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问心

那一轮红彤彤的太阳正止不住的往下坠,不远处,有一个看起来只有九岁、十岁的小和尚正背着一捆柴,从山间的小路上晃悠悠走过来。要是你瞧得仔细,还能看到他胳膊上,腿上有几处伤。不过,深一点,早一点的旧伤已经快看不见了。

岁月最是柔情,可以慢慢抚平一切。

走到一个岔路口,小和尚遇到了一个年龄稍微比他大那么一点的和尚。

“志清,你这个小家伙是不是又去偷懒了。看你这脏兮兮的样子,要是被一本正经,不讲丝毫情面的惠平长老看到,少不得又要说你几句。你说说你,咋就不知道长长记性。”

志清听到这话吐了吐舌头,憨憨的笑了笑,算是打过招呼。还没等对面的和尚再说什么,他便背着柴火继续摇晃着往山上走去。

见此,这人也没再多说什么,摇了摇头就下山去了。

你有你的事,我有我的,能说就说,不能说就拉倒。过多的言语兴许是伤害,何必故作多余。再说了,这山上山下,根子上是一样的一样,我操的哪门子心。

也不知又走了多远的路,也就是经过三四个岔路口,见过五六个比他年龄大一点的和尚,说一些车轱辘话。

烦,实在是令人烦得紧。不过这又有什么办法。这人生漫漫,可不就是如此。

回到地方,放下柴,还没来得及休息,他便匆匆忙忙跑去了一个地方。

走到门口,整理下仪容,深吸一口气,轻轻敲门三下,道,“师父,我回来了。”

“进来吧。”

这声音有些沙哑,也有些苍老,更有些无力。不熟悉的人要是听到,可能会咯噔一下。但对于志清来说,却是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只是,他要是知道后来的事,可能就不会如此淡定了。

听到师父的话,只见志清小心翼翼,生怕弄出什么响声似的走了进去。

“回来了,就好。今个怎样,可有什么进步。”

听到这话,志清忍不住的挠挠头,半天没说话。

“看样子是没什么进步。”说着他长长叹了口气。“也是我太着急了。分明知道你的天赋也就那么一回事,每天竟都忍不住多问,我这般实在是……。”

说着,老和尚忍不住的叹气。

“师父,我……”

“罢了,你回去吧。”

“哦。”

志清应了一声,就要出去。只是他才走了几步,便被门槛给绊了一下。

瞧着他那令人捉急的模样,老和尚急促地咳嗽了几声。“告诉你好多次了,不要着急,不要着急,你怎么就不听呢。你说你这个样子,怎么得了。”

“师父,我……”

这时,志清的泪水不知为何就出来了。

这一刻,他想到了什么?大抵是想到了,他那凄凄惨惨的身世。

那差不多是三年前。那一年,他的家乡大旱,庄稼地里没有一点吃食,村子里已经连续饿死了好多人。

荒年饿死人,在书本里不过就是食观音土,就是易子而食,就是……简简单单几句话,背后是看不到的心酸,是无数的血泪。兴许在某些达官贵人那里,这不过是茶余饭后,听曲赏舞时的谈资,笑话。但对于正在经历的人来说,毫无疑问这就是晴天霹雳,是忍不住的眼泪,愁白了的头发,哆哆嗦嗦的身子。

时代的一粒尘埃落在普通人的肩上,那就是一座大山。

一座大山有多重?

要知道,就算是本领高强,天不怕地不怕的齐天大圣,孙猴子都被压住了。

身在其中志清是怎样的?

没有一丁一点的意外,他那一家子大抵是除了他以外,都死了。

都死了?

应该是吧。

其实,他也不是很确定。毕竟他又没亲眼看到。

他是怎么知道的?

是他的师父告诉他的。

他的师父说,能遇到他也算是一份缘分。那一日,他的师父正和庙里的师兄弟来这里救灾,恰巧在一处堆放着木柴的房子里看到他奄奄一息,一丝不挂,可怜兮兮的蜷缩在一个角落里。

寺庙里的人应该都是心善的,看到他那样,忍不住就伸出了援手。

被救的理由很简单,被发现的地方也很简单。可真有那么简单?就算是到如今,每隔那么几天,他就会梦到那明晃晃的刀,油腻的案板,空洞无神的眼睛。

害怕,无助,绝望。

每经历一次,他都忍不住的想要去死。

自己都已经是这个样子了,他的家人又会是怎样!

不言自明,不能多想的。

可你说,就算这样,他又能如何。

生活总还要往前,他啊,某种程度上说,都算是死过一次的人,哪里还需要再计较。

“哭,你哭啥子么。我又没说你什么,你瞧瞧你这没出息的样子。回去,快回去。记得明天要好好努力,不要再这样子了。”

师父的话,让还在愣神的志清一下被拉了回来。

“恩,我晓得了,师父。”

说着,志清一把鼻涕一把泪走了出去。

等到志清出去,老和尚才睁开眼睛,瞧着他的背影,又是好一阵叹气,之后念叨了一句,“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

回到自己个的住处。志清打了一盆水,很是认真的把脸将洗一番,然后又是手脚、身子什么的。

无论什么时候,脸面总是最重要的。

等杂七杂八的事做完,夜,便已经到来。

时间如流水,光阴似白马。一刻都要紧的很,耽误了可就只能空流鼻涕。

没再做多余的事,直接就休息了。

大好时间,如此浪费,可能!

