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培养兴趣

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坚持阅读

一个偶然的启发

2014年8月17日,是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日子。那天下午,我坐在一家咖啡馆里等朋友。

无聊之余,我被两个男生的谈话所吸引。

男生甲:“你为什么刚开始就让他学最难的一个呀,这下好了,每次都用这个,把我们坑惨了!”

男生乙:“可是这个,如果他能学会,就很厉害呀,而且这个是必须学的一个。”

男生甲:“必须会,也不是现在就要学呀。你得让他先喜欢,他才会继续尝试,而不是一开始就让他有挫败感。”

当时的我经常向朋友们推荐书籍,也自诩为“阅读推广人”。然而我的目标是,普及历史长河中的经典内容,让它们被更多的人了解。我认为,只有阅读经典内容,才能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可效果并不理想,没有多少人买我的账。

当听到那两个男生的对话时,我被触动了,犹如醍醐灌顶。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是有一定门槛的,如果给一些阅读基础并不牢固的读者强行灌入经典内容,他们的内心难免因为畏难而产生一些抵触情绪。

我不由得对男生甲产生了敬意与好奇。我竖起耳朵,想听听他接下来还会讲一些什么富有哲理的话。

男生甲接着郑重其事地说道:“你应该先教他容易上手的英雄,有了成就感他才会玩下去。”

原来,他俩在讨论一款游戏的玩法。不过无论如何,那天下午的谈话给我的启迪,对我来说意义非凡。也正是从那天开始,我逐渐寻找到了日后行动的方向。

而在此之前,每当有朋友问我:“炯炎,你读了这么多书,能否给我推荐两本好书?”

听到这里,我心中的使命感就会膨胀起来,庄重地向他们介绍我心目中的“神书”,比如《百年孤独》《战争与和平》。并告诉他们这些书中精彩的剧情和框架,以及读完这些书以后,他们能收获的诸多好处。

他们往往满心欢喜地说:“这的确是一本好书,我回家后立刻就看。”

可是结果呢?在我收到的反馈中,基本上没有一个人看完我曾经推荐的那些书,甚至连书封都没有打开过。

那个时候,我很纳闷,倒不是觉得被辜负了,而是因为在他们当中,不乏精英人士,在事业上都很成功。

既然事业上这么成功,应该代表着他们的执行力很高,那在他们想要阅读的时候,执行力为什么会变得这么低呢?

于是,我很认真地做了一次调研,询问他们没有读完的原因。

大概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些朋友仅仅翻了几页,甚至连书都没买。这时候他们所说的“渴望阅读”,其实只是“三分钟热度”。对他们而言,阅读可有可无。一旦有任何借口,就可以将读书弃之一旁。他们对热爱的事情执行力很高,但对于读书,执行力就变得很低。

我有一个很喜欢的时间管理方面的作家——小强老师,他在《小强升职记》中曾经提出一个公式,我把它改写了一下:执行力=自律×(痛苦+热情)。

也就是说,你做一件事情时,执行力之所以很低,并非完全因为你不自律,更多的原因是你既不舍得经历痛苦,也没有足够的热情。

就好比我的这一类朋友,他们的自律能力很强,假设我给他们打100分。可阅读既不会给他们带来热情,不阅读也不会影响他们的生活,或者说不会给他们带来痛苦。所以痛苦和热情的分数为0。

100×0,当然也就等于0。所以,一旦有任何的干扰,阅读这件事情,就会被他们抛弃。

还有一些朋友,虽然他们几乎每天都会阅读。但是不仅进度慢,而且看了后一页,就忘了前面的内容。

当我问他们是在什么时间进行阅读的,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临睡前。

你可以试想一下,当你洗漱完毕,在昏暗的灯光下阅读那些内容略显晦涩的经典书籍,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呢?

对,没错。就是不一会儿就呼呼大睡了。

阅读从来不应该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情

为什么推荐别人读书会这么难?这个疑惑一直到那天,我听完两个男生的谈话后,才在心中有了答案。

原来,我们这些所谓“阅读推广者”,与一些强迫自己阅读的人,都做了“反人性”的事。

我们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把我们自认为的好书,一股脑地强塞给了别人。根本没有考虑对方的阅读基础,以及这本书能不能提起他阅读的兴趣。

这就好比,把滚烫的铁水,强行灌入脆弱的玻璃模具,并期待它成型。结局可想而知,当然是玻璃模具炸裂了。

促进阅读的动机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背后都有内部和外部两个驱动力,也就是动机。

阅读也同样如此,一旦我们没有找到合适的动机,那么我们阅读的状态将很难持续下去。

我们阅读的动机会有哪些呢?

