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帝文丁有心杀季历 殷纣王无奈放姬昌

诗云:偶来洹水忆帝辛,统一神州肇此人。百克东夷身自殒,千秋公案与谁论!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商王武乙巡视渭水,命丧周原。后世人谓,此因周季历当时正在全力谫商,恐被武王看出破绽,或识破自己野心,故使人暗杀之,却假托雷神贯顶,以掩天下耳目。但亦有学者认为,商王当时是带重兵前往,被人暗杀而不觉察,此事绝不可能。若以科学历史观推论,因武乙晚年经常用兵于渭水流域,则其极有可能死于征伐西方部落之战,或在回师途中,因伤重复发而亡。至于史载其死于雷劈,则因当时只有巫史有权记录史实,则很有可能是朝中巫师仇恨武乙侮辱天神,毁灭巫教,故此编造出来此种说法,并记之于卜辞。如此借以贬低武乙,为被其所打击巫教出气,是属公报私仇,故意抹黑商王也。

只说武乙去世后,子文丁继位,《史记》载为太丁。文丁继位后,虽知父亲之死疑点重重,但苦无确凿证据,故此不但不对周人问罪,反而支持季历出兵攻打戎狄。须知戎狄既是商敌,更是岐周威胁,文丁当然乐于两虎相争。周公季历奉商王之命,遂率大军渡过黄河,攻打燕京之戎(今山西祁县)。未料燕京戎非常强悍,奋力抗击,周军大败。季历并不因此气馁,更不止其东进步伐,于文丁四年又攻余吾之戎(今山西长治),取得胜利,攻克余吾,收为西周属国。降服余吾戎之后,季历向商王报捷,太丁嘉封季历为牧师,更许以得专征伐大权,望其帮助商朝安定边陲。季历又征始呼戎,再将始呼戎纳为属国。过数年再次打败翳徒戎,俘其首领三人,再次向商王献捷。文丁为此感到恐惧,但先赐以圭瓒、积匕作为犒赏,以解其戒备之心。季历辞王出宫,准备返周,文丁突发兵马包围馆驿,下令囚禁季历,不使归国。季历无辜被禁,一气之下就以绝食抗争,未料弄假成真,最后死在殷商行都朝歌。

季历虽是自杀,但因其死是由商王造成,故此古本《竹书纪年》说“文丁杀季历”。季历在河东连连告捷,使得商周距离如此之近,不得不让文丁感到非常不安。为笼络季历,文丁册封其为牧师,命其攻伐戎狄,便欲观其两败俱伤,自己渔翁得利。未料季历接连展开攻势,戎狄甚不经打,季历迅速坐大。若任其如此以往,则无疑于养虎为患,不得不除;文丁所为,亦在情理之中。季历去世之后,子昌即位,继承先父西伯爵位,就是后世所谓周文王。西伯姬昌即位之后,昼夜磨牙,苦思报复商王朝之计,于是最终成为未来商朝掘墓人也。

且说文丁既杀季历,非但没能阻止周人力量发展,相反为商朝平空树一劲敌,周人与商朝就此矛盾加深。或是报应循环,自此之后,商朝辖地连连遭受自然灾害,王畿地区洹水一日三绝,商朝国力日渐衰弱。文丁在位十一年,公元前1102年因病驾崩,子帝乙即位天子。帝乙姓子名羡,继位之时,商朝国势已经趋于没落。帝乙二年,西周伯便以为父报仇为由,率其部落攻打商朝。当时江淮之间昆夷迅速强盛,亦准备大举进攻商朝。帝乙遣南仲为将,率军向南抵御昆夷进攻,修筑朔方城。东夷人方部落趁商朝大丧,亦再次发动叛乱,由此诸夷并起。帝乙高瞻远瞩,为免于东西受敌,便将小妹嫁给西伯姬昌,并归还季历尸骨,替先父文丁向周人致歉。《诗经》极力描述这场隆重盛大婚礼,并赞为是天作之合。商王帝乙以缔姻手段缓和与周人矛盾之后,遂即率军东向,全力平定东夷叛乱。帝乙九年,商军征伐岛夷、淮夷,途中受到孟方(今河南睢县)截击。帝乙率领诸侯讨伐孟方,得胜而回。

