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尊天帝有仁证玉皇 用王后武丁拜妇好

诗云:凤降殷都呈百瑞,千年妇好世人知。峨冠新沐酹醇酒,华服长斋领义师!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西王母统管天界女仙,并掌人间帝王兴亡,俗人修炼成仙重事,实是大权在握,无上真神。据说黄帝讨伐蚩尤之时,九战九败,归息太山之上,曾仰天发出叹息,志气颓丧。西王母听到轩辕氏叹息之声,遂遣使者东至泰山,授以真符,广三寸,长一尺,青莹如玉,丹血为文,载其密诀:“太一在前,天一在后,得之者胜,战则必克。”又命九天玄女托梦,授以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黄帝细心研习,遂克蚩尤。当虞舜摄位,佐帝尧治事时,王母复又遣使,授虞舜白玉环及神州地图,遂使大舜建功立业。又遣使献白玉管,帝舜吹之,以和八风。

魏时文豪曹植,曾作《仙人篇》颂曰:“东过王母庐,俯视五岳间。”这王母庐即今泰山脚下王母池,唐代时称为瑶池。王母曾于泰山瑶池集聚群仙,故后人创建道观祭祀。隋朝李谔有文曰:“昔黄帝建岱岳观,遣玉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以迎王母。”儒家及俗世以为,西王母调和阴阳,致召万灵,统括真圣,若隐若现,运百灵而准今。有三千侍女,奏笙簧之元乐,百岁蟠桃,开金碧之灵园。十方高圣同拥护,九曜仙真共策行。如此高圣仙真,当然普世尊敬信奉。据说西王母诞辰是七月十八,但每年三月初三,天界各路神仙会集于瑶池,为王母庆寿,谓为蟠桃会。王母同时经常出入天庭,赐福寿于人间善男信女。

叙罢西王母来历,复说王孟。既领商王之命,于是辞帝出京,向西而去。有道是人间帝王行为,动辄惊动上天。早有千里眼与顺风耳立于南天门外,将此事探听清楚,急如星火,返回灵霄殿上,告知玉帝。玉帝听罢不悦,说道:“人心苦不知足。既享帝王之无边福分,却又想寿与天齐。则果如此,焉有朝代更替,道德兴废?前番只为奖赏大羿射日之功,王母娘娘赐不死之药,便闹出逄蒙盗药,嫦娥奔月之事,至今未曾有个了结。太戊何人,亦敢有这个奢望?那王母娘娘向来心善,休使那太戊使者到达昆仑,见到娘娘。王孟难至西天,也好断了后世妄求长生者念头。”说罢,便即唤过太白金星,令他阻住王孟去路。

既说至此处,便又要说这玉皇大帝来历,以明天上仙界构成可也。话说玉皇大帝形象,乃是来源于人类原始天体崇拜,而成型于道教神仙体系。究其名号,据《玉帝圣号同异考》云:“玉帝圣号,崇自浩劫前,中古复尊上,重称赞耳。世主好道,感玄恩,各就所见闻,所皈重,随其彰著,敬上诸神之号,以定称谓。玉帝有四:一曰太微玉帝,汉武帝上太微垣星主号;二谓梵天玉帝,汉宣帝上天市垣帝主号;三乃焰华少微玉帝,汉哀帝上先天定位号;四称紫微玉帝,汉光帝上后乾号。但彼四帝者,皆非此玉帝也。此玉帝号‘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又曰玄穹高上玉皇大帝,是帝宰诸天,永不毁沦。”

