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和叶谦博士相识 30 多年了,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到美国西部的科罗拉多,再回到北京师范大学,从中国防灾减灾研究到联合国减灾计划,到后来的国际“未来地球计划”,万水千山,千变万化,叶谦博士的工作都没有离开过“气候变化”这个主旋律。

月前,叶谦博士发邮件给我,说为青少年普及气候变化的科学知识,写了一本小册子,问答式,由 72 个问题引出 72 个故事,可否为此书写一个序?随即发过来全书,即《地球气候演化小史》。飞快地浏览了目录,翻阅了部分内容,方知作者早在 2011 年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合作时,就构思筹划写一本关于气候变化的科普书籍,他的北京大学校友祝贺女士和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助理杨虚杰女士,为本书完稿起了极为重要的促进作用。非常有趣,我曾经作为中国科协副主席也在科普工作委员会有过一段经历,科学普及出版社早在 1993 年就出版过我的《南极日记》,而 72 个小故事的第一个讲格陵兰冰盖冰芯的故事,和我的专业“冰冻圈”科学的内容十分吻合,请为写序,真是有缘!旋即回复叶博士,同意为此书写序,12 月底交稿,保证!

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Change,以下简称 IPCC)为代表建立的现代气候变化科学,30 年来发展迅速、进步巨大。气候变化过去主要关注大气圈内的变化,发展到连同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岩石圈表层等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进而与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为全球科学家、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关注,成为签订巴黎协议的科学依据,为全球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重要贡献。IPCC自1988年成立以来,分别于1990年、1996年、2001年、2007年和2014年发布了五次评估报告。1990年发布的第一次评估报告指出,观测到的增温可能主要归因于自然变率,但是我们已经感觉到人类活动的影响。1995年的报告指出,有明显证据可检测出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第三次的更进了一步,新的、更有力的证据表明,过去50年观测到的全球大部分增暖可能(66%以上可能性)归因于人类活动。第四次,人类活动很可能(90%以上可能性)是导致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第五次的结论是,20世纪中叶以来观测到的全球气候变暖,一半以上是由人类活动造成的。这一结论的信度达95%以上。今年(2018年)刚发布的特别报告指出,工业化(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导致全球地表温升达到1℃。由此可见,科学界对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认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不断加深。这一段话不长,却包含着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和岩石圈表层,即气候系统五大圈层都在变暖的观测结果,还包括了从自然到人类活动的广泛内容,说明气候变化和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联,每个地球公民都会有感受。为此,作者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话可说,人人有责任和人人有义务”的观点,简明扼要地道出了气候变化科学既要有科技精英们的深邃研究,也需要广大民众的理解,更需要全民的支持。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威胁着人类自身的安全和发展,全球只有一致行动,才能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

叶谦博士的这本书,从上述认知和观点出发,以设问的形式,介绍了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概念,将其与地球演化史和人类发展史结合,又例举了历史上气候变化的极端事件,让读者从多角度、多方面了解未来气候变化可能给社会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唤醒人类善待自然,保护环境,准确把握科技进步对自然界的影响及与人类可持续发展关系的脉搏,揭开了气候变化科学的神秘面纱,强调了应对气候变化人人有责的大众观,瞄准可持续发展这一全球关注的问题,将科学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使“高雅”的气候变化科学更易读者理解,值得称道。

科学家也要做一些科学普及工作。记得2014年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结束后,上千位作者频频在世界各地做讲演、报告,阳春白雪,风光不已。但是,更多的社会人士或因专业背景的差异,或因知识结构的不同,对气候变化不大理解,只有阳春白雪式的讲演显然不够,科普工作应当提到重要日程。为此,IPCC秘书处编制了卡通式的宣讲幻灯片,发给大家使用,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此外,据我所知,国外其他语种有大量普及气候变化科学知识的书籍出版。叶谦教授作为一名资深气候学家,从青少年的兴趣出发,循循善诱,讲述地球气候变化的故事,联系经济社会中的问题和向可持续发展方式转型,普及了科学知识,教育了青少年一代,可谓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不仅如此,本书也适合具有中等文化程度的读者阅读。国内有关气候变化科学的科普书籍不多,本书构思新颖,设问巧妙,深入浅出,涉猎广泛,是同类书籍中的佼佼者,是一本难得的优秀书籍,特此推荐。

是为序。

秦大河(中国科学院院士 中国气象局原局长)

2018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