此认为,简本“大大减弱了通行本中所内含的道儒两家思想的尖锐分歧和激烈冲突”,并提出:“道家早期思想的‘反儒’性质,现在应该重新估定!”(李存山《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原载《中国哲学》第二十辑)此就简本文字而论,是有道理的。然而,文献的传承有着复杂的历史情景,谁是真正的《老子》原始文献,无法考明,而其中传播过程中的差误,也带来了研究的迷惑与困难。比如这里仅简本不同于传世本,而帛书本却同于传世本作“绝圣弃智”“绝仁弃义”,于是为求新义,仅取简本而忽略帛书本;同样,前章帛书本与简本在“有仁义”前均多一“安”字,于是求新义又合观简、帛本,质疑传世本。虽然取一取二,其法可行,然文本真相,则在龙蛇之间。其实,老子对仁义的态度,不仅应综观其文本之全加以判断,还可借资其他文献予以旁证。比如《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糠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夕)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庄子虽多寓言,但所述内含的历史与学术的背景,则是无须质疑的。所以在客观异文面前,对老子“仁义”观的主观判断,还是谨慎为好。

洪迈《容斋随笔·三笔》卷十说:“老子之言,大抵以无为、无名为本,至于绝圣弃智。然所云:‘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乃似于用机械而有心者。微言渊奥,固莫探其旨也。”其说对老子之言的理解与不理解,虽含糊其词,但对“微言渊奥”的《老子》思想的认知态度,不无启迪意义。


[1] 圣:《说文》:“圣,通也。”此处取明通义,与老子歌颂的圣人之“圣”有所不同。智:聪明,智慧。按:此句简本作“绝知弃辩”。

[2] 绝仁弃义:王安石《老子注》:“仁者,有所爱也;义者,有所别也。以其有爱有别,此大道所以废也。”按:有爱即有厌恶,有别即有区分,有损自然淳风。又按:此句简本作“绝伪弃诈”。

[3] 孝慈:简本作“季子”。或谓“季”读“孝”,“子”读“慈”;或谓读如字,“季子”即小儿的精神状态。

[4] 巧:奇器,或技巧。利:财货,或私利。

[5] 三者:即圣智、仁义、巧利。以:用。为文:作为文饰,或一种理论。不足:不够,没有说明力。

[6] 令:使。属(zhǔ):属意。

[7] 见素:外表单纯。抱朴:内心质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