无外乎以下四个维度:

第一,消遣;

第二,学以致用;

第三,精神享受;

第四,好奇心。

请你注意一下我的用词,是四个维度而不是四个层级,说明这四个维度互不冲突。我们启动不同的阅读动机,就可以呈现不同的状态,来完成不同类型的阅读行为。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来逐一地进行解释。

第一个动机:消遣。

在启动这个维度的动机时,阅读对我们来说,就意味着消磨时光,与打游戏、看电影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底,这时候阅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爽。

在这个维度的动机下选书时,我们就可以感性地去选。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或者有类似的经历,在看网络小说或者是今日头条的时候,本来想着看一个小时就睡觉,结果却停不下来。

再比如,坐飞机时大家阅读书籍的概率比坐地铁、坐火车时高得多,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飞机上手机是没有信号的!

有些书友可能会认为要是抱着这样的目的阅读,估计读的更多的是网络小说,内容肯定没有什么价值,因此也学不到什么知识。

其实并不见得,消遣式地阅读网络小说,一方面,在紧张工作之余,可以放松自己的心情;另一方面,有一些网络小说虽然冗长且情节夸张,但是却能令你脑洞大开,甚至里面蕴含了生活、工作之道,能够给你带来帮助,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

比如大学时我读过一本网络小说,讲的是小说的主角穿越回三国成为曹操改变历史的故事。里面有一段曹操和郭嘉的对话,引发了我对儒家文化的兴趣。

曹操:“皇帝,只是站在权力顶峰的一个人而已,你能告诉我皇帝的权力是谁赋予的吗!”

郭嘉茫然地摇了摇头,说道:“嘉不知!”他虽然讨厌礼法,憎恶腐朽的汉室,但是皇权的由来这个问题他从来没有想过!

曹操:“天子授命于天,君权神授,这就是当年董仲舒所提出的说法!武皇帝抬高儒家无非是为了让他们刘家子孙能够千秋万代罢了!现在的儒家早已经不是孔老夫子传播的儒家了,变成了‘汉儒’。”

从那时候开始,我就开始琢磨儒家文化的变迁,然后发现了很多以前在我认知之外的知识,从而也消除了很多我对儒家的误解。

第二个动机:学以致用。

阅读的第二个动机就是学以致用。比如看考试方面的教材、工具书,现在也有很多的畅销书的标题,就是告诉人们,学完了这本书,你能够得到什么实际的收获。

我叔叔平时不怎么喜欢读书,有一天,我去他办公室,发现他的桌子上有几本关于区块链方面的书籍。

我问他:“您为什么突然对读书感兴趣了,还是读区块链方面的图书?”

他回答说:“哎,这不是被逼的吗?这段时间公司要研发区块链的‘分布式账本’技术,来进行数据加密工作,而我对区块链一窍不通,所以就找些书来恶补一下。”

其实,学以致用的阅读动机,是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

比如我刚进入新媒体行业的时候,微信公众号作者发布文章的阅读量普遍不高,可是在2017年年底的时候,文章的阅读量激增。

原因是当时各大平台开始与微信公众号的作者约书评,书评有丰厚的稿酬,因此为了更好地写书评,自然也就有了阅读的动力。

总之,这个动机用一个词就能概括,就是“功利”——想获得切实的利益或者想让自己变得更好。

第三个动机:精神享受。

我不知道你有没有这样一种体验——你在阅读一些比较优美的文学作品时,哪怕在读完后,没有特别大的实际收获,内心也可以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就好像听了一首你十分喜欢的音乐,你甚至迫不及待地想把歌词抄写下来,或者发一条朋友圈。因为单凭其优美的文字,就能够给你带来很大的愉悦感。

比如李商隐的一首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相信很多读者都不知道这首诗想要表达的意思,其实别说普通读者了,就连专门研究李商隐诗词的学者,都是靠猜和旁证,才通晓这首诗的。然而这并不能影响我们对这首诗表达出的美感的喜爱。

其实文学在发展的初期,其中一项功能的确是配合音乐。比如《诗经》《楚辞》,就是配合乐器被吟唱出来的。

在精神享受这种动机下读书,就不用刻意追求阅读速度,只要能体验到阅读带给你的快乐就好。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已经有很多的知识通过音频和视频来传播,但是实体书还有存在价值的原因——书本既有物质上的实在感,又可以控制住我们的节奏,让我们随时停下来享受。

第四个动机,好奇心。

有一次朋友之间交流的时候,我问朋友“你为什么喜欢读书?”他回答了我一句:“为了活得明白。”

的确,只要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抱有最起码的好奇心,就想弄清楚几个问题:我从哪里来?我身处何地?我将通往何方?

