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
- 朱义华
- 1578字
- 2021-08-05 14:58:16
序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人类卫生健康危机给中国的翻译界和传播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巨大挑战。
一方面在某些西方政客的策划下,由部分西方媒体开动宣传机器,对中国日益加剧的质疑和污名化从否定中国的抗疫开始,发展到否定中国的一切,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中国的翻译界和传播界全力向世界说明中国。这场文字战和口水战似乎来得突然,其实,即使没有新冠疫情的流行,也不可避免。
当年,中国经济实力弱,我们的翻译界和传播界经常期盼国家早日强大,期盼强大的经济实力会让世界上对中国的怀疑和不解烟消云散,人们曾经有些天真地认为,有了强大的经济,外宣产生效果不成问题。现在看来,这话只说对了一半,这几年中国经济的确强大了,然而国际上对中国的攻击更加肆无忌惮。弱有弱的难处,强有强的问题。疫情让我们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对外翻译和对外传播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面临新的挑战,任务更加艰巨。新的国际舆情环境、不断发展的翻译技术、要求日益增加的对外翻译任务,让翻译界和传播界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一个在技巧和能力方面都需要大力提高的阶段。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朱义华老师的《外宣翻译研究体系建构探索》即将出版。这本新作用九个章节的篇幅对外宣翻译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性的梳理和探究,并尝试建构出包括外宣翻译研究之本体论、外宣翻译研究之认识论、外宣翻译研究之目的论、外宣翻译研究之方法论、外宣翻译研究之价值论与外宣翻译研究之批评观在内的外宣翻译研究话语体系,以期厘清外宣翻译研究的种种概念,理顺外宣翻译研究的整体思路。
长期以来,从事翻译和传播实务的人员疲于奔命,忙于完成手头上一件未完又来一件的具体任务。与此同时,从事研究的同事专注理论探讨,缺乏足够的一线实践,导致大量实践经验不能升华为理论,而缺乏实践基础的理论又难以指导需要不断改进的实践。朱老师这本书的一大亮点是结合外宣翻译实例的分析,积极探索“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的外宣翻译策略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期更好地宣传中国道路与中国主张,为国际社会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国际影响与国际地位。
作为我国对外宣传工作的主要载体与实现形式,外宣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地域的信息共享与思想交流活动,一种意识形态的国际旅行与传播实践,一种国家形象在国际生态环境中的适应性选择与自我建构方式,具有翻译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学科属性。有时一个细小的疏忽可能就引起传播上的误解,且不说那些已经根深蒂固的偏见造成的理解障碍。比如,新冠疫情发生以来,我们在中文语境下经常提到“白衣天使”在抗疫中的贡献。有一个外国人看到直接翻译的英文后,把“白衣天使”理解为医院里的志愿者,因为在他们国家的医院里,他从来没有看到过医护人员穿白色的医务服,他看到的医务人员都是穿蓝色或者绿色的服装,而我们国家的医务人员的确穿白大褂。可见这种很小的知识点,翻译时处理不当就成为认知障碍。
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受众的变化、传播技术和传播形式的变化,对外翻译在服务国家、赢得受众这个不变的大前提下,也必须与时俱进。做好对外翻译和对外传播是时代的命题。我国的高等教育越来越提倡交叉学科发展,研究生教育在多年学术学位教育为主的情况下,更加重视学位教育,这给对外翻译和对外传播实践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
朱义华老师是有心人、用心人。他在完成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认真研究,深刻思考,广泛收集资料,在短短几年之内,再次给大家呈现了对外翻译和传播的专著。期待这本书能够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打开更加宽阔的视野,能有更多的学者探讨如何让我国的对外翻译和对外传播更好地满足国家的需要,更为有效地应对我们面临的挑战。
黄友义
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全国翻译研究生专业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外文局前副局长兼总编辑、国际翻译家联盟前副主席
202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