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我收到了衡中的录取通知书,录取通知书上列明了需要提前预习的内容,各科都有。衡中通过这份录取通知书向我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高中的知识与初中不同,属于完全不同的体系,需要提前预习,尽早适应。
我初中最感兴趣、下功夫也最多的科目是物理,所以我从物理开始预习。一上手,我就发现高中物理确实不同,研究的都是比日常经验更高一层的理论。初中物理虽说也有难度,但是大体上都能借鉴生活的经验,不管是光学还是电学,从生活中的水、镜子、电路里就能理解得七七八八,多做一些题目就能达到熟练。
但是高中的物理不是同一个路子了,比如上手就要理解加速度这个概念。加速度距离生活已经比较远了,日常生活中对速度的体会多一些,但对于加速度的体会很少,如果想理解“加速度是形容速度的变化”这个概念,就需要脱离日常经验的束缚,用纯粹的理性去理解。
一开始,我依然努力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加速度,比如坐车的时候一提速就感觉到身体在往座椅上靠,仿佛座椅在推动自己的后背,减速的时候就反过来,感觉身体向前俯,这就是加速度带来的感受。而当车子顺畅地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时候,尽管速度高达每小时一百三四十公里,但身体十分稳定,这就是因为我和车子的相对速度保持一致。通过这样的思考,我对加速度有了直观的认识。
但是这样的方法依然是初中式的,无法用来理解电磁这样的抽象知识。并且随着我把目光投向化学,我发现高中化学更加远离生活现象,尽管这些知识最终能够与日常生活构成联系,但是在做题的时候,溶液的颜色才是最重要的。知识记忆和逻辑推断决定了分数的高低,想学得好就必须放弃与日常经验的联系,在脑海中构建纯粹抽象的知识体系,然后通过大量刷题来巩固这个知识体系。
数学也变化很大,但不是风格的变化,而是难度的变化。集合与不等式、算法、概率都很简单,作为初中生也可以轻松学会,但是三角函数、圆锥曲线、导数就不是随随便便能学懂的知识,而是比初中整整高了一个层级,如果想学会必须要经过思维的飞跃。
与初中保持风格一致、难度近似的科目是生物和政治。我初中就觉得生物得心应手,以背诵为主、逻辑推断为辅,学得很扎实。高中的生物课本让我感觉到非常亲切,关于知识点的叙述明白如话,仿佛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里面蕴藏着无穷无尽的奥秘。当然,这很可能是由我对生物学科的浓厚兴趣所致,同学们未必对生物有深厚感情。我对生物的喜爱和我对化学的厌恶可以说是同等强烈,这也极大地影响到了我文理分科的选择。
高中的化学知识脱离了初中化学考简单方程式和化学现象的藩篱,开始增加大量的逻辑推断题和计算题,说不上为什么,我对高中的化学知识一直都提不起兴趣,简直是“八字不合”。我的父亲也非常讨厌化学,所以很有可能是他影响了我。总之一直到文理分科为止,我都没能喜欢上化学,反倒是进入大学之后我读到了《从一到无穷大》这本书,才知道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也因此对化学产生了学习的兴趣,不过此时的兴趣也仅限于阅读一些科普书籍了。人的命运是一个很玄妙的东西,假如我初中就读到了《从一到无穷大》,可能就不会排斥化学,也可能选择理科并从事科学研究,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
政治这一科我没有预习,因为大略看过高考题之后我就知道高中政治的答题套路跟初中非常类似,都是读材料联系课本原文,灵活运用课本理论来答题,没有太多的新意。不过高中政治课本的结构我还是稍微留意了一下,发现在高中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哲学生活》四大板块中,《经济生活》是最难的,既有很多计算的题型,又有特别需要精深理解的部分。后来的学习过程如我所料,《经济生活》我们讲了三遍,其他三个板块只讲一遍,而且即便如此,《经济生活》依然是高考中失分率最高的部分。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会对初三的自己说:“看看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吧,以后学起政治来会轻松很多。”人生没有如果,所幸我费力学习之后把政治学得很不错,成了自己的优势学科,后来也读了许多经济学方面的书籍,弥补了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
目前经历了新教材改革之后,政治的课本分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政治与法治》《哲学与文化》四个部分,尽管划分不同,但是在知识的理解以及题目的作答方面变动不大,理论联系材料依然是答题的既定规律。
在数理化生四科的预习中,我比较准确地把握住了初高中知识的差别,意识到高中知识的立体性,所以比较有侧重。数学我重点关注函数知识和方程知识,物理和化学我主要关注基本公式,生物预习比较少。预习数学的时候我还重点关注查找科普资料,比如三角函数部分,我上网找到了很多篇相关的科普文章,其中最有趣的一篇讲到了三角函数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讲述了一位叫作伊能忠敬的科学家在没有现代科学辅助的条件下用三角函数测绘出具有极高精确度的日本地图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而在阅读这篇资料的过程中,我也对三角函数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我高中学习三角函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我就是通过广泛查阅资料并且借助科普文章而理解了高中需要学习的大部分知识,我认为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这是一种最佳的预习方式。
学习数学的时候我发现了一本好书,就是民国大师刘薰宇所著的《数学的园地》,这本书通过对“无限小”的解释,把高中数学最难的知识——导数(诱导函数)给讲清楚了,还引申到了微积分的知识。刘薰宇不愧是教育家,写起东西来没有学究气,反而不断地举出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理解。比如他讲函数,就举了一个经典笑话做例子:
做丈夫的升了官,觉得妻子应该高看自己一眼,结果妻子还是老样子,做丈夫的就问为什么,妻子说:“你当了大官,我也变成大官夫人了呀!”