中国古代宗教,自黄帝起始,即崇拜“上帝”,谓其支配日、月、风、雨等自然变化,执掌人间祸福、生死、寿夭、吉凶,乃是天地之间及普罗万世最高神祗。更有一说,谓其乃创世神盘古转世为帝,故此三皇五帝,后世国君,无不敬仰。尤其夏之孔甲,商之太甲,更是信奉不违。西周以后,自姜子牙封神,天体崇拜成型,更将玉皇大帝具象,又称皇天、昊天、天帝等。南朝时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已有玉皇道君、高上玉帝称呼,排在玉清三元宫。至隋唐时,玉皇大帝信仰普遍盛行。唐宋道经《高上玉皇本行集经》,更详细叙述玉皇出身曰:很久以前,有个光严妙乐国。国王净德及王后宝月光老年无子,令道士祈祷,梦太上道君抱婴赐与王后,梦醒有孕。怀胎一年,于丙午岁正月九日午时,王子诞生于王宫。太子长大后继承王位,不久舍国出家,去普明香严山中修道,功成超度。经过三千劫数,始证金仙。又过亿劫,始证玉帝。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尊玉皇上帝圣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玉皇大天帝”;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尊玉皇尊号为“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昊天玉皇上帝”。但据此传说,佛教痕迹甚浓,实在令人怀疑,是否出自华夏文明。

而在中国道教之中,玉皇是为众神之王,神阶地位极高。道经中称其居住在昊天金阙弥罗天宫,妙相庄严,法身无上,统御诸天;又综领万圣,主宰宇宙,开化万天,行天之道,布天之德,造化万物,济度群生,权衡三界,统御万灵,无量度人,为天界至尊之神,万天帝王。简而言之,玉皇总管三界、十方,四生、六道,一切阴阳祸福。每年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各路神仙都要隆重庆贺。诞辰下午,玉皇回鸾返回天宫,是时道教宫观内均要举行隆重庆贺科仪。腊月廿五,玉皇降临下界,亲自巡视察各方,依据众生道俗善恶良莠,赏善罚恶。这一日民间多设香案摆供,品接玉帝,称为斋天。

而据民间传说,玉皇大帝名叫张有仁,原籍陕州下辖陕县富阳村(今三门峡湖滨区)。张有仁自幼便怀济世救人志向,学道修行,历经磨难,终成真仙。六月初十,九条青龙从天而降,张有仁及妻杨回,并七个女儿一同乘驾青龙登天。张有仁从而登上玉皇大帝宝座,其妻便是王母娘娘,七个女儿便是七仙女。至今富阳村还有离母台、留儿洼两处古迹遗址;另在三门峡市区东南三十里处,原头上尚有玉皇天爷庙,北濒裥河,南依乾山。

叙罢玉皇大帝来历,便说太白金星奉了玉帝之命,便出离南天门,到至黄河上游,关中高原上空。早见下面官道之上,王孟驾车逶迤往西而来,只管低头趱路,并不抬头望天。太白金星暗自点头,遂将大袖一挥,化作一片山林,挡住王孟去路。王孟只一头扎入山林之中,在里面兜转,不能得出。三五日内,便即断粮受困,所乘坐骑也被猛虎掳去吞吃。王孟自此只能住在荒山,采果为食,割树为衣,再也走不出去。太白金星见此,知道完成任务,由是回转天宫,向玉皇大帝交旨。那玉皇大帝张有仁本是贫民出身,心怀慈悲,因见王孟单身自处,终身不能出此山林,怜悯其尚未成婚,没有后代,便施展无上神通,在其睡梦中赐其二子,各从背肋间跳出。二子出生以后,王孟便即去世。王孟二子生活在丛林之中,不能婚配,玉帝也用这种办法,使其生出子孙。因为后代都是男子,年长月久,山中男子越来越多,因成一国,便就称为丈夫国。商王太戊久候王孟不回,由是在位七十五年之后,寿终正寝,就此驾崩。虽然未得长生,但亦是商朝在位时间最长一位君主。列位看官!需知向西王母求药之事大抵渺渺,但从此传说可以猜测,早在太戊时期,商朝大概便与西戎有所来往。