帝乙生有三子,长子名为微子启,次子微仲衍,少子名辛,便是末帝商纣。据《吕氏春秋》、《帝王世纪》记载,微子启、微仲衍与帝辛三人是同母兄弟。但当微子启、微仲衍出生之时,母亲尚为妾室,而被立为正妻之后,方生三子帝辛。由此根据古制,长子及次子乃为庶出,少子商纣反为嫡子。帝乙因微子启年长,欲立为嗣。但太史根据礼法力争,认为微子启是庶出,帝辛是嫡出,既有正妻之子,便不能册立妾子。帝乙不能反驳,故立辛为嗣。商朝定都朝歌,始自帝乙,其子纣仍以为都。纣都于朝歌而非殷墟安阳,除史书记载之外,还有淇县古城垣可证;并有淇县大量有关纣王传说,及其生活遗迹以为佐证。

便说帝乙在位二十六年,后期迁都于沫,改称朝歌。公元前1076年,帝乙去世,少子商纣继位,称帝辛。帝乙既死,由此便说两件公案,列公自辨其真伪可也。其公案之一,是说帝乙曾嫁妹给西伯姬昌。此事最初出于《易经》,中有“帝乙归妹”记载。后世有学者认为,此语是指帝乙出嫁女儿,而非小妹。在古汉语中,妹指少女,并非兄妹之妹。因此四字叙述,学者顾颉刚便将之与《诗经·大明》中所述姬昌成婚之事联系起来,认为帝乙是将女儿嫁给姬昌,从而使商周联姻。不过也有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两者无关,但又说不出帝女嫁给何人。公案之二,是说帝乙乃郝姓始祖。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帝乙即位时,将子期封于太原郝乡(一说今陕西西安),其后世子孙便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郝氏。

且说帝辛名受,世称商纣,是为“受”之音转。依后世大多史籍所载,帝辛继位后,在内营建朝歌、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商王朝统治基础。然虽如此,帝辛却是天资聪颖,口才极佳,行动迅速,接受能力很强;而且气力过人,能徒手与猛兽格斗。史言其智慧足可以拒绝臣下谏劝,话语足可以掩饰自己过错。且自恃才能,每在大臣面前夸耀,又凭声威到处抬高自己,认为天下人皆不如己。又嗜好喝酒,放荡作乐,宠爱妲己,因废国政。又命师涓制作俗乐北里舞曲,柔弱歌咏,被后世称为靡靡之音,亡国之乐。又加重赋敛,钱帛填满鹿台之库,米粟充实钜桥粮仓。又多方搜集狗马和新奇玩物,填满宫室;扩建沙丘园林楼台,捕捉大量野兽飞鸟,放置其中。对鬼神傲慢不敬,招大批戏乐,聚集沙丘,灌酒做池,悬肉为林,命男女赤身裸体,在其间追逐戏闹,饮酒寻欢,通宵达旦。

若依后世史料,便说帝辛如此荒淫无度,所以招致官民怨恨,诸侯背叛,终失其国。又说帝辛听从妲己建议,加重刑罚,设置炮烙酷刑;又任用姬昌、九侯、鄂侯为三公。九侯有女美貌,献给帝辛,因此女不喜淫荡,帝辛大怒杀之,并将九侯施以醢刑。鄂侯极力强谏,争辩激烈,结果也遭脯刑,被制成肉干。姬昌闻见此事,暗暗叹息。北伯崇侯虎得知,向帝辛告发,帝辛就把西伯囚在羑里,七年不释。西伯僚臣闳夭等人,找来美女奇物及好马献给帝辛,商纣这才释放西伯。姬昌获释,向帝辛献出洛水以西土地,请求废除炮烙之刑。帝辛答允,并赐给姬昌弓箭大斧,授征伐诸侯之权,使为西部诸侯之长,称西伯侯。

由此便说妲己,以正其来历,以及讹传狐狸精根由。史说妲己是出自己姓,字妲,有苏氏部落之女,温国(今河南焦作温县)人氏。据《国语·晋语》记载:商纣王攻打有苏氏部落,有苏不敌,由是献出牛羊、马匹及美女妲己,要求降附。《竹书纪年》记载为帝辛九年攻打有苏,娶妲己;《帝王世纪》则记载为,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关于妲己记载及传说,已经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一直被视为是祸国红颜,惑主狐狸精典范。直到殷墟出土大量甲骨卜辞,这才颠覆世人固有认识,对妲己及商王帝辛真实面貌,始有接近事实评估。