这个笑话里,做丈夫的没有意识到妻子的地位是随着自己的地位而变化的,所以才想不通。刘薰宇十分幽默地把丈夫比作自变量X,妻子比作因变量Y,大官妻子的地位是随着当官的丈夫而变的,所以Y就是X的函数。所以函数就是“一个量随着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多么简单明了!比教科书上的定义有趣多了。
高中的英语不需要特别预习,因为在李宝胜老师的严格教导下,我的英语稳定在117分以上,已经达到了高中的水准。英语的提升完全是线性的,从小学到大学,英语学习就是一个记单词——背课文——读文章——再记单词的循环过程,只有词汇量的增加,没有学习范式的变更,所以我不会在假期里单独抽出时间来预习英语,我只需要按照我既定的节奏继续阅读英文、记忆单词就可以了。
我认为在英语学习中长期坚持比短期冲刺重要,积累比顿悟重要。学英语就像是跟一个慢热的人交朋友,需要坚持付出,需要小心翼翼、年年岁岁地投入,被冷漠以对也不灰心沮丧,最后就慢慢觉得英语这个朋友交得真值,因为你曾经的每一份付出都在这里得到了回报。你不用刻意去摸透这个名叫英语的朋友到底是什么脾气,也不用花尽心思玩弄机巧去讨好,你只需要默默陪伴,它就会记得你在漫长岁月里悄然付出的点点滴滴。
如果英语是一个慢热的朋友,语文就像是一位沧桑的长者,任何一个学习语文的人都很难感觉自己与语文是平辈论交的。语文的世界太广博了,以至于语文课本只能容纳语文世界里很小的一部分,而且不是最重要的那一部分。语文的世界是开放的,有故纸堆,也有现实社会,还有环球视野。所以学习语文的人既要阅读名著,又要关注时事,还要背诵古诗文,还应爱好历史,最好还热衷于动笔表达思想观点。
在升入高中之前的九个月里,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有时候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我很清楚,进入高中之后能够用来阅读的时间肯定会大大减少,所以格外珍惜自己阅读的时间,努力多读多思考。
我对新闻也格外关注,特别是国际事件、经济发展、政治举措等等,很多人认为关注新闻是为了学好政治这一科,但其实语文与新闻的联系要更加紧密和微妙。除了常见的报刊之外,我还积极运用互联网来拓展自己的知识,特别是南方周末和观察者网这样的重要媒体,我会逐一阅读他们对于时事的分析,努力搞懂正在发生的大事件。如今的语文高考试卷上已经增加了“实用类文本”这个新题型,这个题型的创新就在于把新闻直接引入了语文高考试卷,如果对经济形势、社会现实没有敏感度,做题恐怕也会两眼黑。2020年高考全国一卷的语文文学类文本还考了海明威的短篇小说,众所周知,海明威是采用冰山理论创作小说的,他的短篇小说一篇比一篇难懂,而高考所考的正是其中很有难度的一篇《越野滑雪》,这篇小说的主旨至今仍有争论,就连众多考题专家也只能挠头,高考选中这篇小说,正是体现了对阅读的重视:以往那种不懂阅读只懂答题模板的同学不能随便拿分了,高考的小说也不再只考主旨大意和人物特点了,只有经过大量阅读的人,才能了解小说本身的美,并把题目做出来。将来的语文不再是以题为中心,而是以阅读为中心。
语文的水准还直接影响到历史的水平,这就涉及高中历史与初中历史的差异。在初中阶段,历史讲的是重要事实,考试考的是固定知识,只需要背得足够熟、理解得比较深刻就可以拿到高分。所以初中的历史成绩是独立的,与其他科目没什么关系。高中历史的风格产生很大的变化,理解知识的难度以几何程度提升,画表格来对照历史事件、多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成了高中生的基本功。但是仅仅理解了史实、背诵了条目还不够,因为历史高考题的方向正在扭转。
虽然当时仍是初三的学生,我却搜集了历年的高考历史题来研究。我发现,大部分的历史材料题都不能从课本里找到答案,甚至是跟课本没什么关系了。有些材料还算跟课本相关,有些则无关,还有些甚至与课本相反。高考为什么这么考呢?我阅读有关的政策材料,才知道高考目前偏重于学科素养的提升,历史的核心素养不是背诵史实,而是读懂史料,因此,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训练,应该读得懂史学典籍,能够自己辨别史料、史论的优劣真伪。如果学生背完了高中课本,就把课本知识当成了普世性的绝对真理,从此再也不看历史书籍了,这岂不是高中教育之失败了吗?
发现历史高考趋势之后,我又观察历史高考题所选的材料,发现历史材料大多选自中国古代典籍或者外国史学著作,要求对古文和译文有很高的阅读能力,而这种能力恰恰是语文学科大力培养的,所以,语文水平大大影响历史水平,增强课外阅读是重中之重。
高中地理也与初中大大不同。如果说初中地理是平面的,那么高中地理就是立体的。立体,首先是高中要学地球运动,涉及众多的计算;第二,高中地理学到季风和洋流,特别是三圈环流,所以要把传统的地图和季风洋流图结合在一起;最后,高中地理划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人文地理不再仅仅学习风土人情,而且增加了城市规划、区位因素这样的复杂内容。所以高中地理从学科特点来说既不属于文科,也不属于理科,而是一种独特的图形学科。对于地理来说,一切知识都以图的形式呈现,不管是地图还是区位图,或者是等高线图,都是把知识蕴藏于图中,把逻辑蕴藏于图中,没有图就不会有地理。
从衡中发出录取通知书开始算起,我的预习长达九个月,其间我参加了中考并且稳定地考出了655分的成绩,但此时中考只是一个过场了。2012年9月5日,距离我2015年9月5日进入北大整整三年之前,我进入了河北省最负盛名的中学——衡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