太戊死后,葬于太戊陵(今河南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子中丁继位。仲丁元年,便将都城从亳西迁到嚣,亦作隞,今河南郑州是也。当时东南夷族兴起,于仲丁六年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将其蓝夷部落击退,但仲丁本身势力亦受到重创。仲丁在位十三年去世,弟外壬夺位,首开以势力抢夺帝位先例。外壬死后,弟河亶甲继位,出兵征伐东南方兰族、班方。战争期间,河亶甲病死,子祖乙继位,并成功平服兰夷诸国。祖乙死后,子祖辛继位,后传弟沃甲,沃甲传侄祖丁,祖丁传堂弟南庚,乃商王沃甲之子也。南庚死后,又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阳甲在位时,商朝内乱不止,贵族之间相互残杀。因阳甲无法控制局面,商朝自此衰落,诸侯不朝。百年以来,历经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王,诸父子兄弟、叔侄之间彼此争夺王位,动乱不休,故此史称“九世之乱”。

外壬在位时,因邳、侁部落发生叛乱,商朝国力便即始衰。河亶甲在位期间,又多次发动对外战争,并曾迁都于相,致使商朝再度衰落。其子祖乙先将国都由相迁至耿,后因洪水又迁都于庇。南庚继位,复将国都由庇迁至奄(今山东曲阜)。阳甲帝逝世,弟盘庚继位,因见宗室内部动乱不休,便欲迁都,重开一片天地。由是自奄地南渡黄河,重回成汤故居亳都。“九世之乱”期间,商都先后从亳迁到嚣,再到相,再到耿,又到邢,后又到庇,然后到奄,此时又回到亳,费时一百年,画就一个大圈。便在商都不断迁徙之中,商朝对周边部族影响力大为减弱,造成北方戎族和东方夷族发展壮大。自此殷商帝国控制力便被限制在中土地区,而东夷则成为努力征服对象。因为东方曾是殷商祖先发源之地,故此难容夷民叛离。只是直到末代君主纣王,殷商帝国都没有真正消灭诸夷,将其再度纳入版图焉。

便说盘庚至此复归旧都,反而发现宗室内部愈乱,兼且东面诸夷不安,各怀敌意。于是经过翔实调查,为摆脱困境,避免自然灾害,不惧繁难,复决定迁都到殷(今安阳小屯村)。众臣闻听,不由大哗,俱问道:“今方归故国,因何又要北渡,入弃成汤祖业?”盘庚说道:“你等不知。那殷邑土地肥沃,无论建设都城,还是发展农业,都远胜于亳,此其一也;北迁以后,王室、贵族众志成城,努力建设新都,内乱既止,此其二也;殷地远离东夷,可避其攻击,都城安全,远离外敌干扰,利于统治天下,此其三也。趋利避害,有何不可?”

话虽如此,但多数贵族贪图安逸,都不愿意搬迁。部分贵族见王意已决,甚至煽动平民反对迁都,聚众喧闹。盘庚并不动摇,命树起两面大旗,右书天命,左书先王,对一众宗室贵族道:“我要迁都,是为安定国家之计,并非出自私意。你等不解我苦心,无谓惊慌;且挑唆百姓,欲改变我意,是愚蠢之策也。”于是下达迁都令,聚集族人。将欲北迁之时,又发诰书宣谕道:“乃有不吉不迪,颠越不恭,暂遇奸宄,我乃劓殄灭之;无遗育,无俾易种于兹新邑!”意谓若有奸诈邪恶,不听命者,必斩尽杀绝,不使其在新邑蔓延滋长。由此盘庚意图已明,是欲通过迁都之举,以打击贵族中反对王室势力者,非使其离开故土不可。

由于盘庚坚持迁都主张,于是终于挫败反对势力,带领平民奴隶北渡黄河,搬迁到殷。既迁殷之后,盘庚重申严令:“无有远迩,用罪伐厥死,用德彰厥善。”即不管血缘远近,犯罪便即处死,立功即行封赏;并宣称自己在朝廷中升杀予夺,掌绝对权威。通过迁都,镇压异己,商王权威就此上升,豪强贵族气焰稍敛。因盘庚态度强硬,手段果决,故此民心始安,局面平定。从此商都永久固定在殷,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之后又经武丁时代努力经营,殷都已成为世界最繁荣都城之一。故自盘庚以后,商朝又称作殷商。迁殷之后,盘庚遵循商汤德政,由是诸侯都来朝见,商朝得以中兴。盘庚死后葬于殷,弟小辛继承王位。小辛即位后,商朝再度衰败。百姓思念盘庚德行,乃作《盘庚》三篇,传于后世。

