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百年中国现代诗歌漫谈(2)

3.中国现代诗歌得益于西方输血

现代诗歌的进步和超越首先得益于大量新鲜输入的血。这新鲜的血液是从西方来的。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展开,这新鲜血液来得汹涌澎湃。它的面是那样的广,体量是那样的大。它包括:一,西方的理念、思维方式、宗教观念、哲学,理念;二,艺术形式,比如音乐方面,从交响乐到小夜曲,从歌剧到音乐剧,从外国民歌到现代流行歌曲;形体艺术方面,话剧、电影、芭蕾舞;绘画方面,从油画到水彩画、板画、素描;三,文学方面,从各种体裁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传记到各种体裁的诗歌;四,艺术创新意识,不断涌现各个流派各种不同的艺术追求的做法和意识。

所有这些,也都从正面、侧面,直接与间接地涌入了中国诗歌领域。

新文化运动带入中国的,很重要的是西方的理念,其中以价值观为首。在诗歌里,最著名的例子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短诗《自由与爱情》(一作《格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据鲁迅考证,译者是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殷夫。这首短诗译成五言,用词也比较传统,但不遵守平仄之规,只能算是现代诗。常有人说:翻译诗歌等于再创作。这首诗就是再创作的成功典范。殷夫译成表面象五绝的这四个短句,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又迎合了民众对自由的渴望,以至其民间影响力甚至超过了当时许多名诗。

新的意识除了导致大量西方文学元素流入,导致许多诗人尝试各种形式,风格,也导致中国产生了文学创新意识和流派意识,于是众多的文学流派便涌现出来。从上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记得下来的新诗流派至少有40个(见发表在网络上的《中国现代诗歌大全》),其中民国时期产生了11个,重要的有新月派,象征诗派,湖畔诗人,新浪漫主义,现代派。50年代到70年代末,中国大陆没有新的诗派生成,台湾产生了两个,即蓝星诗社(由余光中等诗人为主导)和创世纪(由洛夫等诗人发起)。80年代开始,中国现代诗歌大井喷,至今共产生了27个诗歌流派,其中最重要的是80年代初生成的朦胧派,人们或许听到过的还有第三代,新边塞诗歌,非非主义,神性写作,中间代,下半身写作,荒诞主义,垃圾派等等。

4.现代诗歌的特征及其与旧体诗词的区别

读者自然会问:你说现代诗歌超越了旧体诗词,这个超越体现在哪里呢?至少你得说说吧,现代诗歌跟旧体诗词有什么区别,或者说好在哪里吧?

我根据自己的看法,结合一些网络媒体上发表的评论文章,归纳出以下六个现代诗歌的发展形态:复杂化,简约化,通俗化,多元化,自我化,可诵化。说明一下,这六大发展形态并不是同时存在在某一首诗里,而是六种不同的现代诗形态,只是其中有些形态会同时出现在同一名诗人的同一首作品里。

第一种形态:复杂化(诗的加法)

人们说“现代诗”,或者小说和诗的“现代性”,我归纳成三大类,一类是追求“添加一些化学成分”的(我称之为“复杂化”),第二类是追求摒弃一切“枝节”的(我称之为“简约化”),第三类是追求通俗易懂的(我称之为“通俗化”)。“

西方文学产生了众多的流派,比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派中进一步出现了象征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唯美主义、意识流,中国诗界也追逐了这些潮流,在上世纪二十到四十年代已经纷纷涌现类似的流派。有的“主义”没有单独形成流派,但其理念和表现手法广泛地体现在了诗人们的尝试中。在八十年代,中国诗坛进入了一个新的鼎盛时期,其代表是所谓的“朦胧性”。其实朦胧性和象征性、意识流等现代文学潮流是合体的,差不多的,经常说不清区别,就是追求一种复杂化,一种不是一眼就能看透的,要层层透过去看的特性。在一首中国现代诗里,经常含有多种西方和本土的现代文学元素。每一个西方现代文学流派,都有自己的和评论家的大量的玄妙的解译,读这些解释,往往会不知所云,坦率地说,甚至会被带到沟里去,就觉得“这东西怎么这么复杂”,“好象真的跟别的不一样”。而已。于是,评论家们的目的就达到了。我觉得,不管这些派别自己或别人怎么称呼,其实就是对视角、视野、手法、语言、用词、比喻、理性的求新求异。这些追求本身并没有错,甚至真正地推动了诗歌和文学的发展。但下面还是简单扫视一下几个流派概念。