通过殷墟卜辞,方知“纣王”并非帝号,而是后人对其恶谥,意为“残义损善”。其正确名称,应是“帝辛”,而其本来面目,也便就此重新浮现。历史上真实帝辛,性情刚猛,孔武有力,能手格猛兽,神勇冠绝一时。且能言善辩,兼通音律,更刚愎自用,凭一己之能举兵东南,征服人方部族(今淮河流域),从而拓地无算,国威远播。当时西伯季历去世,其子姬昌继位,力行仁政,国力日盛,附近部族都非常信服,但却遭到商朝忌惮。姬昌长子伯邑考在商朝为质,因事触怒帝辛,由此而被帝辛烹杀,并将其做成肉羹,赐给姬昌,并将姬昌囚禁在羑里两年。西周部族臣子多方营救,并向帝辛行贿,姬昌才获释放,由此与商朝结仇。其时帝辛刻意经营东南,而忽略西周。姬昌趁机并吞泾渭平原密须、阮等部落;更越过黄河,征服黎、刊等部,黄河以南虞、芮等部也望风归附。遂将首都由歧地迁到渭南丰邑,以贤士姜子牙为太师,周公、召公、毕公为辅,励精图治,欲灭商朝。而此时商王不顾国力大衰,积重难返,只顾依照个人雄心壮志,厉行改革。由是贵族离心,诸侯开始背叛。

便在此时,帝辛却杀王叔比干,囚箕子,内部大乱,至于太师疵、少师彊皆都叛商,怀抱礼乐之器投奔岐周。文王死后,武王姬发发觉时机将至,便以孟津观兵为由,试探商军虚实,并宣布帝辛十大罪状。于是天下诸侯皆都附周,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进军朝歌。当时朝廷大军远征东夷未回,帝辛只得聚集朝歌奴隶俘虏,组成临时大军,与周武王联军战于朝歌以外四十里牧野(今河南汲县)。不料奴隶及战俘军队忽然临阵哗变,倒戈相向,以至溃不成军。西周联军于是不费吹灰之力,长驱直入,兵临朝歌城下。帝辛退入城中,登上鹿台,自焚而死。周武王以黄钺砍掉帝辛脑袋,妲己也被作为红颜祸水,下令斩杀,悬首国门。

按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说法,妲己乃是千年狐精附体,受女娲之命祸乱殷商,所以纣王变得如此怪戾,屡为残忍之事。此为小说家言,自然不足为信。据《帝王世纪》载:“从黄帝至纣,三十六世。纣二年纳妲己,二十年囚文王,三十年武王观兵于孟津。”且不论前后纵贯二十九年,西周政变与妲己并无因果关系;便单就后宫情事而言,也足以说明商纣王三十年来只有一个王后,并无肆行淫乱之事。由此看来,帝辛应是至情至性之人。

历史上妲己是为有苏氏女,家族是以蛇为图腾,昆吾后代。有苏氏源于己姓,苏原意是草,己巳相通,乃是谓蛇。有苏氏者,意为打草惊蛇。在《封神演义》中,妲己是冀州侯苏护之女。但据《国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则有苏国可能因为反叛,或因未能及时上贡引来帝辛讨伐,被迫将国君之女呈献。则妲己为人到底如何?商周时期史料较少,提及妲己者,除《国语》上述,只有《史记·殷本纪》曰:“帝辛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言听计从。”由此可知,纣王十分宠爱妲己,并言听计从,仅此而已。

对于妲己历史形象丑化定型,始于唐代李白诗作《雪谗诗送友人》:“妲己灭纣,褒女惑周。天维荡覆,职此之由。”则“妲己灭纣”观点,如何出现并深入人心?最早见于西汉刘向《列女传》载曰:“妲己嬖幸于纣,妲己之所以誉贵之,妲己之说憎诛之。”而刘向写此书动机,是因目睹当时皇帝沉溺于后宫赵飞燕、赵合德姐妹,不理朝政,对此深感痛心,故作此书向皇帝规谏,说明贤妇可以兴国、妖妇则会亡国,用以劝导皇帝者。故在书中出现大量牵连附会描写,将纣王恶劣行径全都转移到妲己头上,以塑造其狐媚君主形象。