在这个动机下的阅读,就不单单是阅读了,而是在心中充满对这个世界好奇的牵引下,坚持探索,对自己最好奇的领域进行深耕。也许在刚开始的时候,这个过程很困难,但是每当你解开一个谜团,你所获得的兴奋感,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威尔·杜兰特在《哲学的故事》中拿斯宾诺莎的书籍举例:

斯宾诺莎的书不是拿来读的,而应当用来研究;你必须像对待欧几里得一样对待他,认识到就在这短短的两百页文字中,一个人书写了他毕生的思考,并像雕塑家一样,剔尽了繁文末节。匆匆读过一遍之人休想了解其中深意……不要一口气读完全书,你应当分多次阅读,且每次读一小段。读完以后,告诉自己,这仅仅是理解全书的开端。接下来你应该读些评论,譬如波洛克的《斯宾诺莎》或马蒂诺的《斯宾诺莎研究》,又或者两者都读。最后,再读一遍《伦理学》,你会发现它像一本新书摊在你面前。如此,你将永远爱上哲学。

同样,你在研究其他领域时,也应该找到一种能够让你爱上它的方式。

以上就是关于阅读的四个动机的阐述。我们在调动不同的心理动机时,将会出现不同的效果。

那我们能不能合理地调动这四个阅读的动机,来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呢?答案是肯定的。

消遣

在消遣方面,就是在你经常会发呆的地方,比如床头、办公桌旁,放上一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我个人推荐故事类的书籍,比如侦探小说:推理女王克里斯蒂的《东方快车谋杀案》,情感类小说:维多利亚的《岛》、麦卡洛的《荆棘鸟》,解密类小说: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数字城堡》,都是既好看又能让自己有所收获的书。

如果你之前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推荐你读一些短篇小说,比如《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爵士时代的故事》《我愿为你而死》,这些短篇小说是由很多篇“小故事”组成,每个故事大约几千字,能够很快读完。这样你既不用纠结破坏阅读的完整性,又能很快得到阅读体验。

总之,把书放在一个你随时可能出现的地方,能够大大地提升你捧起书阅读的概率。

学以致用

在学以致用方面,你需要在阅读之前,先规划好自己的问题和目的,有计划地去查阅书籍。

比如说,你想通过阅读书籍来提升自己的演讲能力,那么你就应该先把阅读的时间节点规划好,然后选好书籍。

另外我特别建议,想要提升表达能力的书友,可以撰写一些相关的文章。比如你看完了《演讲的力量》,就可以写一篇名为《如何用10分钟准备一个演讲的大纲》的文章,用简短的几百字概括并写下来即可。

这样即使不能给你带来经济方面的收益,也能在你的文章产生一定阅读量时让你获得自重感。在你的文字和观点被大家认可的时候,你的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满足感。

精神享受

精神享受这一点听起来离自己很遥远。

其实它很好被调动,举个例子,你在朋友圈发照片的时候,有时没想好配什么文案,此时不妨使用一个来自书籍上的金句。这样既可以让你获得满足感,又能在不断翻阅书籍的促进下,让你对这本书产生兴趣。

另外,你在看电影的时候,如果发现一些电影是由名著改编的,而自己又很喜欢这个电影,不妨也看看相关图书,也许它能给你带来更大的愉悦感,比如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本杰明·巴顿奇事》都有电影版。

好奇心

我们可以把好奇心理解为求知欲,也可以理解为探索欲望。其实这也是人的本能,每个人都对未知的东西感到好奇。

比如说,听到某个八卦新闻的时候,无论自己喜不喜欢,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好奇。

这种好奇心既可以在无意中获得,也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为什么好奇心这种动机对人们这么重要呢?