小辛名子颂,在位二十一年。因放弃盘庚治国之策,国运再度衰落。子颂死后,弟小乙继位。小乙本名子敛,殷墟甲骨文又作小祖乙、后祖乙、亚祖乙,殷墟卜辞列为直系先王祭祀。小乙六年,命世子武丁居于河,学于甘盘。据《史记》载,小乙在位二十八年,死后由子武丁继位。武丁名子昭,立志复兴商朝,因此三年不宣布政令,只将政事交由冢宰处理,自己则微服出巡天下,以观察国家风气。忽有一日,武丁夜梦圣人,自称名说。武丁按其形貌观察群臣,发现都非梦中所见。于是亲自画下梦中圣人容貌,派百官手持画像各处寻找,终在傅险之地找到。当时说为奴投,正在服刑筑路,使官便将其带回殷都来见商王。武丁见之大喜道:“我梦中所见,正是此人。”与其交谈,果然出言不凡,便愈加相信其是天降圣人,来助自己兴商者。于是不顾贵族反对,当即命为宰相,指傅地为姓,便称傅说。

武丁得此贤臣相助,便率百官前往太庙,祭祀先祖成汤。祭礼未毕,忽见有一只野鸡飞来,登上鼎耳,鸣叫不已。武丁因此大为恐惧,以为先祖不满自己所为,故遣野雉前来训斥。时有大臣祖己,见商王面现忧惧之色,便进言谏道:“君王自即位以来,三年不言,故今被先祖戒之;但其勿忧,只自今勤于政事,亦不为迟也。上天监察下民,以民众道义为准。天视下民平等,皆为己子。然下民寿命修短不一者,非天使人夭折,是人所行不善,以断送己寿也。有违德而行,不承认罪恶者,直待上天降威罚之,方谓‘如此奈何?’便嫌其迟矣!大王只要一心为民,皆承天意,祭祀有常,天必佑之。”武丁称善,便始修明政事,重用甘盘、傅说、祖己,推行德政。天下百姓皆都欢喜欣悦,商朝再度兴盛。

便说比及殷室中衰之时,四周诸夷皆叛。至武丁之前,北部及以西有四个部落方国,乃是朔方、羌方、土方、鬼方。因见商朝势衰,便不肯归附纳贡,甚至常常入侵边境,掳掠牛羊财物。武丁鉴于朔方、土方经常侵扰,威胁商朝西北边安全,于是多次遣将发兵,又亲自统兵出征,终将朔方、土方征服。由是采用各个击破战策,再发大军,前往平定鬼方。

鬼方是为商周时期游牧民族,活动在渭水以北,迄至蒙古戈壁之间。商人称为鬼方,周人称之为翟。宗周之际称俨犹,春秋后则始谓之戎,继而曰狄;战国以后,又称为胡,直至秦汉以后,便称为匈奴。闲话少叙,便说武丁发兵,征伐鬼方。因至汾水谷地平原,一举击溃鬼方宗主部系,并驱其残部,逃亡至大河以西。因俘降大量鬼方部众,皆命迁到殷都以北不足百里之地,封为鬼国,就近管理;同时又在汾水谷地平原封建唐、霍二国,以防御鬼方残部东山再起。所获怀姓九宗战俘,即赐给唐、霍二国君侯,命其就地役使。

史载高宗武丁征伐鬼方,三年克之。当时除征伐鬼方外,附近羌方也是劲敌。诸羌大概分布于今青海东南、内蒙古西南、甘肃大部、四川北部,以及山西西北部;部落种类很多,互不统属,地广人众,十分强大。其中北羌、马羌两部势力最强,与商朝和战不定。据卜辞记载,武丁对羌方战争,一次就曾调动一万三千人众,由此以辗压之势大获全胜。因俘获羌方部众上千,只留极少部分成为奴隶;其余上至方伯,下至羌民,都在祭祀中充当牺牲,敬献神灵。在以后卜辞中,已不见土方名字,说明在此战中全被消灭。武丁击败羌方,复统兵南征,深入荆楚之地,俘获甚多。还出兵征伐夷方、巴方、蜀方,以及虎方等族。