象征主义,源于法国,从19世纪70年代繁荣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象征主义的特征,有人这样归纳:暗示多于解释,含蓄多于畅尽的发挥;强调主体性的超越;强调联觉,沟通诗和音乐。象征主义是中国最早引进的现代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金发。戴望舒、冯乃超等一些人也曾涉足期间。从李金发的诗《弃妇》摘一小段在此:“长发披遍我两眼之前,/遂割断了一切羞恶之疾视,/与鲜血之急流,枯骨之沉睡。/黑夜与蚊虫联步徐来,/越此短墙之角,/狂呼在我清白之耳后,/如荒野狂风怒号:/战栗了无数游牧。”

意象主义。意象主义诗潮发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庞德等人),后流入并盛行于美国。其实,意象和意境之说源于中国。意象被英国的庞德等人接了过去,改造成了西方的意象主义,后又再流入中国。胡适和闻一多是受意象主义影响最深的两人,但侧重点不同。胡适强调语言的革新(白话化,口语化),而闻一多则更看重意象主义对语言的凝练,人们说他象现代的贾岛,以苦吟为根本态度。意象主义返回中国,主要是增加了一个意象叠加理念,在我看来,意象叠加近似于意识流,或者蒙太奇化。放闻一多的小诗《火柴》在此:“这些都是君王底/樱桃艳嘴的小歌童:/有的唱出一颗灿烂的明星,/唱不出的,都拆成两片枯骨。”

表现主义,主要的代表来自德国文学。最著名的代表是卡夫卡。在诗歌方面,首当其冲的是约翰尼斯.贝歇尔。表现主义取自Expression一词,有表达出来,挤压出来的意思,也就是说,把内心积压着的东西放出来,挤出来。评论家们认为,鲁迅的《狂人日记》等小说就采取了表现主义手法。在诗歌方面,郭沫若是当时的一个代表,《女神》中的《凤凰涅槃》、《天狗》、《匪徒颂》、《巨炮之教训》、《我是个偶象崇拜者》等等,“如果不先入为主地去评判,那么,可以说,它们的表现主义的色彩胜于一般意义上的浪漫主义”。人们认为,鲁迅《野草》里的散文诗,有象征主义但不止于象征主义,这里面同样有很多表现主义的手法。

唯美主义,唯美主义作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思潮,它的总纲领、总口号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术语是法国哲学家库辛于1818年首次提出的。代表作家是王尔德。刘钦伟在《二三十年代中国唯美主义思潮的兴衰》一文中说:由于中国新文学起步晚,中国的唯美主义就像浪漫主义一样没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且还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素质。尽管如此,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它毕竟是出现了,以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的后五年到第二个十年(1922—1937)整整15年间起伏不断,形成一段从兴到衰的历史,数十上百个作家受其影响。唯美主义在中国诗界的代表是“创造社”。郭沫若、闻一多、冯至等是曾经涉足期间的著名人物。

意识流,西方的理论认为是“来自外界或内部无意识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连续运动的方式进、出意识的过程”。云河在《我对意识流诗歌的几点粗浅看法》一文里说:”意识流诗歌更接近生命本体思想流动的脉络,虚假浮华的世界与这种表现手法无缘,而痴人呆子说梦更接近诗的表达真实。”鲁迅的散文诗、冯至的诗歌、八十年代顾城的诗歌,都被认为是意识流诗歌在中国的代表。

在许多现代诗人的作品里,经常多种“主义”并存。我们从一个例子(顾城的《弧线》)看一下现代性在中国现代诗里的多元融合:

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在捡拾/一枚分币/葡萄籐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肩脊。

《现代诗的基本特征》一文(作者不详)中对这首诗的解释是:我们可以看出《弧线》一诗中的四个意象,它们共同之处都是一种“弧线”。如果将它置于特殊背景之下,诗人所要告诉我们的,那就是生活与社会充满了“弧线”,它使人性被扭曲了,人们之间除了斗争什么爱与亲情都不要了。这外在扭曲(弧线)与内存的人性扭曲,其“力的式样”岂不是同形对应?

这位专家的解释很精彩。但不读这解释,又有多少人能“无师自通”呢?尤其是没有那种体验的年轻人?当然了,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这首诗融合了多种现代诗的流派特征。首先,许多读者会问,乱七八糟的,这是在干什么呀?这就符合了顾城所参与代表的朦胧诗的特征了。再想想。猜去吧。第二,这里排列了一系列毫无关系的景象,这又符合了意识流的特征。第三,这四个状态是四个意象,这再符合了意象叠加的特征。第四,它总体上让人往某个方向去想,这又符合了象征主义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