自是不能,当然不会。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他这般早睡,不过是为了的早起。

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其中最宝贵的,不过是每日开始的一段。作为庙里的杂役,他要做的事,可不只有砍柴。洗衣、做饭、打扫院子等等,也都是少不了的。

灾荒年里,来庙里讨生活的人有很多。要是不勤快一点,被赶出去,也没什么好奇怪的。

佛虽然说,众生平等!但在吃饭这件事上,可不是每个人都平等。不起的早一点,不早早谋划做点自己的事。难不成真等到了被扫地出门的那一天,再抹眼泪。

眼泪不值钱,尤其是在弱小的时候。

起这么早,自然是为了修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迎着月光,志清打着那套不知道已经打过多少次的金刚伏魔拳。

这套拳法极简单,就是单纯的出拳,收拳,再出拳。当初,老和尚在传他这套拳法时说,“你的资质虽然不能说差,但也绝对不能说是好的。庙里的那些高深功夫,像什么……,就算了。我这有一套拳法,你看要不要学。”

“学!”

没有任何犹豫,他硬生生的就只说了这么一个字。

对于那时的他来说,学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留在这里,能吃上饭。后来,他每每与身边人讲起这件事,都会流露出一份莫名的哀伤。他的一位不能透露姓名的朋友说,“那不过是装模作样,惺惺作态罢了。”后世史书家史明在他的著作《王之殇》中巧妙把这一行为称为“思旧”。其实不管以后的人对这句话有着怎样的解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志清,是他在那一刻所所思所想所作。

未来的人怎么可能完完全全明白志清那一时刻的心路,就算是他本人都不行。这就如同一些大师说,就算是让他自己去回答某些人根据他的文章提出的问题,也不可能完全答对。

世上的道理大抵如此,心酸泪只能是那一刻的“自己”懂的。

打了一会拳,感觉身体已经完全被调动起来,宁诚便开始读《三藏经》。

据传《三藏经》是从一个西边的国家传过来的,伴随着经书的流传,还有一些光怪陆离的故事产生。什么猴王闹龙宫,巧借芭蕉扇,老龟忘恩等等,都是寻常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故事。

对于经书以外的事,志清不想知道,也不想了解。他只现在只想变强,只想保护想保护的人。

虽然他还没想好,谁才是他真正想要守护的人,但经历了一些事的他明白,无论如何,一定要壮大自己。

己身强大,万水千山只等闲!

《三藏经》具体是讲什么的,他也不知道。

老和尚说,世上的书千千万万,想要穷尽,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只要能从一些原始的书中明白一些道理,学会一些法门,便是一窍通百窍通,再也不用费时费力的去做“老书生”。

《三藏经》就是那样的书,就是能让人一道通万道达的存在。

当然,老和尚也不只是说了这些。老和尚说的其实还有很多,只不过那时的他并不懂罢了。

最开始,刚接触《三藏经》时,他可是吓了一跳。

三千卷,十万八千字。

这么多,啥时候才能读完啊。坑死了,没法子啊。你说,把这套书读完时,自己会不会胡子都一大把了。

想退缩,不想弄了。

一时间,志清便生出畏难情绪。如果,如果不是老和尚的几棒子,可能就不会有后来的许多事了。

当知道志清不想读《三藏经》,老和尚没多余的话,没多余的动作,就是一个字,打。

有些道理不用讲,有些话就更是了。被打了一顿的志清,只好乖乖去读《三藏经》。

看到志清手终于手捧《三藏经》,开始了有口无心。老和尚一时间念头通达,连着说了三声“好。”

只不过也没想到,志清那样,不过是有口无心,啥也不是。所以,当过了一段时间,他问志清《三藏经》读的怎么样时,得到的就是志清吞吞吐吐,犹豫老半天,最后都没讲出一句完整话来。

没说的,看到他这样,老和尚就又是一顿竹笋炒肉。

又一次被打一顿的志清,还是没说话,他一声也不吭。

瞧着他那模样,老和尚恶狠狠的说道,“这是最后一次。下次你要是还如此,就下山去吧。”

听到下山,志清愣了一下,然后流着泪,哭泣的说道:“为什么,师父,那书究竟有什么好的,竟让您这般?”

面对志清的疑问,老和尚这时却也没说话。只见他慢条斯理的端起一旁已经泡好的景阳龙井,用手指了指山那边。

顺着老和尚手指的方向,志清看到,那里正有一只猴子在悬崖上费尽心思摘桃子。

这都是哪跟哪,两者丝毫不搭边的么。

好在老和尚并没有故弄玄虚,装深沉,“那一只猴子已经在那里连续采桃半旬,可却一直不能得,缘何?”

听到这样一番话,志清顿时就明白了。

“是贵人!”

“不错,正是,贵人。”

“老话说得好,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古往今来,有多少能人都是因为宝珠蒙尘,璞玉未开。想来此刻,你应该能明白,我让你读《三藏经》,就是在替你寻贵人。可能现在的你依旧不服气,不明白,但我告诉你,有些,就算不情不愿也要去做。原因你明白,弱小,有什么好讲道理的。”

“是,师父。”

这一次,志清没在做多余的事,他只是简单的说了这么一句。

有些话,别再说了。去做吧,少年。只有去做,一切才有可能。道理千千万,道路就更是。想要真正明白有些事,还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可。

加油吧,小志清。

要相信自己,莫要辜负了时光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