武丁对外征伐极多,传说领兵元帅,便是贤臣傅说。证据之一,便是其与商初伊尹同为宰臣,却在称呼上大异其趣。伊尹官职是名为“尹”,而傅说官为“阿衡”。究其本意,尹者多用于治理民政之宰,而衡字始见于西周金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绑在牛角上以防触人横木,引申为车辕头上横木,也代指战车。由此可以推断,傅说长年立于战车之上,本是一员指挥行军作战之大元帅也。傅说本无姓氏,因得之于傅险(亦作傅岩),故依武丁诏书赐姓为傅。作为商代中后期宰相,傅说辅佐高宗安邦治国,缔造武丁中兴之世,并留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名句,更被尊称为圣人。今林州市王相岩,据说便是傅说出生之地。

又说傅岩,位于如今山西平陆东,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因山涧流水常常冲坏道路,部落酋长调集奴隶版筑护路,傅说便是版筑工人。当时虽有治国才干,但是无从施展。武丁夜梦圣人,自报名字唤作‘说’时,傅说也得一梦,梦见自己绕日而飞。其后武丁所派使节果然在版筑工人中发现傅说,带回朝中拜为阿衡,由此一步登天。傅说便从整饬朝纲开始,规劝武丁祭祀时减少贡品,以为诸侯榜样。武丁言听计从,先从王室开刀,整治腐败,大力推行新政。傅说极尽文韬武略才华,很快便使朝廷内外秩序井然。国内恢复生机,便积极与周边方国修好关系,严惩敢于冒犯诸侯。殷商国势由此复兴,成为世界东方第一强国。

傅说非但是商王武丁最主要辅相,兼以思想理论精辟深刻,行政光辉业绩,亦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早圣人。其与东周时代圣人孔子,在上古三代各以突出贡献,在当时及后世产生广泛深远影响。长期以来,由于傅圣历史资料分散,又古文《尚书》冤假错案影响,使傅圣事迹未得宣传。但孔子评价傅说是一代名相,见德之有报;庄子也极为推崇,历历在案。傅说辅助武丁复兴殷商,厥功甚伟,据说死后升天,化为星辰。《庄子·大宗师》有载:“傅说得道,以相武丁,奄有天下。乘东维,骑箕尾,而比于列星。殷高宗之相,死而讬神於此星,故名为傅说星也。”所云傅说星是在东宫苍龙箕、尾二宿之间,故说“骑箕尾”也。《左传·僖公五年云》:“鹑之贲贲,天策焞焞。”杜预注曰:“天策,傅说星。”孔颖达《正义》也云:“天策,傅说星,《史记·天官书》之文。”证明傅说星又名天策星。古代历史人物,死后化为星辰者极不多见,不过就是傅说、王良(造父)二人而已。

汉代郗萌著星占书云:“傅说星光明,王命兴,辅佐出。”是说若天上傅说星非常明亮,君王基业就必兴盛,将有辅佐大臣来助,与傅说传说吻合。但《黄帝占》却说,傅说星乃是帝王后妃祭祀之星。帝妃若向之祷告祈求,可以求得福庆,还能保佑子孙繁昌;若傅说星不明或不见,后宫就会多生病者,子孙凶险,以至暴亡。《春秋纬元命苞》谓:“傅说,盖女巫也,祝章之星。”祝是祝祷,章是大声祈求;王后祭祀此星,以祈求子孙众多。

此种记载及其说法都很奇怪,是否更有古代传说故事为证,已经不可确知。从天文学角度来讲,可能傅说星本来属于尾宿,方有此说。《石氏星经》云:“尾者,后宫之场也,妃后之府也。”《二十八宿山经》载曰:“尾,天子之九子也。”《史记·天官书》也说“尾为九子”,《正义》说“尾九星为后宫,亦为九子”。是说尾宿与后妃及帝王子嗣有关,则后妃拜祀傅说星,也就在情理之中,并非说傅说就是女巫,或是帝王后妃。曾经有人据此揣测,傅说可能是位女性,类似武丁王后妇好之类,但其根据很不充分,可以视为戏说之类。