在儒家观念中,最推崇周代政治,所谓文王、武王、周公,都是圣人形象。相反,被文武二王所取代之纣王,自然是因失德进而失国。故纣王无道、妲己妖媚,被历代儒生认为理所应当。此外中国传统社会与儒家相同,向有轻视女子观点,儒家最喜将政权兴亡归罪女子,其中提到妲己,自然毫不奇怪。至于将妲己与狐狸精形象联系,则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狐狸精形象形成所致。在上古之时,狐狸作为部落图腾,象征神异。《山海经》载:“青丘奇兽,九尾之狐。有道祥见,出则衔书。”可见商周之时,九尾狐与神是同一等级。

随着狐仙文化发展,到至汉代,开始出现狐妖形象。魏晋南北朝时期,狐仙形象进步堕落,便成狐妖。开始之时,狐妖亦只是幻化成美女,在凡间迷惑伤害好色之徒。唐朝以后,狐妖美女形象大盛,出现大量蛊惑人心淫狐媚狐形象。大诗人白居易在《古冢狐》中,便首将狐妖形象与妲己联系在一起,其诗中写道:“狐假女妖害犹浅,一朝一夕迷人眼。女为狐媚害即深,日长月长溺人心。褒妲之色善蛊惑,能丧人家覆人国。”是将狐妖与狐媚美女来作比较,用以告诫世人,美色害人害国不浅。在此诗中,褒姒与妲己都被比作狐妖。

至元代之时,坊间刊刻《武王伐纣平话》,首次塑造妲己文学形象。在此著作之中,妲己是为华州太守苏护之女,本是心地善良女子,在应征入朝途中被九尾金毛狐换去神魂。自此妖狐入宫,借妲己肉体蛊惑纣王,残杀大臣、祸乱百姓。这也使纣王从一个贤良君主,转眼变成无道昏君。自此妲己形象便被固定,到《封神演义》进步演绎,便完全转变为妖媚残忍狐狸精形象。《封神演义》中九尾狐原型由来,便取自《武王伐纣平话》,列公需知。

中国士大夫传统观念,皆喜将亡国责任归结到女人身上,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所有亡国君主,都要将责任归结到后妃身上,亦是受此观念影响。时至今日,大众历史认识甚至历史教育,亦都有此观点遗留。其实在中国古代男权主导社会,除个别执掌政事女性,大部分后宫对于政治造成影响微乎其微,皇帝自制力低下,亦不可赖到后妃身上也。既为妲己翻案至此,便说帝辛本来面目。帝辛最大过失,后世史家大都认为是其用人不善,而非关乎后宫女子。因用费仲管理国政,而费仲善于阿谀,贪图财利,殷人皆都恶之。又用恶来,恶来善于毁谤,喜进谗言,诸侯因此与殷商越发疏远。西伯被释回国之后,暗地修养德行,推行善政,致有不少诸侯背叛帝辛,而来归服西伯。西伯势力更加强大,帝辛因此渐渐丧失权势,比干以善政劝说,帝辛不听。国相商容向有才德,极得百姓敬爱,帝辛却又将其黜免。

其后西伯姬昌怀报父仇之心,全力翦商,首先起兵攻打黎国,并将其一举平灭。商臣祖伊怨恨周伯姬昌,又非常害怕商朝就此颠覆,于是往谏帝辛道:“陛下,上天已绝我殷祚矣!无论巫史预测,或用龟占,都无善征。非是先王不佑,而是大王荒淫暴虐,以致自绝于天,故被天弃,使民不得安食。而大王既不揣度天意,又不遵循祖宗常法。今殷民皆愿商朝早亡,因谓:‘天何不显灵?不早降灭纣天命!’民心如此,其将奈何?”帝辛闻言不悦道:“我命在己,而不在天,贤卿何必担心!”祖伊哭道:“呜呼!王多过失,又懒惰懈怠,高高在上,岂尚能向上天祈求福命,以祐我殷民乎?”遂辞帝出殿,叹道:“纣已不能劝矣!”