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知道得越多越有利。比如,当你感到饥饿了,就需要知道如何打猎;当你口渴了,就需要知道怎么寻找水源;当你感到寒冷了,就需要知道如何制作御寒衣物……这些知识如果等到需要时再学习,恐怕就为时已晚了,所以我们的祖先会在平时就开始大量学习各种知识。这些知识中很大一部分并不是立马就能用上,那么是什么推动我们的祖先进行学习的呢?就是好奇心。

那些好奇心越强烈的祖先,获得的知识就会越多,他们存活下去的概率就会越大。

好奇心源自我们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多巴胺多在人们感到愉悦时产生。科学研究表明,那些激起我们好奇心的问题可以刺激大脑的尾状核,尾状核里密布着分泌多巴胺的神经元。

可见,我们的大脑将好奇心与我们最基本的愉悦感联系在了一起,推动我们产生好奇心。

1.好奇心与生俱来

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孩子的读者,应该没少为“熊孩子”的行为感到头疼:妈妈正在织的毛衣,他盯着瞧了半天,拽着毛线球就拆开想一探究竟;或者把家里的闹钟、电话等一切能拆的东西都拆得七零八落。

通常,孩子们这些好奇的行为,没有什么道理可言,只是受新事物的吸引,为了满足自己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才去做的。这个其实就是“消遣性好奇”,它驱使着孩子们对自己不了解的事物进行探索。

另外,消遣性好奇不遵从任何特定的程序或者方法,注意力很容易就会从一个新鲜事物转移到另一个新鲜事物上。

虽然好奇心是与生俱来的,但是其十分脆弱,当孩子稍微受到打击的时候,这种好奇心很可能就会消失。

要想保持好奇心,并且从消遣性好奇过渡到认知型好奇,就需要从儿童阶段抓起。

但是儿童的好奇心很脆弱,他们必须依靠父母、家庭的支持才能保持好奇心。因此,父母和家庭对一个人好奇心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

倘若这个阶段的好奇心能够受到很好的保护,那么儿童在成年以后就可以很好地过渡到下一个阶段——认知型好奇。它不满足于追求新鲜事物的刺激,而是侧重对一个事物的深入理解和探究。它是给人们带来成功或者收益的有效特质。

2.好奇心衰落的原因

好奇心如此重要,但是我们现在经常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成年人的好奇心会慢慢丧失。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无非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曾被父母过度打击。

小孩子总喜欢问父母很多问题,有的父母愿意耐心解答,而有的父母则会表现得不耐烦。前者可以培养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的精神,而后者就会让孩子认为问“为什么”是一件会惹人生气的事,渐渐地,孩子的好奇心就会消退。

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家庭的经济实力、父母的教育水平都会对孩子的好奇心产生影响。很多父母虽然希望培养孩子的好奇心,但由于经济能力较弱,他们需要养家糊口,就没有办法花较长时间与孩子相处。同时,父母接受的教育水平不高,就无法解答孩子的疑惑,也不知道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寻找答案,这就导致孩子的好奇心减弱。

第二,生活节奏加快。

现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仅仅是成年人,就连孩子都没有太多的时间来验证自己的好奇心。

以前,学业和工作相对轻松。农村的孩子下课后可以去摸鱼,城市的孩子可以和同伴一起打弹子。

现在几乎每个人的工作和学业都有些超负荷,一天下来就想放松一下,根本没有动力去验证自己的好奇心。

所以,偶尔抽出时间来,放松一下,让自己来观察这个世界,也可以唤醒自己的好奇心。

第三,社会分工单一化。

我们之前也讲过,社会发展要求分工变细,需要掌握的技能也变得单一。提升专业技能才能提高我们的竞争力,但也因此弱化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好奇。

第四,过度自信。

过度自信的人总认为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好像没他不了解的。这样的人自认为手里掌握着世界的全部,自然不可能怀有好奇心去探索自己知识上的空白区。

在阅读时,一定要想办法激发自己的好奇心。

比如我很喜欢读《达·芬奇密码》,我在阅读的时候,就被书中的情节所吸引,其中蕴含的哲学、密码学、宗教学也引发了我强烈的兴趣。读完这本书后,我就开始搜索此类型的入门书籍。

你还可以利用一张纸,先想好一个领域的问题,把自己不知道的问题全部写下来,然后去选择相关的图书阅读。

比如我的学员给我贴过一个“历史通”的标签,市面上每出现一本口碑不错的历史书,都会很快进入我的购物车。因此在很多时候,我反而不知道有哪些历史书可以读了。

这个时候,我往往会在脑海里把每一个朝代的线索捋一遍,想想哪个朝代的事情我不太清楚,或者哪个历史上的细节我想不明白。然后把问题全部写在纸上,列出自己的知识盲区,进行查缺补漏。