虽然典籍中记载傅说是武丁时期重要大臣,但在殷墟卜辞中,却见不到傅说之名。故有无此人存在,一直也是学界争论探讨问题。有学者林小安先生,在《古文字研究》发表文章《殷王卜辞傅说考刍议》,认为武丁时期卜辞中常见大臣名“雀”,就是傅说。在武丁时期卜辞中,有关雀之辞条多达三百余条。林小安认为在上古字音中,“雀、说”二字读音相近,可能是通假借用。最主要的是,在卜辞中有“雀伐失国”记录,说明武丁剪灭失国,主要功臣就是雀。雀伐失国,与清华简《傅说之命》中傅说伐失仲,便可联系在一起。

从殷墟卜辞中看来,雀地位显赫,是武丁重臣,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包括征伐、祭祀、田猎、进贡、为王办事等,尤以征伐卜辞最多。其参与征伐方国达二十多个,还有自己军队,称为雀师。本来商王武丁中兴,主要手段之一就是武力征伐,而傅说又是辅佐武丁中兴重臣,则其主要功绩也应是战功,譬如开国名相伊尹,或后来兴周国师姜尚。清华简《傅说之命》记载傅说发迹,就是从领兵征伐失仲开始,则殷墟卜辞中之雀,当是傅说无疑。

除傅说之外,武丁朝领兵出征名将还有一位,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员上榜女将,名曰妇好。据大量出土甲骨卜辞表明,在武丁对外系列战争中,妇好多次受命征集兵员,率军征战沙场。曾统兵万余攻打羌方,并指挥对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战,有名将沚、侯告,亦常在其麾下。对巴方作战中,妇好率沚布阵设伏,断敌退路;武丁自东面击溃巴方军,将其驱入伏地,被妇好予以歼灭。是为中国战争史载最早伏击战,出此第一女将手笔。妇好身为商王正妻,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类祭典,又任占卜之官。深受武丁宠幸,被封外地,担负守土、从征重任。妇好因连年征战,创伤复发而死,终年三十三岁。其去世之后,武丁悲痛不已,追谥曰辛,商朝后人尊称为母辛,或后母辛。

妇好虽是商王武丁之妻,但并不依附商王,有独葬大墓,且享拜祭隆礼。此举非但是在商朝,便是纵观中国三千年信史,亦是非常罕见。六百年商朝历史,武功以商高宗武丁时代最盛。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版图扩大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大将,男为阿衡傅说,女即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后才决定派妇好起兵,结果大胜。此后武丁便放心命其担任统帅,东征西讨,打败周围二十多个方国,包括羌方等西方大国。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其原配之一。因高宗身边侍姬众多,妇好或许不屑与其她姬妾争风吃醋,便极少居住国都,而是时常待在自己封地。妇好身为帝后,拥有自己封地、财产以及军队,纵观中国历史,亦只见于商朝武丁一代,前无古人。这种奇特现象,在后来四千余年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武丁妻妾兼为女将者,除妇好之外,至少还有几个。记载于甲骨文且有名者,还有一位妇妌,也曾多次率师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内政,被封在井方,就是如今河北邢台。如此史话,亦足令人惊奇。传说妇好死后,武丁因迷信鬼神,崇尚天命,认为祖先可主导当世;于是喜为爱妻操持冥婚,常将妇好魂灵赐配前代先王,以及圣贤。妇好墓出土青铜钺两件,其中一件大钺,仅其头部便重达十八斤。后世便有人据此说妇好臂力惊人,擅长手持两柄大钺,以此冲锋陷阵。其实持此论者,是受民间评书影响至深者也。自古以来,大钺作为权力象征,本是仪仗用器,岂可用以攻敌?故此可笑。正是:自古堪为名将者,谁人冲阵亲持戈!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