纣王至此民心丧尽,又拒纳大臣之谏。反观西伯,却在岐周愈加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等人皆先后投奔,并肝脑涂地,拼死效劳。当西伯被困羑里之时,周臣便都积极营救,不惜尽出国中所有。散宜生重价购得驺虞、鸡斯之乘、骊戎文马、有熊九驷,及有莘氏美女给纣王。纣王大悦,指其美女笑道:“仅此一物就足够矣,况宝物如此之多!”于是下令赦免姬昌出狱,并赐给弓矢斧钺,使姬昌获得专征大权。

列位看官!《封神演义》数百年来太过深入人心,甚至被后世许多妄人奉为信史引用,国人便就此被其所蒙骗矣。依其所载,是姬昌长子伯邑考为救父亲,冒死前往朝歌,因忤犯妲己,故被烹为肉酱,制成肉饼,反赐给姬昌食用。因为姬昌向有圣人之名,但未能辨出亲子之肉,欣然食之,纣王这才放心,纵其回国。识者尽知,小说家言自然不能取信,则其事真相究竟如何?若要揭底探密,需知伯邑考出身来历,并据逻辑可能,推测其真实结果。

据信史记载,伯邑考确是周文王姬昌嫡长子,武王姬发同母兄长。据《毛诗正义》引《大戴礼》载,周文王十三岁时生下长子伯邑考,十五岁时生下次子周武王。伯邑考生母太姒,是夏朝开国君主夏禹后代有莘氏部落之女,周文王正妻。太姒勤劳持家,恪守妇道,因此号称文母。其与周文王生有十子,依次乃是长子伯邑考、次子姬发、三子管叔鲜、四子周公旦、五子蔡叔度、六子曹叔振铎、七子郕叔武、八子霍叔处、九子康叔封、十子冉季载。伯邑考十兄弟自幼深受母亲教诲,从小到大,不做违背常理、荒唐离谱之事。史说在十兄弟之中,只有姬发及周公旦德重才高,所以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次子姬发为继承人也。

在小说《封神演义》中,伯邑考生性敦厚仁爱,是个孝子。父亲因触怒纣王而被监禁,伯邑考为营救父亲,故此亲带七香车、醒酒毡与白色猿猴三样异宝,到朝歌献给纣王,甚至欲以己身为质,愿赎父亲回国。纣王妃子妲己见伯邑考长相俊美、琴艺绝伦,欲加亲近,但却遭伯邑考正言羞辱。妲己气愤之下,先向纣王诬告伯邑考调戏自己;又暗自现出原形,引出白猿杀意,最后再说伯邑考琴声,暗骂纣王无德。伯邑考连遭妲己诬陷,这才被纣王盛怒之下割去四肢,万刃剁尸,做成肉饼,妲己再命送给姬昌吃下。也有版本说,妲己到伯邑考房里引诱,伯邑考不屈美色,严词谴责妲己不守妇道,因而引来卫士,惊动纣王。妲己只得诬陷伯邑考觊觎自己美色,纣王即怒杀伯邑考,后释姬昌。其实以纣王聪智,若杀伯邑考,则必不会释放姬昌,使其归国报仇。以此便知伯邑考被杀之说为谬,其实不值一辩。

又有野史轶闻,流传甚广,影响巨大。此说谓周文王被商纣王囚禁后,当时伯邑考在商朝做人质,为商纣王驾车。商纣王闻说姬昌善推易卦,欲试探其灵验与否,这才听信费仲、尤浑谄言,烹杀伯邑考,做成肉羹赐给周文王。听说姬昌吃下肉羹,于是笑道:“谁说西伯乃谓圣人哉?圣人岂会食己子!”由是不复忌惮姬昌,又兼散宜生献宝,便命释放。《封神演义》据此野史又加以续写,说最后姬昌终于回乡,当刚刚踏上西周土地,便觉一阵恶心,张口吐出三只小白兔。因知是长子伯邑考三魂所化,遂热泪痛流。三兔落地,复化为一兔,东瞧西看,便直进宫殿,在母亲太姒及夫人面前徘徊。婆媳两人不知小兔何来,内心升起莫名悲伤,泪流不止。小兔复出宫奔向岐山,仰望天空,为清福神柏鉴接引入封神台中。