有一本名为《好奇心》的书,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能让我们保持好奇心的建议:

第一,空杯心态。我们前面提到过,使好奇心减弱的一种情况就是太过自信,这样的人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不会对身边事物产生好奇,也就不会认真接受别人的建议。

如果你刚开始觉得接受别人的想法对你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你不妨先做第一步——保持聆听。当你聆听足够多的内容时,你或多或少可以从中找到对你有帮助的内容。故而我们要保持一种谦逊的态度,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时刻保持好奇心。

第二,建造数据库。我们的认知就像一个圆圈,圆圈的周长越长,圆圈边缘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就会越大,这就使得我们愈发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建造数据库就是为了扩大自己认知圆圈的周长,帮助我们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保持好奇心。

第三,像“狐猬”一样觅食,用“狐猬”策略来搜索知识。狐是狐狸的狐,猬是刺猬的猬。

狐狸狡猾,躲避敌人的方式很多,富有创造力。而刺猬比较实在,虽然只有一种方式,就是使自己蜷起来,却简单有效。

所以想要成功,不仅要像刺猬一样精通一两个方面的专业知识,还要像狐狸一样能从不同角度来“觅食”。

比如我们熟悉的达尔文就是这样的人,他在生物学领域有长期的研究,同时又大量涉猎了其他学科的知识,特别是他受到经济学的影响,提出了进化论。

第四,询问关键的“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只注重研究表象,而忽视表象背后的深层意义。比如,你突然感觉到寒冷,就去添加衣服,却忽略了冷是因为窗户没关。

我们在看待某个事物时,一定要记得询问关键的“为什么”,找到核心问题。

第五,做一个“思想工匠”。如今是一个快速阅读的时代,我们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标题,对信息进行过滤和筛选,截取要点而不需要阅读细节。

这其实是一种错误的做法。就好像一个人告诉你“1+1=2”,你只知道了答案,却不知道计算过程,这对你是毫无意义的。

第六,质疑你的茶匙。塞缪尔·约翰逊说过一句话:“研究一些小事物是能让我们领略到烦恼散去而无限快乐的伟大艺术。”魔鬼藏在细节里,很多人喜欢追求大而宽泛的问题,比如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诞生、世界何时会消亡等,结果研究了半天,什么都没研究出来,浪费了时间和精力,还没有收获。其实,一些令世界瞩目的发现都是从对细节的好奇开始的。就像牛顿从苹果中看到了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找到浮力定律,瓦特由蒸汽想到了蒸汽机……这些都是从细节中迸发的思想火花。

你可以从身边的细节着手,选择去了解细节。一旦我们去了解周围的事物,并且对它们产生了好奇,我们其实就是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永远不会感到厌倦的路。

第七,将谜题变为奥秘。我们要先讲明何为“谜题”,何为“奥秘”。谜题是有序的,它们有起点,也有终点,一旦问题的答案被找到,谜题也就不复存在;奥秘是模糊的,往往没有直接答案。

打个比方,一些悬疑小说,无论情节如何扑朔迷离,总会有真相大白的时刻,当读者知道真相时,也就不会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了;而有的文学作品却喜欢设置一个开放式的结局,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你会猜测男主人公盖茨比究竟是个怎样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作品中一直不厌其烦地描绘男主人公家对面的那道绿光的用意是什么?

谜题一旦被解开,就意味着终止,而奥秘需要我们永无休止地去探索,要想保持一颗永不会被磨灭的好奇心,就要去寻找问题背后的奥秘而非谜题。

当我们遇到任何形式的谜题时,都应该提醒自己去发现背后的奥秘所在,因为谜题总有被解开的时候,而奥秘能陪伴我们到永远。

另外在提升自身能力方面,我们不妨多一点完美主义。在你认为自己没有什么要学习的时候,审视一下自身能力项有没有什么可以补足的地方。

如果你是文科生,现在在做文字工作,则想想能不能补充一点理科思维的知识;如果你是一个文案策划,则想想能不能学习一点基础设计理念。

联想控股原总裁朱立南曾经说过:“在确立自己的学习动机时,要先正确地认识自身缺少什么东西,这样才能有学习的动力,否则你认为自己很完美、很全面,似乎只要把自己的能力有限地发挥出来就能达成目标的话,那么你就不用学习了。”

因此,只要我们去反思,几乎就不会存在“书荒”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