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隐形的手”

心理学实验:谁会更优秀

1960年,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所学校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请一位校长对两位老师说:“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为了奖励你们,我们特意挑选了一些最优秀的学生让你们来教。请好好表现!”

两位老师非常高兴。一年后,这两个班学生的成绩,是全校最优秀的。

事实是,这些学生都是随机挑选的,他们的智商也并不比其他学生高。而这两位老师,也是随机挑选的普通老师。

为什么校长的一席话,就让两位普通的老师变成了优秀的老师?两班普通的学生变成了全校最优秀的学生?

当校长告诉老师“你很优秀,你手下的学生很有天赋”时,老师就会产生一种自我认同:“原来我很优秀,我的学生潜力也很大啊!”为了不辜负校长的这番重视,老师必定不会自毁名声,而是努力改进教学。这两位老师因为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班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因此也会对学生产生认同:如果学生表现好,老师会认为那是因为学生优秀;如果学生表现不好,老师则会认为是学生一时的过失,并不影响他们是优秀学生的美誉。因此,学生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能被老师不断地以优秀来印证。就是这种不断的认同感,让老师的教学进入了良性循环,最终形成一个通畅的、强劲的增强回路,让教学质量大大提升。学生也向着优秀学生的期望迈进。

以上案例中使老师带领学生向优秀迈进的原因,不是老师想要成功的愿望,也不是老师自我提升的期待,而是老师的被认同。老师知道“被认同”的内容与现实中还存在着差距,比如老师会看到这班学生离“全校最优秀学生”仍有差距,或者自己离“全校最优秀老师”仍有差距,于是忍不住会想办法缩小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实现教学的良性循环。

我们在家庭教育中常常会给孩子设定美好的梦想,但却发现孩子毫无兴趣。一些家长甚至以各种条件“诱惑”孩子去实现梦想,如我在《积极教养》一书中写的一个案例:

一位爸爸为了让女儿产生考上斯坦福大学的梦想,便带女儿到斯坦福大学游玩了一圈,然后对女儿承诺,如果女儿能考上斯坦福大学,他将会给女儿在斯坦福大学旁边买一套房子作为奖励。这位爸爸的一番苦心遭到了女儿的鄙视,女儿傲娇地抛出一句“I don't care!”(我不在乎!)作为回应。这个案例中的爸爸犯了这样的错误:只知道设定梦想的愿景,却没能巧妙地让孩子自己设定梦想,并意识到自己与梦想之间的差距,从而自发产生减少差距以实现梦想的内动力。

美国是移民国家,每一个移民都是怀揣着某种梦想来到这片土地上的,但梦想与现实之间总是有距离的,不过这种距离能够通过个人的奋斗而消除,于是距离给冒险者带来的就是不断地超越自我以缩短现实与梦想之间的距离的快感。

教育界从人类整体水平发展的宏观角度出发,常常会劝家长们接受孩子的平庸,接纳孩子做个普通人的现实,我也经常做这样的说教。这当然没有错。但从家长的角度,我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成就,这是人之常情。而实现这个“有所成就”的梦想,需要家长用一双“隐形的手”,把孩子轻轻推向他自己的梦想。当孩子位于自己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适当距离的临界点时,他会忽然找到方向,然后奋勇前行。

很多家长十分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双有形的手,直接把孩子推向梦想的终点,却常常弄巧成拙,让孩子产生极大的逆反心理。由于这双手没有隐形,孩子清清楚楚地看透了父母的心思和方向,知道父母的愿望,因此这个梦想不是他自己的梦想,而是父母的梦想。比如说很多希望孩子能够考上常春藤名校的父母,他们苦心钻研名校的录取政策,然后把孩子打造成名校需要的样子,并逼孩子向名校冲刺,仿佛除了名校,孩子没有其他的路可走。这就容易导致孩子一旦考试失利,便觉得末日降临,不知如何应对。也有不少孩子实现了父母的梦想,之后忽然失去了方向,不知道下一个梦想应该在哪里。他们容易在成年后出现抑郁症状,或者必须以拼命工作、不敢享受生活的方式,不断重复着梦想对人生的奴役。

一位妈妈曾经在一次聚会中聊及自己已经成年的一对儿女。儿子说当年父母让他报考父母喜欢的专业,结果毕业后好多年都找不到工作,其间只能去餐馆打工。后来他又报考了另一个不一样的专业,直到30岁时才毕业并找到一份工作,薪水并不高,也错过了很多机会。他责怪父母当年没有给他提供更现实的建议,导致他走了弯路。眼看当年学习不如他的同学不少都已经成家,开始创业,他很郁闷自己才刚刚起步。女儿则说当年自己的成绩没有哥哥好,也是自己选的专业,五年后毕业了,她觉得那根本不是自己想干的事,勉强找了好久的工作也不如意。现在责怪父母当时应该像逼哥哥一样逼她去补课,让自己考得好一些……

这个案例让我瞠目结舌。在美国很多亚裔因为对孩子的学习抓得太紧而导致孩子成年后变得抑郁或叛逆,从而抱怨父母的过度强迫;而很多其他族裔的家庭对孩子不管不顾,孩子成年后则发出“如果当年父母对我严格一点……就好了”之类的抱怨。为人父母有多难可想而知!

任何形式的抱怨,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父母常常以“有形的手”去摧毁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变得怨天尤人或者习惯推卸责任。这种“有形的手”通常是那些过高的期望。他们没有有效的教育方法,只知责怪和抱怨孩子,没有用心帮助孩子成长。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平衡的方法,让孩子既能有所成就,又能在面对失败时勇于承担责任,寻求解决的办法。

“隐形的手”的运作对家长的水平十分考究。首先,我们应该对孩子抱有期望,这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美国也有一种只要孩子顺利长大就任由其发展,18岁以后就不闻不问的教育思维,这种教育观念已经产生了太多的副作用,直接使美国社会产生了严重的阶层固化与贫富差距。比如很多不被父母监管的青少年染上毒瘾或者未婚先孕,这在美国的底层社会十分常见;很多高中生不懂得如何选择自己的专业和技能,通常要犯很多重大错误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因为没有父母资金的支持,不少学生因为巨额的大学学费而无法顺利完成学业,或者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很多年,仍然在偿还助学贷款。

我在演讲俱乐部认识了比尔,他是一名已经退休的销售主管,正在写一本关于商业营销的书。我聊到我在写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因为我是华裔,他哈哈大笑问我是不是要写如何成为“虎妈”。虎妈蔡美儿的《虎妈战歌》在西方国家有极高的知名度,西方人很容易把华裔妈妈的“虎妈”形象脸谱化。我也哈哈大笑回应说我能力有限还无法成为虎妈。后来我们深入地聊到了教育,比尔不无感慨地说,其实我们需要找到某种平衡,像美国很多家庭完全让孩子野蛮生长也产生了很多问题,或许美国家长也应该学会不动声色地轻推孩子一把。