依照此说,伯邑考乃是伐纣克商过程中第一位牺牲者。周武王伐纣成功后,姜子牙代玉虚宫元始天尊封神,感念伯邑考忠孝之心,便封其为中天北极紫微大帝,为尊贵之神,此为紫微斗数以紫微星为首来源。此为神话传说,然亦有世间实物证之,便是伯邑考墓。其墓位于河南安阳汤阴羑里城西北,距周文王演易之处不远。当地百姓说,伯邑考墓名为兔儿冢,又叫吐儿冢。据说当年文王吃完肉羹,待纣王使者离开,立即找地方再吐出来,兔儿冢就是周文王吐肉羹之所。文王每吐一口肉都变成兔子,一蹦一跳跑走。故如今羑里城附近百姓中流传着一句俗话:“羑里城的兔子,打不得。”因此处兔子,都是伯邑考魂灵所化。

无论野史及传说如何热闹精彩,皆去史实甚远,不足采信。总而言之,殷商时尚无诸侯方伯送人质至商都事例,伯邑考死于商地可能性极其渺茫,应是死于岐周。于是便有猜测,说伯邑考才能不及二弟姬发,故此周文王舍弃长子,而立次子为继嗣。王国维等认为周文王舍弃伯邑考而立武王,是遵循殷礼;梁玉绳则认为伯邑考是早于其父而死,亦并非被周文王废掉太子之位。此二说不论确否,总比神话传说合理,尚有待考古发掘证之,按下不提。

行笔至此,话说回头。列位看官!你道帝辛商纣,果然贪恋财色如此,只看在一些珍宝及有莘氏美女面上,便肯放西伯这一世仇返国乎?其实绝非如此。其根本原因,便是帝辛权衡当时利弊,不得不如此为之。需知当纣王主政之时,就目前明确可知,一共发动过三次大规模征讨东夷战争,分别是在帝辛九年、十五年、二十年。延续十数年系列大规模战争,已使商朝国力消耗殆尽,乃至于《左传》载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正因商朝面临东部夷族巨大威胁,为避免两线作战危险,商纣王这才释放西伯,非但无奈,也是高明之举。试想一旦杀掉姬昌,则周人及其亲近部落定会反叛。就周人当时国力而言,如此则便是灭顶之灾。由是纣王即便顺水推舟,不但释放姬昌,同时不吝封其为西伯,赐给弓矢斧钺,得专征伐。并还特意将崇侯虎抛出当作替罪羊,讨好姬昌道:“谮西伯者,崇侯虎也。”

崇侯虎为崇城(今陕西户县)国君,因封侯爵,名虎,故名之。甲骨文中所说崇侯虎,乃是武丁时期人物,专对西周征伐钳制,与纣王及西伯姬昌相差数代;与《史记·殷本纪》中所载,向纣王献谄之崇侯虎,绝非一人。可能是同名异代人物,更可能是因崇侯虎屡与岐周为敌,故被周人记史时将其抹黑,且使周文王率先伐灭诛杀之,以解国人之恨也。据殷墟出土甲骨文记载,在商王武丁时代,涉及崇侯虎(侯虎、崇侯)记录有三十多条,从中可以看到史上真实崇侯虎。崇侯虎封地位于王都以西,与望乘、沚戓一起,乃是商王武丁三大征伐战将。并曾参与对周、髳、邛等方国征伐,保卫商朝边境,其功甚巨。

崇侯虎之所以被《封神演义》自武丁时代拉至殷受时期打屁股,其实应是缘于西伯姬昌回国之后,努力实施翦商,其首批攻击目标,便即瞄准有崇氏部落之故。据《说苑·指武篇》载:“文王将欲伐崇,先宣言曰:‘余闻崇侯虎蔑侮父兄,不敬长老,听狱不中,分财不均。百姓力尽,不得衣食,余将来征之,唯为民。’乃伐崇,令毋杀人,毋坏室,毋填井,毋伐树木,毋动六畜,有不如令者,死无赦。崇人闻之,因请降。”伐有崇氏为真,侯虎之名则虚也。正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